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诺贝尔奖和比尔.盖茨想到的……

2009-02-23张万祥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诺贝尔奖比尔盖茨

张万祥

教育是永远年轻的事业,年轻的事业必须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不断引用新方法,不断使用新信息。

——题记

理想教育是班主任工作永恒的主题之一。班主任要让伟大的理想为青少年插上腾飞的翅膀。进行理想教育,往往要利用相关的资料即信息。选择什么样的资料呢?班主任必须开动脑筋,要善于引用与时代合拍的最新信息。

诺贝尔奖让学生群情激昂

2008年的诺贝尔奖已经颁发,再次与中国人无缘。

在我任班主任时,一天,在《人民政协报》上看到一篇《中国,向诺贝尔挺进》的文章。我受到巨大震撼,立即决定利用它对学生进行一次理想教育。

在预备铃响过后,我走上讲台对学生说:“现在本该是咱们雷打不动的课前两分钟演讲时间,但是我刚刚读完一篇文章,它使我几乎彻夜未眠。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教师,我觉得有责任把它介绍给你们,因为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未来腾飞的希望。”

听我如此郑重地介绍,同学们凝神屏气地静听。“我要说,中华民族应该打破诺贝尔奖为零的记录。1900年成立了‘诺贝尔奖基金会,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奖。最初设有物理奖、化学奖、生理(或医学)奖、文学奖与和平卫士奖共5项大奖,1968年又设立了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物理、化学、经济学奖项的评定工作,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负责生理(或医学)奖项的评定工作,瑞典文学院负责文学奖的评定工作,而和平卫士奖的评定工作则由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负责。从1901年到1998年,共有四百五十余位世界各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可是中国这个曾经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文明古国,竟然至今与之无缘,这岂不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巨大遗憾?”

我解释说:“确实有6位华人先后获得诺贝尔奖。李政道、杨振宁同在1957年获奖,丁肇中于1976年获奖,李远哲于1986年获奖,朱棣文于1997年获奖,崔琦于1998年获奖。但是这6人都是移居海外的华人,都属于美国公民,不能记在中国的功劳簿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内地的科学家至今与这项世界性科技大奖无缘。”我接着说,“纵观历史,中华民族曾是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成就的民族之一。在科学技术方面,中华民族曾长期为世界之首。从宋元到明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由中国人创造的约占58%,1750年中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的32.8%,直至1830年中国仍占29.8%,为世界之首。今天,在我们这一代,中华民族应该重新焕发青春!有资料介绍,一个国家,建国后一般不超过50年就会产生至少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苏联1917年建国,1956年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奖,用了39年;捷克斯洛伐克用了41年;波兰用了46年;巴基斯坦用了29年;印度用了30年……我国建国已经50年了,还未获得一个诺贝尔奖。这不是中华民族的巨大遗憾又是什么?为中华民族赢得第一个诺贝尔奖的可能就是在座的某一位。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让我们用辛勤的汗水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雄浑诗篇吧!”

听了我的话,学生们群情激昂。我相信这段话对他们的心灵是一次震撼,定会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为攀登科学文化高峰而刻苦学习。

比尔·盖茨、李开复、张亚勤的偶像感召力

我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很多时候不是事先就固定好场所、确定好时间、决定好主题,而是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结合一则新的材料、一个新的话题展开教育,这样做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殊效果。有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标题是《微软中国研究院重金筑巢引凤》。第二天早自习,我就介绍给同学们,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

我首先介绍了比尔·盖茨。我说,比尔·盖茨20岁创立了微软,31岁成为最年轻的亿万富翁,37岁成为美国首富,39岁成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不仅是富翁,更是绅士,是精神贵族。他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他为印度捐款1亿美元,帮助印度预防和治疗艾滋病;迄今为止,他为国际健康事业捐款250亿美元。如果我们帮助学生树立了远大理想,他们日后成为亿万富翁后能像比尔·盖茨一样,关心弱势群体,心系西部贫困地区的人民,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我特意介绍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当时聘请的院长——世界级专家、美籍华人李开复博士。这些年,李开复十分关心青少年教育。比如,他给一位青年写了7封信。其中一封信中提出“成功三部曲”“自信三部曲”“快乐三部曲”,对青少年有巨大的启迪作用。在这封长信的结尾处,他说他一直信奉以下做事三原则: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祝福中国学生,当你遇到挫折时,能用这三个原则,以度量、勇气、智慧来帮助你渡过难关。当你追求成功、自信、快乐时,不要忘了成功是多元化的,不要忘了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不要忘了快乐的人总能理解、接受和喜欢自己。当你逐步获得成功、自信、快乐时,会发现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得到成功和自信。班主任完全可以把李开复写给中国青年学生的信拿来当作德育教材。这样的资料,学生会喜欢。李开复的《与未来同行》《做最好的自己》都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

