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

2009-02-25牛玉超孙清洲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建设

许 斌 高 才 牛玉超 孙清洲

[摘 要]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建立硕士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介绍了部分高等学校在建设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上的成功实践,提出了新形势下继续推进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研究生 培养基地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1-0086-05

[第一作者简介]许斌,山东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山东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山东济南 250101)

产(产业界)学(高等院校)研(研究机构)合作教育是一种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科研、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舞台。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首次推出产学研合作教育①。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习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经验,采用“一年三学期产工学交替”的模式进行产学合作教育实验。至今,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新上硕士点的大量增加,高校的教育资源无法在短期内同步增长,全国许多高校便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有效利用了社会上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在校外(相关的制造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这是在产学研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上走出的一条创新之路(本文针对的是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建设,不涉及工程硕士)。

一、新形势下建立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的必要性

(一)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研究生作为我国科研事业的主要人才储备力量,提升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是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更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在研究生教育中应该把培养的重心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在做课题、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培养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做科研的方法②,导致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高。现代研究生应从象牙塔走向现实世界,对实践问题持续地关注、分析,以便获得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做出具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企业比学校教育更直接面对知识技术创新的实际,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开发部门更是立足于科技的前沿,在企业建设校外培养基地,可以在真实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二)解决研究生扩招带来的负面问题的需要

研究生扩招,较快地缩短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但是,随着研究生的持续扩招,学生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相配套的教育资源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到同步增长③。问题便接踵而来:师资力量短缺,学生得不到充分指导;研究生教育经费不足,大部分研究生实验设施、学习条件均落后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研究课题的数量和质量不高,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制约了其发展。由于企业拥有高精尖水平的专业设备,储备了大量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资料,拥有相当数量的经费保障,在企业建立创新基地,有助于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拓展高校的教育空间,在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的同时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适应研究生就业市场向企业转移的需要

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就业主要市场由原来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逐渐转移到企业。研究生教育必须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缺乏现代工程设计思想、方法的培养和综合运用有关方面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缺乏对现代工程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交往方面的了解。许多企业也强烈呼吁学校教育应注意理论和实际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培养基地正好为研究生熟悉企业工作环境、流程和制度,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完善从学生到实用人才的转变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培养基地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人才平台。企业可以及早发现人才,选择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才招聘工作中的盲目性。如果培养基地的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与毕业后的工作是衔接的,甚至可以免去岗前培训的过程。

二、新形势下建立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的可行性

(一)高校有较强的科研和创新群体

我国高校中有不容忽视的研究生创新群体。我国规定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是大学本科毕业或专科毕业两年以上的同等学力者,他们受到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部分研究生还具备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另外,我国在读研究生的年龄基本在22 岁至3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正是创造的高峰。我国高校还汇聚了国家众多科学和技术英才,在国家各项重大课题研究与奖励中成绩喜人。这表明,我国高校有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已经广泛地融入了国家创新的体系当中。因此,通过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高校的人才资源和科研能力将会给企业的创新注入新鲜的活力,促进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尖端产品的开发,不断提升生产水平和研发能力。

(二)现代企业渴求高科技人才

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我国产业结构正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低科技含量产业向高科技含量产业转变,企业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断增加④。现代企业清醒地认识到高素质科技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因素,迫切需要大批思想敏锐的人才来做经营管理,大批技术研发人才从事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工作。目前我国从事研究开发的工程科技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这为企业吸纳在读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现代企业渴望与拥有庞大的创新群体的高校合作,如有的企业主动在一些大学设立冠名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有的则提出课题请大学来共同攻关。高校和现代企业在双方自愿互选的基础上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也是一种必然可行的趋势。

(三)各级政府支持产学研合作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与高等学校在教学、技术开发和推广方面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为进一步支持和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入实践和探索,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探索”列为重点,并由世界银行贷款给予支持。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些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如中国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对产学研合作项目有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贴息贷款政策、技改贷款政策等。再如有的地区对企业购买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成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对中试基地的产品在初始几年免收产品税、增值税,同时制定鼓励科技人员从事科研成果转让的政策等。这充分表明,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开展产学研教育,建立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有着较好的政策和社会优势,可以为这一新型培养模式提供良好的外部氛围和制度保证 。

