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疾风骤雨与和风细雨
2009-02-23万玮
万 玮
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一颗种子,迟早有一天它会发芽开花。
——题记
由一则故事说起
小的时候喜欢读上海的《故事会》,长大之后,其他故事基本上都忘了,唯独一则故事到现在仍记忆犹新。故事是这样的:
一位丈夫陷入婆媳不和的困境中,非常苦恼。有一天,他对妻子说,你不是一直觉得我妈对你不好吗?我想好了,长痛不如短痛,不如我们一起把我妈杀死算了!妻子大吃一惊,不知道说什么好。丈夫接着说,你放心,我已经想好了一个办法,我过几天去外地出差,那边正好有一个朋友,能搞到一种国外最近研制的药,人吃了就会心肌梗塞而死,一点查不出来是被人害死的。等我出差回来之后,我们就实施行动。不过,为了防止别人怀疑,在我出差的这段时间,你要对我妈好一点,而且一定要让邻居知道,你们现在关系很好。
丈夫说完就走了。惊魂未定的妻子牢牢记住了丈夫的话,第二天很早就起床,做好了早饭,请婆婆出来吃。婆婆一开始满腹狐疑,但是后来看媳妇一切正常,对自己真心诚意的好,也就投桃报李,主动帮媳妇打扫房间,洗晒衣物。如同恨一样,爱也是可以相互传递的。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婆媳关系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两人互敬互爱,邻居们暗暗叫奇。
半个月之后,丈夫回来了。吃完晚饭之后,回到房里,丈夫拿出一个小药丸,对妻子说,你倒杯水,把这个药丸放到水里,然后端给妈妈去喝。她一喝就死。没想到妻子却跪下来说,千万不要!我现在知道我以前错了!妈妈是天底下最好的婆婆!原来通过这半个月的“演戏”,妻子竟然假戏真做,与婆婆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以前的种种不是。
故事的结尾,丈夫会心地笑了。原来这一切都是他导演的一出戏。他对妻子说,放心吧,我怎么会毒死我的亲妈呢?这是一种补药,吃下去是补心的,去端给妈喝吧。
坦率地说,这个故事震撼了我。我实在想象不出居然还有这样一种方法改变人心,我觉得这简直就是阴谋诡计,而且也过于惊险。
客观地说,从情感上,我至今也不能完全接受这位丈夫的做法。然而,从理性的角度,这个案例很有价值,它至少从技术层面给我提供了一种解决婆媳矛盾的可能性。丈夫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情境设计,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妻子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影响,我把这种对心灵的影响称为“震撼”。客观地说,要让妻子对婆婆的态度在半个月内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并且发自内心,我还真想不出其他的办法。
与震撼相对应的是感化。感化是最为常见的教育手段。所谓春风化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便是这种形式。感化是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日本学者村井实把教育定义为使儿童(每个人)变得善良的各种活动。既然是教人向善,教师就应当首先以善行示之学生,所以传统的教师形象皆是苦口婆心、谆谆教导式的,并且特别强调身教。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具有极高的人格魅力,才能更好地感染和影响学生。
然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困境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主流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价值体系开始由封闭、绝对、追求共性的一元化价值,向开放、相对、允许个性共存的多元化价值转化。面对社会转型期引发的意识形态的嬗变和价值多元化的趋势,思想活跃但缺乏辨别力的学生群体受到来自四面八方各种思想的冲击,处于迷惘困惑的状态。而越来越成为教育主力军的80后教师群体本身也是缺乏信仰的一代,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面前很难保持正确的立场和态度,并且有一些教师自己已经迷失了方向。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青年教师,人很聪明,名校毕业,各方面素质不错,然而终究没能坚守在教育岗位上,一方面是因为她并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另一方面是学校也很难容忍她。比如她喜欢在办公室里公开谈论择偶标准,大意是要有钱有房有车,年纪还不能太大,长得要帅,要对她好,而且,还要有品位有情调。对对方要求这么高,而她本人却是典型的好吃懒做型,不愿读书,不愿钻研业务,成天就想着怎么开心,去哪儿玩。而且,至关重要的是,在学生面前她也丝毫不隐讳她的价值观,即使有学生在办公室,她也毫不忌讳地“直抒胸臆”,丝毫不考虑对学生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这位教师的表现当然比较极端,却也是我们现在教育所面临的巨大困难的一个缩影。教育的本质是感化,但是,我们常常缺乏感化的资本。在一些学校,教师赖以维持管理的不是人格魅力,而是威权。在威权下成长的孩子,要么更加狡猾,学会两面三刀;要么更加愚昧,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近来,越来越多的师生冲突事件在媒体曝光,也部分说明了学生对教师威权的反抗。
