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趣
2009-02-20张银华
张银华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美”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育”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语文学科,以它特有的人文色彩、民族个性和审美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人格操守、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发展,从而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而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又无疑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唤起学生审美情趣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基本途径。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趣,笔者有如下浅见。
一、解读语文阅读教学的思想内核
什么是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
我们进一步解读这段文字,不难发现,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的过程。作为阅读对象的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结晶,任何一部好的作品,从题材、主题、遣词造句到表现手法,无不体现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特点。而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古今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论。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离不开阅读活动的,任何有成就的人无不从阅读中并继续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力量。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阅读来帮助学生发展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让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人文情趣的陶冶。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已将传统的简单传授知识上升为一个高度,演变成一个境界,拾级而上成为一种想象的空间,成为一片创新的园地,成为一隅交流的舞台,成为人类真理的殿堂。语文阅读教学的思想内核无疑是在造就做人的精神高度。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美学思考
中国古代第一部有关教育的专著《礼记》中,对美有过这样的论述:“美恶皆在其心。”这里的“心”,主要是指审美主体的情感、情绪、志向和趣味。
朱光潜对美的解释是:“美是客观方面的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
李泽厚从《说文解字》中的“美”字说起,有一段关于美的解释,他说:“如果把‘羊大为美的‘羊人为美统一起来,就可看出: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关;另一方面‘美又有社会意义和内容,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而这两种对‘美字来源的解释有个共同趋向,即都说明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
社会实践充分证明,美必须有物质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说,美本身必须在客观上具有其特有的属性,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人们之所以喜欢到桂林去看山水,到黄山去看迎客松,爱看西子湖,爱看维纳斯,是因为它们客观上存在人们公认的美的因素。
但美并不是一种客观的物质,而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脱离审美主体而独立存在。桂林山水的清秀,黄山松的雄劲,西子湖的可人,维纳斯的韵味,倘若没有人去欣赏,美将不能显示其本质特性。如果欣赏者情绪烦躁,心境不佳,即使再好的作品,再美的风光,也根本无法感受到美的存在。
以此来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无视学生的情感与意趣,一味地强调应试的功能,既使是再好再美的课文,学生也觉得如同嚼蜡。反之,如果能在教学的诸多环节中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语文教学本身将可能对学生产生美感和吸引力,语文教学的生动化和高效率都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真正知识的同时又把他们培养成为有审美情趣的人,全面发展的人,通过语文教学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愉悦精神,提升学生的品格,净化学生的心灵空间是很重要的,很值得探究。
三、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
在应试教育气氛依然很浓厚的今天,唯考试成绩是瞻的功利化倾向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与文本的自由对话。你想,要在特定时间内硬性完成种种“阅读要求”,完成那些将一篇篇活生生的美文肢解得满目疮痍的练习题,提炼所谓的主题,学习所谓的章法技巧,哪有美感可言,哪有乐趣可言。
真正的阅读,是一个与文本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阅读是一种非常自我、非常个人化的行为,面对同一文本,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就是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充分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动阅读的自主性,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与个性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相当重要。
漠视阅读者的个性,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等同于知识的储存器,这种做法怎能将学生引向美妙阅读的境地?怎能激发他们主动探求文本、发现自我的欲望?因此,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片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人类“文化原野”,学生在其中广采博收,尽情吮吸各种文化滋养,移情化性,培本丰源,保证其个性和创造性的成长发展。
