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数学教学中若干“顾此失彼”现象的思考

2009-02-22袁仕理

中国教师 2009年20期
关键词:交换律新课程教材

袁仕理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认识与理性把握。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的偏差,导致了课堂教学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现象一:重视“情境串”,忽视数学实质

典型案例:“统计”教学片段的描述

教师在本知识点中设计了如下“情境串”:先是教师自我介绍家乡的美丽景色;然后是学生介绍本地的著名景点;最后是建议教师该去哪里游览,组织学生按景点排队,统计各个景点的人数……按景点排队时学生一哄而上、举棋不定,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出现了合计人数不等于全班人数的情况。复杂化的教学情境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干扰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造成学生对一些优美的景点印象深刻,而对于本知识点“统计的方法”却一知半解。

其实,任何情境的创设,都应与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是否有利于为教学服务为标准。在以上案例中,由于教师设计的“情境串”过于花哨,操作程序复杂,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应当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在情境设计的简洁性上做文章,以朴实的材料、简洁的情节来突出数学教学的本质,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现象二:重视创造性使用教材,忽视教材编写意图

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改革精神的载体,教材中的每一章节、每一例题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蕴含着特定的教学意图。一些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为了体现使用教材上的创新性,对原有的教材进行了重组和置换。但在重组、置换教材前教师应慎重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是否深入解读了教材并深刻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二是重组、置换后的效果是否真的能超越原有教材。

典型案例:“运算律”教学片段描述

教材的情境图是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一位教师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具趣味性,对学习素材进行了如下置换:出示一段森林中猴子在玩耍的录像(有28只猴子在摘桃子,17只猴子在玩水,23只猴子在爬树),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然后围绕其中两个问题展开教学,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经过仔细的推敲不难发现,教师提供的该素材背离了教材编写的意图——教材的情境图中包含着三个隐含的内在关联的条件,28+17求的是跳绳人数,17+23求的是女生人数;而置换后的素材虽也能引出(28+17)+23=28+(17+23)这个等式,却割裂了三个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此置换,实不可取。事实上,教材凝聚着众多专家深入的思考,在无法超越教材的情况下不应随意重组教材。

现象三:重视合作学习形式,忽视合作学习要素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实质性的合作讨论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让他们在与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但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滥用合作讨论学习方式,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这不禁令人思考:合作讨论是否为每节课所必须?形式化的合作学习又能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起到多少作用呢?

典型案例:“加法交换律”教学片段描述

学生通过观察一些等式,发现了“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指出:“这是加法中的一条重要规律,你能为它取个名字吗?请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反馈时提出了“不变律”等一些不着边际的名称后,教师最后说明这条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

在这个环节中,“加法交换律”这一名称,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当然无法讨论得出,其实也没有合作讨论的必要。可见,并非每节课都需要使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也不是任何环节都可以使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教师不能为合作而设计合作,而应当追求实质性、高品质的合作,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现象四:重视练习的趣味性,忽视练习的有效性

典型案例:“口算乘法”教学片段描述

在一次“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中,两位教师在“口算乘法”的练习阶段采取了不同处理方式。第一位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了许多精美的图片,每张图片后面隐藏着一道口算题。学生喜欢哪张图片,就点击哪张,出现题目以后再进行口算。令执教者感到无奈的是,学生对口算并没什么兴趣,倒是对那些精美的图片评头论足、大加赞赏,练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第二位教师在练习阶段仅是利用课件出示题目,并采用了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练习,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数学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必要途径。一切手段都是为目的而服务的,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成目的来追求,势必导致形式主义,使多媒体的正面功效无法发挥。在课堂练习上,教师除了要关注习题的趣味性以外,更应关注的是练习是否有效、思维含量是否足够。

教师如果缺失了对课程理念的正确把握,就会造成课堂“华而不实”“顾此失彼”的不良倾向。这样一来,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只有深刻领会、灵活运用新课程理念,才能演绎出简约、理性、高效的数学课堂。

(责任编辑:乐闻)

猜你喜欢

交换律新课程教材
教材精读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数数”求源,叩问本质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纪实与反思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运算律,无论在哪里都适用吗?
听“加法交换律”一课教学片段的分析与思考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