APP下载

面对新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09-02-25谷轶昕

教师·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新课程培养

谷轶昕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论题指出:创建和谐氛围、优化新课导语、重视探究过程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培养;新课程;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引发出的创造性动机、意识或愿望,是创新行为的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学校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建和谐氛围,拓宽和发展学生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课堂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宽松、生动、活泼的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相反,教学气氛过于严谨,学生对任课教师产生恐惧感,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压抑感,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僵滞,从而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的培养与激发。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

首先,创设“爱”的氛围,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因此,课堂上教师不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通过教师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把学生视为朋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老师像妈妈一样可亲可敬。

其次,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环境,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和谐教学氛围中才可能实现。

再次,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和处理各种与学生相关的问题时,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比如,当学生在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学生,以示尊重学生的发言。

二、优化新课导语,激发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和开端,导语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影响着一节课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应探求出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的方法。

三、重视探究过程,拓宽创新渠道,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现在的课堂教学已由教师讲授转向学生自主学习,只有让学生亲自做一做、试一试,在探索中创新,学生才有成功的可能。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1.注重实践操作,诱发创新的兴趣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这一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对于从生活实际中引发的的新知识教学,要尽量提供原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完成,如拼、摆、折、剪、画、想、说等实际操作。探求发现新知是非常重要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是为创新能力培养而创造条件。

2.注重质疑指导,激活创新的意识

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其次,要创设情境,激励发问,使学生会问,教师应把教材中出现的每个新课题都以“问题解决”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教师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一是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即在新旧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二是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即通过对比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发现和提出问题;三是从不清楚的地方提问。学生一但掌握了这些知识,会提出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最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规律,在一些易混淆的知识方面,创设发问的情境,恰当地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同其自身原有认知结构形成矛盾来引发认识冲突,从而提出问题。

3.注重习题设计,拓宽创新的空间

对于一个问题所求的答案往往各抒己见总有新想法、新设计,思维独特,这些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这种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题时,除基本练习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交流机会,较好地体现“人人掌握”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这一大众教育思想;同时,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扩展其思维的空间。

总之,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为主线,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新课程培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