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与励志教育是救治高职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良药

2009-02-18胡淑仙

经济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励志教育心理干预高职

胡淑仙

摘 要:高职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高职生中有近30%的人患有严重的自卑心理症,其异常表现与危害,是制约高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与“软肋”。心理干预与励志教育是救治高职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一剂良药,也是帮助高职大学生重塑健康人生、扬起理想风帆的有益途径。

关键词:高职 教育 心理干预 励志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1-134-02

一、高职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

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是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向全国职业教育界发出的总动员。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提高中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8年到2007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1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建设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特别是目前急需的面向基层职业岗位的技能型实务工作者,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明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2007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84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6倍,在校生达到860万人。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2007年上升至23%。高等职业教育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也为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高职生中有近30%的人患有严重的自卑心理症,其异常表现与危害,是制约高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与“软肋”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并相应地呈现出多种外部行为特征,它是外界客观环境和大学生主观心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观察了解大学生的自卑行为特征,研究分析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有益于增强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趋利避害,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高职生重新绽放脸上的笑容,恢复生活的多姿多彩,旨在让高职生昂首扬起理想的风帆,顺利远航。

1.高职生自卑心理的表现。笔者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16年来,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调查以及大量的个案咨询发现,职业院校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人际关系敏感;情感困惑;环境适应不良;就业困惑;自信心低落;网络成瘾;抑郁焦虑;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的困惑等。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发现:各类行为表现的背后都与高职生的自卑心理相关。由于自卑心理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据某高校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学生中有明显自卑心理者占总人数的30%。自卑心理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缺陷。比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出身低微、学习成绩偏低等。怎么样才能帮助大学生调整这种心态呢?首先,要教育学生采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现实,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对自我的评价。其次,要学习运用心理咨询的手段和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情感生活,从而引导启发他们走出自卑的心理困惑。

(1)贫困生的自卑心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占有较大的比例,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很多农村家庭都存在贫困现象;对城镇的部分学生,也有一些家庭于种种原因存在贫困现象。调查中有47%的学生自认为家庭经济困难,22%的学生把自己归为贫困生行列,自认为是特困生的学生也高达12%。沉重的生活负担使这一特殊群体的学生心中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并成为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往往表现出自卑、胆怯、嫉妒、孤僻、冷漠、悲观等心理特征。个别同学会过分地抱怨社会和命运的不公,从而引发仇恨和报复的心理,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部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2)缺乏自信心和学习紧张心理。在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的学生无所适从,表现出困惑的心理;有的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认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缺乏学习的动力;有的学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因而情绪低落,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在调查中有19.5%的同学自认为“缺乏信心”,“过分地担心将来的事情”的占25%,“很在乎别人看法”的占28%,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面对现实缺乏自信的心理。

例:某高职院校一大二男生,王某。面临毕业顶岗实习问题,忧心忡忡,白天焦虑不安,晚上展转难眠,导致精神状态不佳,不愿与人交往,不想说话。

来访者自述:5岁时母亲去世,此后的岁月随父亲长大。中间有一段时间父亲又娶妻,但因性格不合,分开了,直到现在父亲仍是只身一人。近日,姐姐托人帮他找工作,但他自己又想做主闯一番事业,干他自己想干的事,却又不敢违抗姐姐的命令,内心充满了冲突,导致出现了上述症状。分析:该生的生长环境,导致他产生一种缺失感,姐姐很自然地承担了母爱的角色。但姐姐爱护总归代替不了母爱,与同伴们比较时,总感到自己不如人。通过认知疗法,帮助他走出了困惑。为了帮助该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鼓励他积极发言,无论他在发言中持何种观点都先给予肯定。然后通过循循诱导让他领悟后自己做出决定。当他在课堂上第一次能为自己的事做决定时,他笑得格外开心。

(3)由于自卑心理导致的情感困惑。

例1:某高职院校一名大二的女学生,每天感到很烦,前来求助。

来访者自述:我每天感到心里很烦,总担心自己干不好事情,总怕自己不如别人,有一名男生向我求爱,但我不喜欢他,可是又不敢对他说。所以,他每天都缠着我,因此,我心里很烦。好长时间了,我都不能静下心来学习。老师,我该怎么办呢?老师问她,那位男生总缠着你,能具体点讲吗?学生说那男生频繁地给她发短信。比如中午吃饭时,他问我吃了没有?去哪个食堂吃?她很不情愿但又不得不回短信,为此真得很烦。老师告诉她,当他问你吃饭了吗、准备去哪个食堂吃时,我们只回复一个字“没”。这样的信息发出去,对方能感觉到你对他的态度。知趣的人一般是不会再发回来的。此生还担心他中午午休时、晚上下晚自习后,总打电话叫我出去,怎么办呢?老师问她,你内心愿意去见他吗?学生回答我很矛盾。“你担心什么?”“我希望像别的同学一样有男朋友,但我又担心他会占我的便宜。”“当一个女生没有男朋友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会感到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老师开导她渴望有男同学陪伴你的心理是正常的。但现在是我们人生中的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我们的情感天空仅适宜容纳亲情、友情和师生情,至于爱情,粉色的桃花尚在滋长,过早地将它掐断,那桃子会很苦涩。所以,现在是春天,就让我们做春天的事情,秋天的事情秋天做,那时的桃子会非常甜蜜。听到此话,学生面带微笑,如释重负,愉快地离去。

