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写作成品与世界作者读者的关联

2009-02-21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作品读者关联

吴 滨

摘要:写作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完整的系统,包括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种要素。其中的每种要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本文就作品与世界、作品与作者、作品与读者的关联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作品;世界;作者;读者;关联

写作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完整的系统,包括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种要素。其中的每种要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因此,对写作成品的思考,自然要将它和写作活动的其他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这样一来,我们才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认识。

一、作品与世界

(一)“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学说的核心观点是作品对世界的模仿或者再现。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画家和诗人比喻成拿着镜子的人,向四面八方旋转镜子,就能够造出太阳、星辰、大地、人类和动物等等。他认为,从荷马起,诗人都只是模仿者,他们模仿高尚的德行或者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别林斯基也认为,文学的特色是对现实的忠实,它复制、再现生活,而不是改造生活,文学像镜子一样,反映丰富多样的生活。这种观点可以在现实主义或者自然主义的作品中得到体现。

(二)“表现说”

与“模仿说”的观点不同,这种学说的核心观点是作品是对人类主观世界的表现。

其实,两种学说都有其合理的地方。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品与世界的关系远没有这么简单,也就是说作品并非只是再现或者表现世界。作品既有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再现,也有对作家主观世界的表现,两者有相互融通的地方,即作家也可以对主观世界进行模仿,可以表现这个客观世界。在一些作品中,模仿和表现是同时存在的,如《红楼梦》。只是我们还要明白,作品既不同于客观世界,也不同于作家的主观世界,而是作家创造的另一个世界。

二、作品与作者

(一)作者介入

作者如何介入作品,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作者可以直接出现在作品中,也可以隐藏在作品之后。究竟如何介人,关系到作者的写作观念。在散文中,作者就是直接出现在作品中的,散文作品带有非常强烈的自叙传的色彩。作者的喜怒哀乐比较充分地表露在作品中。这是散文比较突出的特点。诗歌也是这样,作者可以充分介入作品。但是,在叙事性作品中,情况就有所不同。比如在小说中,有的作者介入作品的程度较深,有的作者则不这样做,他们尽力客观地叙述。在小说所采用的叙事视角中,有所谓的“全知叙事”,或者称为“全知全能叙事”,又叫做第三人称叙事。作家在作品中设置了一个无所不知的叙事者,这种情况下作者对作品的介入程度就比较深入;还有一种叙事方法,叫做“限知叙事”。也称第一人称叙事。叙事者为“我”,“我”只能叙述“我”所能知的事,也就是说,叙述者的叙述是有限制的。第三种是纯客观叙事。叙事者不是无所不知,也不是故事的参与者,而是故事的观察者,叙述者观察并记录下发生的一切。

(二)作者的动机

一般而言,作者创作都有一定的动机。也就是说,有一种现实的驱动力促使他们进行创作。但是,也有特殊的情况。有时,作者创作并非出于自身的某种表达与交流的需要,而是形势所迫。比如诗歌中大量存在的应制诗,唐代诗人王维尽管留下了许多经典诗歌,但是他也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应制诗。由于某种现实需要,一些作者代替别人写作,柳永就曾给一些歌女填词。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一些作者写作的动机并不是要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名垂千古。对于这些作者而言,写作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为了生活,他们必须写作。卡夫卡把自己的写作当作祈祷的方式,创作对他而言只是对“我梦幻般的内心生活的描述”。他生前身后都没有发表自己作品的愿望,但是他的作品成了世界文学中的经典。

(三)作者的创作意图

作者的创作都有他们各自的目的,不存在无目的的创作。然而。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读者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不尽一致。正如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在为《无名的裘德》所作的跋中所说的:“一部书里所有的东西,可以比作者有意识地写进去的更多得多:这可以对于书有好处,也可以对于书有坏处,得看情况而定。”

三、作品与读者

(一)读者接受的意义

1、接受美学的视野

在文学研究中,对读者的重视始于接受美学的观点。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其哲学基础是现代阐释学和现象学。在姚斯的著作中。他不仅借助阐释学的理论来论证读者理解的多样性,而且直接运用了伽达默尔的“先在结构”、“效应史”、“理解视野”等概念。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保罗,德,曼在《走向接受美学》的英译本译文中认为接受美学就是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的基本框架来自解释学,其具体概念则来自英伽登的文学现象学。