三、全国部分高校在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建设上的成功实践

东北大学⑤十分注重校外培养基地的建设,先后与企业、科研院所和有关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人才培养等合作关系,与合作单位实行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大庆石油学院⑥⑦于2004年起在国家大型企业——大庆油田责任公司、大庆油田管理局科研实力最强的科研院所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包括勘探开发研究院、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采油工程研究院、大庆炼化公司、钻井研究院等,基地的科研条件优越、研究经费充足。2003年上海市教委通过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后提出建立“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初步构想,2005年在上海市人民大厦举行“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授牌仪式⑧。“联合基地”是围绕上海支柱产业,以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为主体,依托研发能力较强的一流大型企业集团、高新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建设的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平台。今天,上海的产学研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体系已初见端倪,“联合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合作方式呈多样性。现有“一对一”:展讯与上海交大合作、上海交大与宝钢合作;“一对多”:上海电气与上海交大、同济、华东理工等六校携手⑨;“多对多”:上海汽车、上海船舶、电气与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等各种模式。另外,还有官、产、学、研合作新模式⑩:张江高科技园区出资金、出政策,吸引和组织复旦、上海交大、同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与浦东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等12家企业的合作。浙江大学B11的在校研究生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基地,实际上也是一种校外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它由学校、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三方组织完成并签定合作协议书,挂职岗位由地方政府提出,学校负责选拔合适的研究生到合适的岗位挂职实践。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起到了牵线搭桥作用(这点与上海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相似),研究生的实践经费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三方经协商共同支出。长江大学B12石油学科积极与石油企业合作,在1991年就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在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2006年太原科技大学与山西省高分子材料研究及检测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培养基地在太原市塑料研究所挂牌成立B13;西安科技大学在西安高新区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等等。

总的来说,上述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有效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加强了产学研合作,促进了资源共享;增强了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缩短了研究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加快了其成长节奏;加强了企业与学生间的相互了解,拓展了企业人才引进的渠道等。

四、新形势下继续推进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建设的认识问题及相应对策

乐观地认为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建设只要政府一推动、校企一结合、教授一互聘、学生一走动、课题一联合,就能立竿见影、硕果累累、各得其所,是不现实的。实际上,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与高校现行的研究生教育政策与管理制度也存在一些冲突。比如,(1)企业研究生导师的遴选与聘任:企业的高级科技人员被聘为导师,对他们无疑是很有吸引力的,然而企业导师在指导学生和培养人才方面却缺乏相应训练;再者聘任企业导师是对高校学术理念、教授群体评价考核体系和利益的冲击,这导致企业导师聘任难度加大。(2)研究生选择是否进入培养基地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不了解企业导师和企业课题而自感存在风险,也生怕失去高校的环境和文化熏陶;另一方面企业的优厚待遇和就业前景也吸引着他们。(3)研究生培养计划中企业部分的质量标准与质量保障,研究生在企业期间的学籍管理以及待遇等在现行的研究生教育政策与管理制度中都未曾涉及。对此我们应认识到,“产学研”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所以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不小,成效也是逐步积累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理性对待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科学规划,以免一哄而起;再者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面需要共同努力,从理论、政策到实践操作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教育的机制,使“产学研”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有章可循,真正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据部分高校和企业反映,产学研研究生培养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热情、愿望和动力,还不足以克服现存的阻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降低了产学研合作各方对合作成果的预期和信心。对此,由政府出面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各方面对产学研研究生培养基地这一新生事物的理解和支持,并为此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应加强对产学研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理论研究,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专题研究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做到资金和政策的组合投入。这里所称的投入,是指现阶段的启动过程的投入,一旦机制建立,高校和企业看到了初步成果,有信心和动力后,投入可以逐步减少,直至中止。

(二)政府、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四位一体的协作机制有待建立

建设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首先要考虑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比如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按照项目约定,根据项目技术投入、投资比例等要素,在学校、企业和个人间明确项目成果收益分享办法;建立诚信合作机制,保证合作双方消除顾虑,加强合作的深度和持久性等。