随后,我还介绍了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亚勤博士。张亚勤博士是数学形象和视频技术、多媒体通讯、国际互联网等方面的世界级专家。1997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博士成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我说:“张亚勤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应该立下大志,做张亚勤式的青年,早日走向世界科技舞台。澳大利亚科学家彼得·伊利亚德说,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我们现在要放眼看世界,放眼展望未来,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来塑造自身。未来,人类在电子信息、生物、航天、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中将大显身手。为此,我们现在就应尽快地提高自己,尽量地充实自己,以期在未来的科技大潮中做弄潮儿。”同学们被深深打动了。

在当时李开复和张亚勤都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门人物”,有很高的知名度,是不少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对他们来说有着很强的感召力。而对21世纪的青少年来说,如果班主任依然在兴致勃勃地介绍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甚至是我国解放初期树立的科学家榜样,时间已过去那么多年,这些科学家的事迹也失去了新鲜感,青少年还能被感动得热血沸腾吗?

班主任应该关注社会热点,了解青少年所欣赏、崇拜的人,多去挖掘这些人身上可以催人奋进的东西。比如因主演《士兵突击》走红的王宝强,比如雄霸歌坛多年的周杰伦,这些人物虽然不像科学家那样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身上也有不少可资借鉴的优秀品质。运用得当,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理想教育如何才有实效性

采用老眼光,惯用老思维,沿用老材料,搬用老办法,走着老步子,这是有些班主任工作的致命弊端,也是工作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今,传统的榜样教育面临巨大挑战。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榜样教育有四大缺陷:第一,榜样形象呆板,缺乏现代人的亲切感和真实感;第二,榜样种类单一,无法反映当今社会多元化的需要;第三,教育方法陈旧,难以激起青少年的共鸣和参与;第四,忽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抛弃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榜样的学习要求整齐划一,置青少年于被动境地,难以对榜样产生心理认同。对榜样教育现状的不尽如人意,部分教师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榜样形式过于单一,内容刻板、空洞,政治色彩浓,造成学生反感;第二,榜样形象过于完美,不切合实际,缺乏感召力;第三,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与教育者树立的榜样差异太大。为此,我们必须选取为当今青少年认可的榜样,选取榜样要与时俱进。比如中国第一个太空行走的宇航员翟志刚,现在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心中的英雄。他身上巨大的感召力,就值得班主任老师去挖掘。

工作中善于利用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新信息,应该成为班主任的一项技能。比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财富神话人物”,是众多青少年的偶像。2008年,比尔·盖茨宣布“裸捐”,死后财产全部捐献出来,不留给子孙一分一文。这一做法对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匪夷所思:那多得无法想像的钱,为何不留给孩子呢?在这一行为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对财富、对教育的思考,其中的理想教育价值,难道不值得广大班主任老师深入挖掘吗?

教育是永远年轻的事业,年轻的事业必须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不断引用新方法,不断使用新信息。青少年有着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我们的理想教育只有不断引进“活水”,才能让青少年喜闻乐见。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理想教育的实效性。

班主任要有超前意识,用明天的目标激励青少年,用明天的任务鞭策青少年,用明天的竞争启迪青少年。为此,我们必须用最新的信息启发、震撼、激励当今的青少年,让他们在新鲜的空气中,张开富有活力的翅膀,飞向新的天地。

(责 编 晓 月)

猜你喜欢

诺贝尔奖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的育儿方针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风格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诺贝尔奖的由来
盖茨输棋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了不起的盖茨比
搞笑诺贝尔奖
有一种爱叫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