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09-02-25丁友良

教师·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现象思维能力化学

丁友良

随着全国中小学校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已经成为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便成了教学的重要目标,而思维能力是上述两类学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我作为一名中学的化学教师,在化学课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认为可以从下述几个途径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诱导学生的思维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学生只有对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浓厚兴趣,才能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通过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事例不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就开始爱上这门课。初中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总是存在好奇心理,因此教师要在第一次化学课上把学生引进一个奇妙的化学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让学生看到许多有趣的化学现象。教师要在学生面前不断地提出学生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永不满足,并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与此同时,巧妙地配合演示实验设置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促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化学,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当然,要让学生保持对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发展,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注入兴奋点。通过这些情景的创设、问题的讨论,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使学生感到学习化学能解决很多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化学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紧扣教材,巧妙设计疑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设疑的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当然,教师的设疑必须讲究艺术性和实效性,问得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迅速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这样的教学会皆大欢喜,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而如果问得不好、在不当问时发问、问得学生“目瞪口呆”、问得学生“不假思索”,则会白白浪费时间,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教师的设疑要在“巧”字和“善”字上下功夫,何时问、何处问、怎样问、怎样导,都要于课前精心设计好。设疑时,应时刻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变化,寻找机会设置,因势利导,逐步展开,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和梯度,要一环扣一环,环环深入。

三、不断创新,改革实验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具有动机技能。通过强烈的实验现象,可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链,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现象的刺激最好是新鲜生动的,而不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已经设想好或推测出来的。因此,教师通过认真的思考、大胆的创新、积极地改进实验装置和操作,简化复杂的实验过程,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观性;或设计一些教材所没有的但易于完成的课堂实验,设计悬念,让学生在新奇中产生兴奋,积极探索、研究问题。通过不可预测的实验现象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而产生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燃烧条件研究”的实验中,完成教材中的教学任务后,引导学生设疑猜想“怎样让白磷在水中燃烧”,学生分析讨论,教师演示:将氧气通入盛有白磷的热水中,伴随这氧气的通入,白磷开始在水下剧烈燃烧,黄色的火团在水中上下翻滚,缕缕白烟在水面上四处飘荡。学生完全沉浸在美妙的实验现象之中。这时教师及时的启发和引导、归纳,促使学生将观察到现象的喜悦之情转化为探索未知知识的动力,强化了其学习的动机,增强了其学习兴趣,激发了其创新意识。又如,在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的实验中,学生预习已经知道CO可以在导气管口燃烧,其实验现象最多和H2燃烧现象大同小异,一个小小的蓝色火眼而已。这时改用燃着的木条直接点燃集气瓶中的CO,只见蓝色的火焰充满瓶口,并且火焰在摇曳中沿着集气瓶口逐层向下燃烧。实验现象的明显性和直观性超出学生的预想,惊奇之余,学生的感慨之情和想要尝试的心理油然而生,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这样通过创新实验,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不仅知识印象深刻,而且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动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培养。

四、大胆猜想,加强探究性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探究性实验提供了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最佳条件。在现行的实验中,许多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去观察,始终处在观众的位置上,只是实验的旁观者、结果的接受者,学生的思维被牢牢地束缚,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同时,由于思考的被动性,对于部分实验细节学生无法全面感知,准确描述。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悬念的制造,营造出强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让学生主动地设疑、猜想、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促进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释放潜能、大胆质疑、发散思维,最终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学生体会成功快乐的同时,完成了其潜能的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如果仅仅传统地完成实验,然后得出结论,学生枯燥地观察冗长而又十分明显的实验现象,索然寡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意识被牢牢地束缚住。其实实验可改为:启发引导让学生分组探究,完成用酒精灯加热已经炭化小木片上的氧化铜过程,通过生成红色的物质归纳得出生成金属铜;然后设疑、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碳必然要与氧结合,是生成一氧化碳还是生成二氧化碳呢?学生刚刚亲自完成生成铜的实验,仍处在获得成功的兴奋中,思维异常活跃,探索热情高涨,他们会大胆讨论,踊跃回答。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并完成实验。虽然是同一个实验,但后者的观察重点侧重于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去探究验证自己的设想,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间也过得飞快,结论的归纳验证水到渠成。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传统的学习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实施探究性教学是实现现代教育目标有效可行的好方法。而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导演,要导得好、导得妙,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铺设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轨道和合理的思维坡度,使学生的信息处理和思维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

几年来笔者坚持采用上述方法,不断为学生创造思维训练的机会,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化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从以往的要我学、苦学转变为我要学、乐学,其实验、探究和质疑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合理而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思维训练的机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猜你喜欢

现象思维能力化学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