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认识到这一问题。即便社会道德水准滑坡,也仍然有众多教师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力争在夹缝中给学生以更好的影响和教导。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讨论感化与震撼的教育方式问题。
感化——和风细雨深播种
感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情感的力量。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说,学生接受一位教师的教导常常是先从情感的亲近开始的。如果情感无法沟通,学生对教师谈不上尊重与爱戴,也就谈不上感化。
感化通常都是需要教师付出的,而且这种付出短时间内不一定有回报。我曾经教过一位学生一年的数学,我刚接手时就发现她的基础很差,而且学习态度也很不好。事实上,她长相不错,酷似某电影明星,她也很用心打扮,课余在不同的男生间穿梭。我第一次找她谈话,没有批评她作业不交,也没有批评她上课开小差,而是随口说了一句:“你笑起来很可爱。”事实上,任何人笑起来都很可爱。但就是这句话,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据她说,之前从来没有老师对她说过这样的话语。那一年的数学课,她逐渐地能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做题。她有时作业不能按时交,我便会问她:“作业为什么没有交?”她回答:“还没有做好。”“那什么时候补好?”“今天应该可以。”“在哪里补?教室里还是办公室?到我办公室补吧,不会做的题目还可以问老师。”我诱导她。她犹豫了一下:“那我中午到老师办公室来吧。”后来果然如约而至。就这样过了一年,她的数学成绩有了一点点起色,但是远没有达到我的期望。可是我并不气馁,我相信我的感化已经在她的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一年后,我调到了别的年级任教,有一次在校园里遇到这名女生,她远远地向我打招呼:“万老师,我这次数学月考考了130多分(满分150)!”“真的?”我又惊又喜。“怎么,老师你不相信我吗?”她有点着急。“我当然相信了,”我说,“老师只是有点心理不平衡,以前教你的时候一直没能让你考出好成绩,现在换了老师,你倒一下子进步了。”“哪里呀!”女生说,“我最感谢的就是万老师呢!以前不懂事,但是万老师从来没有嫌弃我,就是那时候我才开始有了学习的动力。”
这就是感化,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一颗种子,迟早有一天它会发芽开花。感化的效应往往是滞后的,它需要的是教师的淡定、宽容与坚毅。而付出的多少,往往与感化的效果成正比。
震撼——疾风骤雨扫顽疾
当面对一些执迷不悟的孩子,并且留给教育者的时间并不是很多时,仅仅依靠感化的力量是不够的。这时候,可以考虑使用震撼这种教育方式。
震撼在家庭教育中更有实施的可能,因为在家庭里,感化并不存在基础问题,父母之恩似海深,父母为了儿女成长,无时无刻不在付出。而家庭教育往往失之于宽,父母之爱稍不小心便会成为溺爱与纵容,此时,适当的震撼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南京青少年素质教育学校校长储晋在一次报告中举过一个家庭教育的例子。
储晋的独子因为不爱吃饭而使爷爷奶奶伤透了脑筋。储晋对妻子说:“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改变他。”第一天,他撤空冰箱,只留下一小碗打算拿来喂狗的饭。全家人暗中约定,谁都不去管小孩。小孩早上没吃东西,无人管他,他暗暗高兴。可是到了中午,居然还是没有人像往常一样拿着好饭好菜追在他后面要他吃,他便觉得有点纳闷、有点失落了。到了晚上,饥火中烧,他变成了一只惨惨的小老鼠,四处觅食。打开冰箱,找到了那碗留给狗吃的饭,二话不说,便狼吞虎咽地吃得一干二净。平生第一次,他对于“饿”这个字有了真切的体会。第二天,储晋告诉儿子要带他去南京远郊看梅花,儿子欢欢喜喜跟着储晋出了门。
搭上公共汽车,来到了穷乡僻壤,走啊走啊,到了中午,两人肚子饿得咕咕乱叫,儿子要求储晋把背包里的干粮取出来充饥。储晋打开背包,背台词似的说:“啊,糟,忘了带!”翻出一瓶水来让儿子喝,接着取出自己的一部著作说:“你拿这本书去农家换点吃的吧!”小孩饿得不行,只好照做。结果呢,换到了7个鸡蛋,父子俩狼吞虎咽地吃光了。这时,农舍一家人已和他们交上了朋友,开了拖拉机送他们到野外去看盛开的梅花,他们度过了一个异常愉快的下午。傍晚,孩子苦着脸说道:“吃了上顿没下顿,实在惨!”他主动帮农家干活儿,后来农家留他们吃了顿晚餐。
从此,孩子对吃饭有了新的理解,尝到了挨饿滋味的他懂得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道理,他再也不吃饭时东躲西藏要大人追着喂了。
储晋对儿子的教育便是典型的震撼式教育,它在极短的时间里让孩子深切地体会到挨饿的痛苦滋味,从此明白了有饭可吃的幸福。震撼教育直入孩子的心灵,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