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引领让每个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2009-02-23赵和春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学期育人习惯

作者简介:赵和春,男,本科学历,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语文教师,南师大班主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从教十多年来,先后获得南京市第六届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第四届全国千名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几经实践,提出了“目标育人法”,并多次应天津市各区、各校邀请作“目标育人法”和家庭教育方面的报告。

来到仙林分校之后,我越来越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时时激励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钱铁锋校长在《办学思考》中提到的“理想教育从操作层面上也可以说是目标教育”,更促使我对学生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不断地思考。我想:如果学生明白了设定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并且学会了设定层次目标,养成了目标意识和设定目标的习惯,善于用目标引领自己、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我,那不就促成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吗?在赵炳红等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我归纳了“目标引领、立体建构、全面育人”的教育法,又经提炼定为“目标育人法”。

目标育人法,简单地说,是指以目标引领和激励,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具体说来,目标育人法就是引导学生逐步明白人生的根本追求是“收获真正快乐、幸福的人生”,并以此为基点,在德、智、体、美方面设定自我发展的远期、中期、近期和日常目标,以目标引领、激励自己,从而获得全面、主动、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

一、用远大目标引领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愿望,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教育的奥秘在于唤醒和激励。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向真、向善、向美的愿望,并不断地呵护、引领和激励,使其向真、向善、向美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最终成为指引自己前进的巨大动力,实现主动和谐发展,实现快乐和幸福的人生。

1.我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接手新班伊始,我下发了“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卷调查表。学生们信手填来,无拘无束,有的写“我想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有的写“我想成为一个像居里夫人一样的人”,有的写“我想成为一名钢琴家”,有的写“我想成为一名作家”,有的写“我想成为一名企业家”……

做好铺垫之后,我又进行了“我希望毕业时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的调查,引导学生从德、智、体、美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共同讨论制定了“班级暨各位同学中期发展目标”——“毕业时的我们”。

这样的调查,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思考自己的人生远期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某一个角度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2.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使学生深刻地了解自己,我又设计了“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调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有的学生写“我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人”,有的写“我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有的写“我是一个粗心的人”,有的写“我是一个不爱举手发言的人”……

在学生客观地分析自我之后,我引导他们制定近期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并填写:

近期内,

我最想______________。

具体措施是______________。

学生自己为自己设定的远期、中期、近期目标一旦进入内心,其力量是巨大的。一个学期不到,有家长发来短信:“孩子现在不需要家长督促,就迅速地完成了各科作业。”有家长发来邮件:“孩子原来最头疼长跑了。从您的目标育人法中,我受到启发,引导孩子制定最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一开始陪着孩子跑一圈,几天后,增加到两圈,一段时间后又增加到三圈……现在,他能轻松地绕操场跑上六七圈了。”

目标育人是以人为本、“目中有人”的教育,其着眼点在于人的主动和谐发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一是制定的目标必须切合学生的实际;二是制定目标必须以“目标一旦实现,必须获得真正的快乐”为原则;三是远期、中期目标侧重于指明前进的方向,近期目标侧重于指导如何行动;四是老师及家长只可给学生提供建议,不可替代学生制定发展目标,更不可把目标强加给孩子,否则,学生的自我发展内驱力不会被较好地调动,自然就谈不上主动和谐地发展了。

二、营造外部环境,推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家庭和班级是影响学生生活的两个至关重要的环境。然而,当前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误区,正如教育家朱永新所言,“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因此,班主任应该发挥主导和凝聚作用,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优化学生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家庭教育与班级(或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我在工作中采用了这几种做法,收效不错。

1.向家长推荐或提供学习资料

给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显得尤为关键,为此,我向家长推荐了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鼓励他们加强学习。主要书目有:魏书生的《家教漫谈》、王东华的《发现母亲》、孙云晓的《好父母 好方法》《好孩子 好习惯》、冯德全的《假期重于学期》等。我还把一些优秀的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复印后发给家长阅读。

2.定期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成功,这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同样,一些家长在教育中有一些失败的教训,这也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加之孩子处在同一年龄阶段,家长遇到的教育困惑大多相同,所以,家长在一起交流时共同语言特别多,对于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很容易接受。因此,我们不定期地举行家长教子得失、读书心得交流会,家长们在一起热烈讨论,气氛很好,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3.举办多种互动活动

我们在不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情况下,经常举行一些互动活动,以加强交流与沟通,提高教育效果。

(1)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等式“5+2=0”,意思是说在校五天的良好教育与在家两天的负面影响相抵,其教育效果等于零。为此,加强对学生的闲暇管理,就成为我们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在但不拖沓。双休日可以相对自由地安排时间,但是需要制订作息计划,玩的时候痛快地玩,做作业时高效率地完成,只有效率提高了,才会有更多的时间供自己自由支配。

