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超的煽情艺术

2009-02-20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苦情晋武帝陈情表

龙 健

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以“情”动人的杰作,《古文观止》评其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更有宋人赵马时在《宾退录》中说:“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真有这么严重吗?学生们往往不以为意,如果教师不善加引导,他们初次接触作品,是很难深刻领会那隐藏于字里行间的“至性”之情的。所以我们在教这篇课文时,应紧紧抓住“情”这根主线,把握作者高超的煽情艺术,才会让学生有所体悟和收获。

(一)自诉身世的悲情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一般人都不愿把自家的隐私向外人透漏,总觉得不光彩,有失“面子”,何况这个听自己倾诉的人是皇帝呢?李密却不然,他敢于大胆地袒露自己的过去,自己的不幸,自己的悲惨家世,自己的尴尬处境,这需要怎样的气度和智慧呀!但这也正好暗合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心理。试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皇帝也是人,也具有一般人的同情心。如果李密对自己的“家丑”遮遮掩掩,避而不谈,就没法让皇上了解自己的难处和苦处,“辞不就职”自然也就得不到其谅解,只有摒弃一切私心和顾虑,实话实说,大吐苦水,才不失为“上策”。

李密在文章开头即运笔如神,铺排渲染,从儿时的父丧母嫁写到祖母的躬亲抚养,从幼时的孤弱多病写到祖母的含辛茹苦,从门庭的衰微冷落写到人丁的繁衍不兴,从内外的举目无亲写到祖母的供养无人,真可谓“字字血泪”,饱含真情,句句都围绕着自己的悲苦身世娓娓道来,将一颗真心捧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个弱势文人的真情告白,不但没有让作者“有失身份”,反而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二)祖孙相濡的亲情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我们不变的誓言,更何况是对我们有着抚育大恩的亲人呢?李密的身世不可谓不苦,出生才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不到四岁,母亲又改嫁了,他从此沦为一个孤儿,“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祖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怜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培养,可以说,李密的成人乃至成才都离不开他亲爱的、可敬的祖母。

那么,当我们的亲人年事已高、卧床不起时,我们是应该不离左右地日夜侍奉,还是应该以事业为重,远走高飞呢?可能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并且还会为自己的选择找到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什么“忠孝难以两全”、“好男儿志在四方”等。举目四望,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为功名而疲于奔命、为利禄而抛亲离家的人比比皆是。但李密却不是这样的人,他宁可舍弃功名,也不愿离祖母半步,他宁愿冒着杀头的危险,也要向皇上呈明真情。李密是无畏的,是令人感动的,他将祖孙相濡以沫的亲情看得最重,他日夜侍奉祖母,从未“废离”,从未厌倦。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他的“孝”几乎超越了皇权,越过了“忠君”,这几乎令人费解,但更多地是令人肃然起敬。

(三)进退两难的苦情

李密写这篇表章时非常矛盾,一方面他想供养祖母,远离多是非祸患的朝堂,另一方面他又恐皇帝怪罪,龙颜不悦。在封建社会,一个弱势的文人,要想对皇帝说“不”是相当不易的,稍有不慎便会引来杀身之祸。对皇帝陈事是需要一定艺术性的,不仅要说得委婉,还要说得巧妙,说得有水平。不可否认,李密的“表白艺术”为他赢得了主动,他在文章前半部分并不先提什么要求,而是把自己的困难摆出来:一方面是幼时祖母对自己“躬亲抚养”的大恩大德和目前祖母“常在床蓐”的“供养无主”,另一方面是皇上对自己“加官进爵”的龙恩浩荡和郡县州司“逼迫催促”的无可奈何,所以李密发出了“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真情告白,让人无不为他的苦情所感染。

试想,李密为何会进退两难呢?无非是“自古忠孝难以两全”的矛盾,而封建儒士们大多把“为国尽忠”摆在“在家尽孝”更为重要的位置,而李密却要“先尽孝再尽忠”,主次似乎有些颠倒,但紧接着李密巧妙地把“圣朝以孝治天下”提了出来,让晋武帝无可辩驳,李密的孝行不仅与“尽忠”无悖,反而成了对新朝政策的积极拥护和对新帝施国纲领的忠实践行。更为至诚的是李密在文章结尾提出了解决办法——“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自己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流露“苦情”的同时又给人以希望和信心。

(四)感恩戴德的忠情

纵观《陈情表》全文,总是饱含着作者对皇帝的无限忠情,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表明了李密对蒙受国恩的无比感激,“陨首”虽有夸张之嫌,却彰显了作者的忠君之义。“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更是不惜自贬,委婉曲折地表明自己并非心念旧朝,怀有二心,不满当世,自命清高,而确实是因为祖母无人照顾。这样的赤胆忠心足以感动上苍,足以打消君王的疑虑,足以让人信服。结尾更是有“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将至忠的情怀表露无遗,将报恩的谢忱推到了极致。

“忠君”是封建社会对臣子的伦理要求,也是作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真实心声。古语有“识时务者为俊杰”,蜀亡后,在晋武帝怀柔政策的感召下,李密能及时向新皇表达忠心,感恩戴德之情溢于言表,不失为一位俊杰。

(五)人所共鉴的实情

李密的家史身世和耿耿忠心所言有虚吗?我想这是大家普遍的疑虑,所以聪明的李密在最后发出了这样的誓言:“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到了指着天地发誓的地步了,还哪里会有谎言和虚情?要知道,在封建社会,欺君之罪是当诛的,李密断然不会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说假话。实际上,这一句话还隐藏着更深一层的意思,那就是暗示皇上每个人的细微言行都可能带来极大的社会影响。“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作为一国之君的皇上更应注意检点自己的一举一动,不可给世人留下话柄。皇帝既然是宣扬“以孝治天下”,就应落到实处,真正支持作者的孝行,否则会有“食言”之嫌,落人口实。晋武帝权衡再三,最后选择恩准了李密的“陈情”,可见《陈情表》有超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既解除了一场信任危机,又赢得了“忠孝两全”的美名。

[作者通联:湖南常德市一中]

猜你喜欢

苦情晋武帝陈情表
一表陈情动君心,两难抉择牵古今
——《陈情表》教学设计
断崖苦情
双赢的智慧——《陈情表》个性解读
石崇王恺斗富
智解不祥的“一”
简析湖畔诗人潘漠华诗歌的“歌哭”之苦
剥开“苦情”男人的画皮,单亲妈妈抱团还击
晋武帝纵容腐败留后患
《陈情表》新读
论《陈情表》的“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