2、几个核心概念

(1)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姚斯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姚斯认为,任何阅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期待视野中进行的。所谓期待视野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图式,它由读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观点和趣味以及以往阅读经验所构成的文体惯例组成。期待视野和接受动机决定读者对所读作品的取舍,决定他的阅读重点,同时决定他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

(2)隐含的读者

关于读者,有理想的读者与实际的读者之分。所谓理想的读者,就是极富洞察力的读者,他们能够理解作者的每个动机与意义,能够完全理解作品。实际的读者则是实际阅读着的个人。包括普通读者和专业读者(批评家及作家)。但是事实上,理想的读者是不存在的,因为作者和作品不可能被完全理解。这时,伊瑟尔又提出了“文本的隐含读者”,它指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实际读者,而是“超验读者”、“现象学读者”。在伊瑟尔看来,“隐含的读者”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文本结构之中的读者,是作者创作时假想出的读者;其次是文本结构现实化过程之中的读者,是作品展开的倾诉对象。

(3)召唤结构

“召唤”一词萨特曾有过论述。他认为,凡是文学作品都是一种召唤,作家向读者发出召唤,希望得到读者的协助,从而使作品产生。他所谓的召唤是作者主动召唤读者,与接受美学所说的召唤结构有所不同。伊瑟尔认为,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召唤结构,它指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作品为读者留下了许多位置,召唤读者的进入。文本必须提供给读者富于诱导性的召唤结构。

(4)不定点、空白

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在被阅读前不是审美对象,也不是真正的作品。它只是一种图式化结构。它的构成要素大部分都处在潜在状态。甚至可以认为,文学作品描绘的每一个对象、人物、事件,都包含着许多不定点。文学作品充满“不定点”,因此它是不确定的,其意义没有穷尽。需要读者去填补它们。伊瑟尔提出了作品中的“空白”,它相当于英伽登的“不定点”。在伊瑟尔看来。文本总是包含着某些“空白”。这些“空白”只有读者才能填补。

(5)具体化

读者对文本中“不定点”、“空白”的填补过程就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读者的阅读就是要对作品的不确定的因素进行想象填补。所谓具体化,就是英伽登所说的作品被理解的具体形式。在他看来,存在两种不同的具体化,一是忠实原作意向的恰当的具体化,科学地阐释作品;二是虚假的具体化,这里的阅读可能会背离作品原意。

(二)读者的阅读取向

1、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

由于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文化修养、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读者面对同一作品,表现出不同的阅读取向。鲁迅说过,欣赏《红楼梦》时,“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官闱秘事”。薛雪也说,同一部杜诗“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者读之为政”。

2、同一读者对同一作品

接受的差异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的读者之间,同一读者面对同一作品,也会因主观、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郭沫若说:“同是一部《离骚》,在童稚时我们不曾感得什么,然到目前我们能称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天才的作者。”电影导演谢晋说,少年时代读《红楼梦》非常喜欢袭人,不理解林黛玉,年岁大了反而觉得晴雯、黛玉可爱。

3、同一读者对不同作品

同一读者对不同作品的阅读取向也迥然不同。例如王安石喜欢杜甫,对李白则不太喜欢:欧阳修却相反,欣赏李白而不太喜欢杜甫;苏东坡爱读《庄子》,却不喜欢《史记》;巴尔扎克不喜欢雨果而很喜欢莎士比亚,伏尔泰却把莎士比亚的作品说成是在粪便中夹杂着珍珠。

4、时代背景对选择作品的影响

一些作品在当时因符合了时代情绪、及时响应了现实问题而流传一时,引起过强烈的社会反响。可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变化,在后来的时代中不再像过去那样引入瞩目。例如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抒写了爱情自由,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宣扬妇女解放,在当时的欧洲以及五四时的中国都非常轰动,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作品所提出的问题已经不再像当初那样引人瞩目,这些作品虽然还有巨大的艺术魅力,但是已不可能产生往日那样巨大的社会反响了。

猜你喜欢

作品读者关联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