根据 “假设学科个体具有利己性和有限理性”,“由学科的有限理性可导致如下推论:学科个体的自身行为将遵循利益最大化;必须有更高层次的调控来制约和引导学科个体的有限理性;必须在研究生教育中建立维护教育秩序的结构”B14,那么当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利己性和有限理性对研究生培养有碍时,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加以宏观调控,可以事先依据各方的实力、优势、投入的类型和数量等条件约定产学研各方的权责利,完善产学研政府四位一体的协作机制,使产学研各方权责利明确,任务分担和利益分享清晰。由我国政府设立的产学研办公室正在这方面进行着有益的探索B15。产学研办公室是联合了商务部、教育部和科技部三个部门组建而成的。它的主要职能是协调生产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三方的利益,在资金投入、合作方式与渠道以及具体细节问题上给予管理和协调,督促每一个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落实。同样各级政府可以参照和借鉴产学研办公室的成功经验,以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适用人才为目标,建立类似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

总之,在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努力调动各方的积极性,通过一定的形式努力追求各方利益的共同点,学校通过培养基地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企业通过研究生实践寻求单位的储备人才,研究生通过锻炼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到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巩固发展。

(三)从高校角度提出的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的建设模式

在基地建设工作中,高校必须继续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规律,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发展思路,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构建研究生培养基地的质量保障体系,实现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的创新。

培养基地的建设必须投入必要的资源为基地的后续建设提供保障,其中设立培养基地建设专项资金且专款专用尤为重要。高校首先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基地建设的发展基金,先把基地的整体框架搭建起来,建立基本的、相应的培养基地环境和条件。其次要努力吸引一些知名企业团体以设立培养基金的形式参与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支持学生的课题立项和项目开发,为学生创新提供物质保障,同时为研究生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奠定基础。

在培养基地管理模式上,由校企双方的主管领导分任主任和副主任,学校研究生部领导和企业人事部门主管领导任委员,成立基地管理中心(或委员会),全面负责基地的运行,协调校企双方的合作。学校成立研究生创新基地办公室,全面负责进入基地学生的选拔,基地学生论文工作进展的管理,基地人事部门为学生配备班主任,全面负责基地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工作。同时基地研究生全面参与基地的运作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强化研究生个体和企业的教育管理职能,确立不同权力体系之间的管理体制,激发研究生自身约束、自身管理意识及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进入培养基地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究生自主申请,基地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是否批准进入培养基地工作。进入培养基地的研究生实行“两段式、双导师”的培养新模式。“两段式”即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在学校,论文培养阶段在企业,一般研究生在入学后的第二年即在研究生的公共学位课及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已经修完,对自己所学专业及研究方向已有所了解的时候按照一定的程序申请进入相关的培养基地;“双导师”即校企双方各设一名导师联合指导,基地导师为企业承担科研任务的高级职称人员。校企双方导师分工明确,学校导师为主导师,基地导师为副导师。双方导师共同商定在基地研究生的论文选题(论文选题为企业实际科研攻关项目)后,学校导师根据研究生论文题目及培养人才的需要,负责研究生的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基地导师负责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学位论文的初审等。同时设立多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调动研究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

另外,要加强各高校在培养基地建设上的经验和做法的交流和推广,动员全社会担负起研究生教育工作和质量监督的责任,以鼓励基地研究、提高培养基地建设质量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也必须提升到建设创新体系这一战略高度去认识,使得研究生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成为一支强大的创新生力军,建立以培养基地为平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注释:

①徐浩贻.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3):89-91.

②任玲.建立创新基地 培养创新人才——大庆石油学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8-59、107.

③刘华东.关于合作教育的现实作用和积极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94-98.

④汪佩伟,李帆.当代美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7):113-115.

⑤王若玲,左斌.加强科研基地建设 建设科研教学型大学[J].中国冶金教育,1999,(4):5-8.

⑥李正军.大庆石油学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今日科苑,2006,(4):10.

⑦付云霞.加强校外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书育人,2006,(6):19-20.

⑧王辛.上海尝试“协作式”培养研究生[N].中国教育报,2004-12-9.

⑨沈祖芸.高校企业大联盟——上海推出“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新模式[N].上海教育(半月刊),2004,(12):17.

⑩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建设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23-26.

B11王莉,蒋笑莉.研究生挂职锻炼指导老师制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1):41.

B12余为,董超.长江大学研究生校外创新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新西部-教育与探索, 2006,(24):136、147.

B13田丽红.院所联姻 共建基地[N].科技信息,2006,(11):92.

B14王匀,李萍萍,杨继昌.工科研究生“产学研”培养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85-88.

B15张微,张喜.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中国冶金教育,2004,(3):30-32.

(责任编辑:王庆玲)

猜你喜欢

研究生建设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