例2:张某某,男,大四(五年制学生)。

来访者自述:“老师我不想找女朋友,看到别人都有女朋友,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就不想有,我担心自己是同性恋。”老师了解到他对同性恋的界定并不清楚,他与好多女同学相处很好。他是单亲家庭。两岁时父母离异,爸爸再婚,妈妈改嫁。他判给父亲,但和奶奶、爷爷一起生活。他很想自己生母但奶奶不让他和生母在一起。上初中时,他爸爸把他接过去和继母一起住。继母对他和对她自己生的孩子不同,对他很不好,因为爸爸常年在外做生意,继母总给爸爸告状。每当在宿舍里,同学们一谈起父母如何如何时,他的心里就特别难过,总是迅速离开,有意回避类似话题。老师教导他: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我们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心境,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后妈,她曾经给你做了三年(初中)的饭,虽然洗衣粉没有洗干净,但她总还是帮你洗了衣服。感谢自己的生母,她曾经多次想要抚养你,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她有心无力。现状我们无法改变,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心境。我们要学着认识自己、喜欢自己、悦纳自己。除了母亲,还有姑姑奶奶那么多人爱你,其实你很幸福。我们一块来讨论今后的生活。

建议:(1)想妈妈就去看妈妈,因为妈妈一定也很想你。(2)当有同学谈论父母时,不要逃避。告诉他们你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真诚地面对大家。不需要花大力气伪装自己。这样做你会感到很轻松。(3)大声地跟着老师说:父母离异,这不是我的错。一家人不能团聚,我也没有办法。好在周围有很多人帮助我,所以,我很幸福。感谢继母曾经给我做过三年的饭;感谢生母给了我生命;感谢我身边所有的亲人。我会珍惜所拥有的这一切,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报答父母。学生最后心情舒畅,埋藏在心中20年的秘密终于说出来了。

2.自卑心理的诱因。大多数有自卑心理的同学,不外于来自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生长环境。大多比较压抑,婴幼儿期缺少母爱,丧失了安全感。0~3岁时婴幼儿有一个恋母情节,妈妈就成为了安全的符号。

父母离异,或丧偶。有继父、继母抚养或隔代抚养的孩子的情况:在幼年时感情需求上不能做到深层次的满足,会出现情感冷漠、安全感差、对他人缺乏信任、性格孤僻等状况。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安全感没有建立起来,总觉得我不如人。其次,自身的生活、学习经验所致。传统的文化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家长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无意中又剥夺了他们受挫折教育的机会。所以,一旦学习成绩下降,竞争中多次失败,学生们就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负性评价,久而久之,负性评价强化了他们的自卑心理。“你行,我不行”,来使自己贬抑自我,结果是焦虑增加,心身失衡。

三、心理干预与励志教育是救治高职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一剂良药,也是帮助高职大学生重塑健康人生,扬起理想风帆的有益途径

1.理性认知的重建。认知理论认为,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是愉快的,富有竞争精神的,其行动也是行之有效的;而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则会造成情绪上的困扰。也就是说,人们的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不同评价和解释将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对于人们所持有的不合理,有人曾总结出下列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和糟糕至极,其中绝对化要求这一特征在各种不合理信念中是最常见的。这种信念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当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不能按个人意愿运转时,人们就会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理性的认知重建就是要改变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而代之以合理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物,以减少陷入情绪障碍的可能性。

2.我行,你也行。苏轼曾说过,“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他道出了知人之难。其实,知己更难。自卑自怜的人因幼时依赖过多、竞争中多次失败等,由此得出的自知是“你行,我不行”,于是束缚自己,贬抑自我,结果是焦虑增加,心身失衡。骄傲自负的人往往自命不凡,自吹自擂,其实是一种极度自卑的补偿,他们的自知是“我行,你不行”,于是不自量力,承担力所不能及的任务,不仅影响工作效果,而且可能由于过度疲劳和心理压力过大而罹患疾病。自信自强的人对自己的动机、目标有明确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评价,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他人也非常尊重,他们的自知是“我行,你也行”,结果是充分认知自我,发挥最大潜能。

3.通过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挖掘自身内在的潜能,尽最大的可能来发挥自身存在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该做的事请做好了,受到人们的称赞。这样的事例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加强。

我国台湾有位学者说得好:“生命之美在于开启心灵,人生之最在于心灵教育。”如果我们能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手段,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大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矫正,他们就能昂首扬起理想的风帆,顺利远航。

(作者单位: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1)

(责编:小青)

猜你喜欢

励志教育心理干预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励志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