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思考

2009-02-25罗绍辉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寄宿制农村学校

罗绍辉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在新时期顺应新形势而发展的产物,是农村整合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距、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为广大贫困民族学生实现公平教育、均衡教育、优质教育提供可靠的保障。

目前,我区统筹贫困农村教育资源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撤消屯级的小规模学校;二是分步撤并,即村校只开设低年级课程,中高年级课程移至乡级学校开设;三是教育资源薄弱的乡级学校之间实行就近合并;四是对少数民族聚集地的边远学校集中资源扩建和改进。这样的举措对教育资源的开源节流、构建节约型社会是大有裨益的。但是,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寄宿制学校的整体情况越来越凸显出疲惫不堪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由于撤消了部分村、乡级学校,或将中高年级课程移至乡级学校开设,乡下各个分散点的生源不断涌向乡镇学校,造成乡级学校的超负荷运转,导致学生编班、住宿、床位等超编,课桌椅严重短缺。(2)学校本身的扩张容量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在校生各项指标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图书、水资源、活动场所、体育器材、美音仪器、多媒体网络设施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使学校在教育、服务学生的功能和质量上大打折扣。(3)边、远、山、穷是我区农村的现实特点,而且民族多、村寨分布广,撤并一些学校后无形中给山里孩子增加求学难度,也给这些家庭增加求学成本(如交通费、伙食费、生活费等),以一个家庭一个孩子计算,一个月包括交通费、伙食费、零用费的开支就比在自己村校增加近80元,一个学期就是400元,加上有关宣传政策不到位,使广大家长丧失了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寄宿制学校有些孩子仍然缺乏基本的生活意识和自理能力,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变数。(5)实行集中办学,好多少数民族孩子第一次踏出家门融入大家庭,面对陌生环境他们常常丧失信心和勇气,常常会跌入自卑压抑的旋涡中。(6)教师职业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化水平,管理意识薄弱。

所以,现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在实践过程中显现出诸多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的问题。

一、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学校设施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尖锐矛盾主要体现在:不断增长的学校生源与学校规模停滞不前的矛盾;学生不断增长的精神食粮与学校课程设置不断缩水的矛盾;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师资严重缺乏之间的矛盾。这三大矛盾是目前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加大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撤并分散教学点集中办教育,不但是目前贫困农村的办学方式,也是今后民族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合并学校的整体规模和容纳水平必须与时俱进,可重点加大教学楼、住宿楼与饮食楼的改进和扩建,不断扩大学生的活动场所和娱乐休闲场所;利用国家投入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购置、自制和捐赠等方式不断补充体育器材和设施及劳技工具、图书等各种教育教学辅助设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制定优惠政策来吸纳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对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2补充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确保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同步。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教师队伍不稳定、缺乏专业化教师、教师业务能力不高、学校留不住人等问题,所以学校教育小现“重课堂轻课外、重智力轻能力、重文理学科轻艺术学科”的现象。因此学校必须重视教师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引导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努力统筹安排课外活动课、劳动技能课、安全教育课、生理常识课、道德教育课等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和分量,确保做到开足课程、开活课程、开好课程

3对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求因地制宜、形式新颖、途径多样。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要兼顾全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确保学校建设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撤消、拆迁、合并、新建、扩建、改进等多种方式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特色化和人义化。

二、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

近几年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比以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农村学校一直沿用传统陈旧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常常造成学生“上课有人管,下课无人问”的尴尬现象。

机制决定发展、管理决定效益。我们必须在制度建设这个源头上下大力气,鼓励社会人上、家长、学生代表、一线教师等Ⅲ体广泛参与制度建设,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制度建设确实能为寄宿制学校健康、高效地运转提供智力支持和源头保障。制度建设一般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二是通融性与民族性相结合;三是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

制度为管理服务,通过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学校在安全、卫生、饮食、住宿、娱乐等方面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学校必须把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汲取外校的经验,探索和总结寄宿制学校管理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1)教师对学生管理实行制度化包十。按师生比例分配一定数额的学生给教师管理,教师管理的层面不仅停留在纪律上,更深入到学生生活各个细节,改变过去完全依赖班主任的做法。(2)学校定期召开教师管理互评会,交流经验、分析得失,丰富管理手段。(3)不定期对教师管理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实行奖惩制度,提高教师积极性。(4)开展学生自我管理的月评检查活动,提高学生的自理意识和能力。

三、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增进学生人文关怀

据调查,在我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中,至少有70%的学生是少数民族,而在这个群体里又至少有60%是属于农村“留守少年”,这是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因为长期缺乏关爱而造成性情怪异和人格缺陷。他们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自理能力差,综合素质、人格和品德存在较大问题,凡事表现为冷酷、低调、消极。这就需要教师要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出发,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创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1重视学生人文关怀是基础。寄宿制学校学生大多数远离自己的亲人,他们的学习目标、生活规律、情感态度和品德修行常常受到现实环境和外来因素的干扰而极不稳定,所以教师必须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运用人性化的教育手法来感染和引导学生,为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迷惑和挫折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建立起贫困生档案信息系统,规范落实国家对贫困寄宿生的补助政策,加大社会救助的渠道和形式。让学生真正从心底感到“学校是我家,老师是父母”的温暖,唤起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

2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是关键。寄宿制学校的特殊性对教师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教师要勇于从学生、社会、家长的角度出发,自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机制。这种职业素养的提升不仅体现在“教书”上,不仅体现在能善于用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建构学生健全人格和思想道德体系上。

3创建和谐校园环境是保障。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聚集地,由于少数民族构成的复杂性和文化多元等特点,决定了我区寄宿制学校在教育上有它的特点与规律。首先,我们努力倡导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融的教育氛围和理念。教师有责任寻求各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与教学内容的切合点,注重对各民族资源中的优秀成果的吸纳与整合,探索出与时俱进的主流文化和人文精神,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民族精华文化的相互学习、模仿和借鉴,强化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其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针对寄宿制学生因远离父母,不适应新环境而出现恐惧、焦虑的通病,教师要主动创造条件让他们适应环境。教师可紧密围绕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或者从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人手,创建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文化活动,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校园环境。譬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苗族的“跳坡节”、瑶族的“盘王节”、仫佬族的“种树节”等,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提高学生自尊、自强、自信和自立的生动教材。再次,努力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教师通过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课,让学生在自觉参与、主动参与、亲自参与中收集信息、体察民情、感悟社会,使他们在新环境中乐于与人和睦相处、善于寻找倾诉对象、勇于调节心情状态,从而形成健康积极的交际习惯和良好心态。

猜你喜欢

寄宿制农村学校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学校推介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