语文教师应将语文教材当作审美对象来感受,激发学生的美感。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美感化,在分析教材,挖掘文本的同时,将知识无痕地融化于美感艺术的教学之中,使教与学的审美活动有机融合,从而透过文本及其审美特性来挖掘文本的深层意义。即使面对丑的对象,也要引导学生向美的方面去做肯定的价值的追求。如《长亭送别》一文,很多同学都不喜欢崔母,我则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崔母这个人在《长亭送别》中起什么作用呢?我把她删掉行不行?这个人物是不是可有可无?是那么可恨吗?这些有趣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大家争辩后得出结论:“这个人物是线索;这个人物是矛盾冲突的需要;这个人物是烘托崔莺莺淡泊功名,追求真正爱情的一个衬托。没有崔母的横加干涉,崔莺莺高尚的爱情观就很难突显出来,因此,这个人物也十分重要。”由此可见,哪怕是丑的对象也是衬托美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最大的职责应是借助美的文学作品去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让学生与文本对接,从而对阅读产生深厚的兴趣,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阅读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让阅读的体验充盈学生的瑰丽人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
四、培养学生审美品质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眼观大江东去,旭日东升,我们总会激情四溢;而身临小桥流水,月明星稀,人们又难免生出些缠绵。在这种欣赏过程中,人们面对天生优美的自然景观,得到心神的休闲与娱乐,与此同时,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与情怀也会不知不觉地得到升华。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有特定的思想内涵,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当它进入阅读鉴赏环节后,再由读者进行再创造,生发出新的意蕴。
我们在对美文进行赏析时,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个性,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习惯,以学生的视角去解析作品。因为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多愁善感,他们可能会偏爱那些感伤婉约的诗词散文;有的同学性格豪放,他们可能会更喜爱那些跃马驰骋、紧张激烈的传奇武侠;有的同学长于思考,关心社会,他们可能会侧重那些现实感强又注重思辨的杂文随笔……而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的艺术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他们有的会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读出荒凉,读出豪情;有的会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读出黍离之悲,读出反战之情;有的会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读出别离的凄苦伤感,读出身世的飘零……赏析评价的主体是谁,最终的结论就应由谁得出。而一部伟大的作品,只有对不同的人或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美感的濡染,它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和意义。每一个真正的阅读者都不应被动地接受作品的观念内容,而应借助作品提供的审美意象,由联想而想象,表达或渲泄自己的情感。因此,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一种让学生自由翱翔的氛围,鼓励学生对作品作出多元解读,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充分地品味和感悟,从而更好地把握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佳作的审美倾向和思想感情。
另外,文学欣赏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凭感受力和想象力披文入情、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我们应在这种活动当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所构建的意境之美。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这首诗写出了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茫。首联两句写出了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学生在赏析时,就可以根据诗歌的意象来感受当时秋风肃飒凄凉的场面,体会一种浓浓的思乡情。我们要让学生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去真实地接受优秀文学作品的感化,要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从而在情感共鸣中获得理性的感悟,享受发现的乐趣,感受美的意蕴。
五、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怀
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作为文学作品,它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是很丰厚的,教师应很好地把握“文章”这个“有情”的媒介,让自己和学生共同融入其中,让作品中的人物情、作者情、师生情交织在一起,共同演绎多声部和谐乐章,让学生主动、激动、生动地学习语文,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在轻松愉快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长亭送别》一课,是《西厢记》一剧中最为脍炙人口、最精彩的片断之一,是场送别戏。此剧之所以能流传至今,除了文辞兼美外,更重要的是其所反映出的对爱情的看法。每个时代对爱情的认识都不一样,尤其是在物质充裕,浮躁虚华的今天,年轻一代对爱情的观念更有他们独到的见解。在教此文时,教师可适时引导,让学生思考讨论这样一些问题: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曾为《西厢记》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文中说道: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作为已步入青春期的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
社会丑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隐晦,自然也不要夸大。让年轻人早一些接触“爱情观”问题亦无坏处,可避免他们在独立面对生活时的迷失。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导年轻人珍惜它,有利于他们美好道德情操的养成与坚守。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怀。激励他们去求真、求善、求美,用审美和理性的眼光去解读自然、社会和人生。这才是真正理想的语文阅读课堂。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旨归。教师应在语文阅读活动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养料,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应该主动担起这个职责,通过立言以育人,用我们民族和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人,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的人文积淀和终身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作者通联:武汉市武昌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