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学进行大语文教学的环境条件与对策思考

2009-02-25林菊领

教师·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农村中学环境对策

林菊领

摘 要: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完全处于一种极度贫困状态——彻底异化成一种逼仄的小语文。其实,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农村语文教师要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突破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局限,整合渗透各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寻常事物中体验生活的情蕴,让学生对生活有精微的发现和感受,把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心中对于艺术、生活之美永恒的渴求,从而实现农村的大语文教学。

关键词:农村中学;大语文教学;环境;对策

一、农村中学大语文教学环境的缺失

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现状和环境是不容乐观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处于一种极度贫困状态——彻底异化成一种逼仄的小语文。

语文教师为了上好一堂课,遍查资料,深钻教材,诲人不倦地讲,孜孜以求地改,再加上小练大训,忙得不亦乐乎,满以为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可谁知换来的却是“豆稀草盛”。目前,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颇有微词。吕叔湘先生曾说:“十多年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造成这样的后果的根源就在于语文教学摆脱不了为应试而采取的短视行为,它把纷繁复杂、丰富厚实的语文世界收缩于《考试说明》之中,排斥了《考试说明》以外的其他内容,学生听、说、读、写的空间几乎被完全剥夺。纷至沓来的资料、无边无涯的题海搞得师生苦不堪言,语文课成了十足的应考训练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行为。

1.重读写,轻听说

《考试说明》即人们通常说的《考纲》,它被师生视为法典,直接指挥着中学语文教学。但当我们通览之后,才发现“听说”的能力在这里被遗忘了,而且每年中考高考的语文试题中没有多少是考查“听说”能力的。因此,“听说”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被弱化也就理所当然了。

2.重课内,轻课外

农村中学学生对语文的厌学现象是普遍的、客观存在的,甚至还比较严重。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注重课内、轻视课外,把课内教学当作硬性教学任务,而课外语文活动则是可有可无、有不如无,因此,老师往往是加班加点,拼命灌输,一门心思、心无旁骛地实践着《考纲》要求的“教学内容”。

3.重教授,轻学习

实现和谐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快乐学习,但现实的状况却是:教师的主体地位依然稳固,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缺失。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被动地接受着所谓的“至理名言”,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兴趣以及快乐都丧失殆尽。

4.重应试,轻能力

农村中学为了尽量接近或者赶上城镇学校的教学成绩,着力于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从初一开始,学生便埋头于题海的训练,甚至于把每一类题型的解答归纳为一种固定程式,一种近乎流水线的操作。

总之,农村的语文教学几乎已经沦为“跛脚语文”“残疾语文”。这样的语文环境下,语文教学要走向何方?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怎么体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农村中学大语文教学的环境资源

农村的语文该怎么办?农村的语文教师该怎么办?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语文教师要利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文化风情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寻常事物中体验生活的情蕴,引发学生在各个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艺术源于生活,而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从课堂到课外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让学生对生活有精微的发现和感受,把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情感体验融会在一起,激发学生心中对于艺术、生活之美永恒的渴求。

相对城市纷繁复杂的生活,农村有着特有的清新恬静和人文环境的淳朴,给身处农村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学生曾经把家乡比做陶渊明的“桃花源”,邻里和睦比城市钢筋水泥的隔膜要温暖许多,朴实农民那种勤劳、向上的本色,更让与之朝夕相处的学生心灵受到良好的熏陶。语文学习本来就是一种触及人心灵的领悟,能把农村独有的淳朴的民风融入学生学习中,更能让学生守望一份真诚而单纯的精神世界。因此,农村教师更应该有效地利用这种情感上的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在课堂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在文本与生活的对话中,让学生秉承对真、善、美世界的追求。

1.丰富的自然性资源

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所处的环境不同,决定了语文的外延的差别。

在农村中学生的视野里,农村所独有的简单的景致不仅是他们视觉上的形象,更成为写作中可以撷取的素材,有时候也是他们情感归属的寄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模式可能固定在一些笼统、说教的事件中,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独有的触动心灵的东西有什么?”学生把视野投到窗外,看到这般美的乡村,学生开始了心灵的探究,阅读自然更能让他们悟尽自我,农村自然景致的美好能让他们获得心灵上的宁静,摒弃一些客观干扰,守得一隅精神家园。

2.深厚的社会性资源

社会性资源指的是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开放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地进行语文社会实践,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从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汲取语文丰富的知识养分,努力培养学生多种语文习惯和能力,以适应现代教学以及未来教学的发展需要。

3.浓稠的人文性资源

人文性资源,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农村人文性资源重点在挖掘民间厚重的文化资源。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蕴涵着广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民族精神,对于语文学习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对身边的民间文化做深入探讨时,有不少学生了解到许多本土的典故,增添了对家乡的眷恋,发现一直生活的故土如此意蕴丰富。这样的语文实践交流活动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它是一次将乡土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语文学习相沟通的尝试方式。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去关注生活,关注语文,不再漠然,怀有一颗虔诚的心去体会现实,这样更能提升农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丰富其成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

从学生最熟悉的东西开始,老师以一颗敏感的心去叩开学生探究生活、自然、身边文化底蕴的心灵之门,让学生把五彩斑斓的现实内化为情感顿悟,把学语文与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大视野、大环境、大教材、大空间里去实现农村的大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当然生动起来。

三、实现农村大语文教学的手段和途径

1.农村大语文教学应体现学科综合性

在语文课教学中,强调大语文教学就是不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绝对割裂开来,而是要在教学中将语文和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过去人们讲“文史哲不分家”,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如历史、政治甚至数理各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大语文观点,紧密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2.农村大语文教学应体现手段的综合性

大语文教学的方法或途径可以理解为把语文课变成一个“听、说、读、写”全面综合素质的训练场,让学生置于“听、说、读、写”的大环境中,激发学生兴趣,训练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听、说、读、写不能是老师一人满堂灌,这样会使学生丧失了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直面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直面青少年所遇到的诸多成长烦恼。同时,语文教学的手段也要与时俱进,除了电化教学之外,还需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大语文观的教学,其首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包括“听、说、读、写”诸方面的综合语文素质、基本的文学修养以及道德修养。

3.农村大语文教学要突破时域的局限

要实现农村大语文教学,自然首先得突破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局限。大语文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课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课外的生活活动绝不能仅看成课内教学的简单延伸和补充,而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无法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迹名胜、工厂新貌、乡村变迁、文化动态乃至时事要闻,无不是语文学习的丰富宝藏。若埋首书桌不问世事,以至视野狭窄、思想阻滞,正是语文学习之大忌。语文教学在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的有力依托之下,才能有活力。如果我们能把这类活动有意识地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进行正确、有序的引导,提高语文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语文课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时空也要向课外延伸或渗透。我们教师要更多地强调学生与社会、生活、自然的感应,与自然欢娱,体察社会气息,并于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品德,使自己的视野拥抱整个世界。

实际上,农村是我们语文教学最广袤的课堂,它沉积了千百年的民间文化,开辟了广阔的自然和人文空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题材和场所,只要我们敢于利用、善于利用,真正把大语文教学落到实处,我们就能真实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无论是以往的应试教学还是当前的素质教学,我们都能应付自如。

农村学校自有农村学校的苦衷,农村学校自有农村学校的优势。立足农村,挖掘农村的教学资源;立足自我,回归真正的语文之路——实现农村的大语文教学是有可能的。

猜你喜欢

农村中学环境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对策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环境
农村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