——快乐但不空虚。电视及游戏固然吸引人,但沉溺其中,带给人的便是无尽的空虚感,因此,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闲暇时,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充实自己。

——充实但不劳累。学生的双休日绝不是在校学习生活的延续。学生在有计划、高效率地完成各科作业之后,可以读一读课外书,可以在艺术特长上有所发展,还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2)家长与孩子互动。对学生双休日安排作过指导之后,还需要家长给予配合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学生一旦养成合理安排双休日时间的习惯,必定会从中感受到莫大的快乐!这里是一位家长与学生做的双休日计划:

本月周末家庭计划——女儿的计划,也是我的计划。周六完成作业,周日外出参观游览。第一周,爬紫金山,走新建的人行栈道;第二周,参观总统府;第三周,到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体验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第四周,去栖霞山看红叶。

(3)家长与老师互动。家长可通过电话、短信或者电子邮件反馈孩子在家的表现,并向老师提出建议或希望。老师也可以就学生在校的表现同家长进行交流,共同研究教育问题以及共同策划教育行动。班主任还可以把家长的意见及时转述给学生,鼓励学生更好地发展。

4.定期举行“三方会谈”

三方指的是学生、家长及老师。三方会谈之前可先进行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双方会谈。双方会谈时,互通学生在家、在校的表现,分析学生的长处与不足,共商帮助其发展的措施。

“三方会谈”必须本着平等、友好、宽松的原则。开始时,先对学生身上的优点、进步给予充分肯定,然后给学生提一些他们能接受且能达到的目标建议。

“三方会谈”的独特之处在于:经过三方会谈,学生受到鼓励的同时,明确了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做;家长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家教水平,明确了如何与老师合作,如何具体地指导和督促孩子达到目标;老师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帮助学生,以及如何进一步与家长密切合作。

三、坚持行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育某种程度上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为此,我和学生们经过讨论,列出了“学期坚持”“每月坚持”“每周坚持”和“每日坚持”,后又在广泛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将其形成文字推行,效果不错。

1.每天的坚持

——人人有岗位,每天负责好自己的岗位。目的在于培养责任心、服务意识及细心品质等。

——课间坚持活动至少两分钟。目的在于锻炼身体,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值日班长轮流负责制。目的在于培养集体主义思想、服务意识、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

——坚持戴手表。目的在于培养时间观念。

——在家里的每一天必须做家务。目的在于养成劳动习惯及培养感恩之心。

——每天坚持把掌声或赞美送给取得好成绩或获得进步的同学。目的在于学会赏识他人,开阔胸怀。

——每天坚持练字5分钟。目的在于提高写字水平,同时培养意志力。

——每天坚持读一点课外书。目的在于拓展视野,激活思维,培养读课外书的兴趣和习惯。

——每天坚持写几句日记。目的在于学会反思,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培养意志力。

——每天晚自习结束前3分钟对照目标手册自查。目的在于养成反思习惯。

——每节语文课开始,值日班长领读“每周一诗”和“每日一句”,随后进行“一分钟即兴演讲”。目的在于日积月累、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锻炼值日班长的组织能力和胆量。

2.每个星期的坚持

——周日下午返校调换座位。目的在于保护视力。

——周一中午按值日组大扫除。目的在于培养劳动习惯,同时美化环境。

——每周打一个电话问候父母。目的在于培养感恩之心。

——周一下午20分钟的作文交流。目的在于培养写作的兴趣及能力。

——周二下午20分钟小辩论会。目的在于培养思维能力及辩论能力。

——周三、周五中午10分钟“听我说书”。目的在于培养读书的兴趣及能力。

——周四下午20分钟美文欣赏。目的在于培养读写兴趣及能力。

——周末和父母一道温习。目的在于亲子沟通,并让目标进入孩子及父母内心。

3.每个月的坚持

——温习所定的毕业时的目标。目的在于让目标深入内心。

——对照学期目标,看自己进步了多少。目的在于正确自我评价。

——每月至少发一篇习作到班级网站。目的在于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及毅力的培养。

——每个月出一期班刊。目的在于培养写作的兴趣及能力。

4.每学期的坚持

——修订并学习毕业时的目标。目的在于完善目标,强化目标。

——学期初制定学期目标。目的在于明确学期目标,让学期目标引领、激励自己。

——学期末对照目标自查。目的在于学会反思和小结。

每一个“坚持”的背后,都隐含着某个教育目的,没有良好教育目的的“坚持”以及没有多少教育效果的“坚持”,不值得坚持。

总之,教育应当助人获得成功。而目标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切合实际,设定自我发展的远期、中期、近期以及日常目标,通过目标引领,激励其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责 编 流 水)

猜你喜欢

学期育人习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习惯
上课好习惯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好习惯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八年级上学期易错题
期末综合复习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