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容斋随笔》的语言研究价值

2009-02-16

现代语文 2009年1期
关键词:大词典义项方言

程 序

摘要:《容斋随笔》是南宋中前期学者洪迈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语言研究价值。本文从语言研究成果和语言研究材料两方面论述了《容斋随笔》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此书对人们进行语言研究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容斋随笔》语言研究成果价值

《容斋随笔》(以下简称《随笔》),南宋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学者洪迈(1123~1202)著,共五集七十四卷,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南宋说部,终当以此为首焉。”《随笔》不以语言研究为要务,但由于作者涉猎既广,更兼学识深博,故其中可供语言研究发掘的价值也为数不少。笔者经粗略归纳,现分作以下两部分进行介绍。

一、语言研究成果的价值

(一)释字精当

考字之形音义,乃传统“小学”之范畴。《随笔》于此用力甚多,多有真知灼见,其成果对后人的语言研究颇具启发意义。

1考字形者如《六经用字》篇:“佑、祜、右三字一也,而在《书》为佑,在《易》为祐,在《诗》为右。惟、维、唯一也,而在《书》为惟,在《诗》为维,在《易》为唯,《左传》亦然。又如《易》之无字,……今人书无咎、无妄,多作燕,失之矣。”指出了异体字之同义关系及其与语料的密切联系,十分简明晓畅。他如《字省文》《五俗字》《<周礼>奇字》《碌碌七字》《委蛇字之变》《一二三与壹贰叁同》等篇,或引经据典,或据理求因,或穷尽罗列,展示了洪氏深厚的功底和细致的研究精神。

2考字音者如《二十八宿》篇:“二十八宿,宿音秀。若考其义,则止当读如本音。尝记前人有说如此,《说苑·辩物篇》曰:‘天之五星,运气于五行,所谓宿者,日月五星之所宿也。其义昭然。”按《说文》“宿”字条段注云:“息逐切,三部。按去声息救切,此南北音不同,非有异意也。‘星宿‘宿留,非不可读入声。”洪氏考义求声,以“宿”音“秀”为失本音:段氏更精审博察,考订尤为精当。但若无前者之登堂,也难有后者之入室。其他如《羌庆同音》篇,在当时亦属独具慧眼。

3考字义者所占篇幅最巨,成就最高。《隔是》篇考元白诗句,明确指出“隔是(格是)”之义“犹言已是也”。此义即为《汉语大词典》所收。又如《之字训变》篇:“汉高祖讳邦,荀悦云:‘之字曰国。惠帝讳盈,之字曰满。谓臣下所避以相代也。盖‘之字之义训变。《左传》‘:‘周史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谓观六四变而为否也。他皆仿此。”笔者见《左传·襄公九年》亦载:“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这里的两个“之”字与洪氏所言一般。杨伯峻先生释“艮之随”即为“由艮卦变成随卦”。按《汉语大词典》“之”字条无此义项。“变”之义项可能是从“至、到”之义引申而来,已独成气候,实当立项。其他如《五经字义相反》篇提出反训问题,《媵之训》篇训释冷僻字,都值得研究。而洪氏最可一提者,笔者以为有二:其一是何叔(1998)指出的解释字义时有一种系统观,尤其是释多义字时,洪氏能把字义纳入一个系统来分析。如在训释“义”“孟”二字时,洪氏超越前人,兼列其所有义项,组成了两个字义系统。“义”字字义系统有:①“仗正道曰义”。如“义师”“义战”;②“众所尊代者曰义”。如“义帝”;③“与之共之日义”。如“义仓”“义社”“义田”“义学”“义役”“义井”;④“至行过人曰义”。如“义士”“义侠”“义姑”“义夫”“义妇”;⑤“自外入而非正者日义”。如“义父”“义儿”“义兄弟”“义服”;⑥引申到用于“衣裳器物”。如“在首曰义髻、在衣曰义裥、义领”,“合众物为之”,则有“义浆”“义墨”“义酒”,“禽畜之贤,则有义犬、义鸟、义鹰、义鹘”。“孟”字字义系统有:①“最长最先之称”:如“孟侯”“孟孙”等;②“勉”;③“蜀语谓孟为弱”;④“鲁之宝刀日孟劳,不详其义。”“洪迈的这种训释方法实际上已接近现代辞书学的释义方法。”其二是重视口语,多释俗语、方言及外来词,保存了珍贵的语料,这点下文将详叙。

综合考证字之形、音、义者以《酒火字误》和《騫騫二字义训》为代表。此二篇分述“酒”“熠”二字与“騫”“騫”二字之误用情况,何字为误,何字为当,义出何典,音载何典,皆娓娓道来,条理清晰,证据充分,语言洗练,令人信服。

(二)溯源精深

上文所列的洪氏考字诸项,也包括溯源方面,其内容基本上是追溯某字曾出现于哪一部典籍当中,古人以此为常。但对当时的许多口语词,洪氏也孜孜求索其最早起源,则是宋时文人风气使然。例如:

《露布》篇:“用兵获胜,则上其功状于朝,谓之‘露布。”其源头溯至刘勰《文心雕龙》:“露布者,盖露板不封,布诸观德也。”并引北魏时事例:“魏高祖南伐,长史韩显宗与齐戍将力战,斩其裨将。高祖日:‘卿何为不作露布?对曰:‘顷闻将军王肃获贼二三人,驴马十数匹,皆为露布,私每哂之。”按《汉语大词典》“露布”条“告捷文书”义项,第一例句出自唐封演所撰《封氏见闻记》,较《随笔》所录晚出。

《迷痴厥拨》篇:“柔词谄笑,专取容悦,世俗谓之‘迷痴,亦曰‘迷嬉。中心有愧见诸颜面者,谓之‘腼醌。举措脱落,触事乖忤者,谓之‘厥拨。虽为俚言,然其说皆有所本。”随后分别引《列子》及张湛注,《方言》及郭璞注和《曲礼》及郑氏注,指出这些当时的俗语词源头甚早。按《汉语大词典》收“迷痴”条,引例即取诸此篇;“厥拨”未见。又“腼腆”条引例起于元王实甫《西厢记》,“靦腆”条引例起于《西游记》。而“腼靦”条未收。“靦”字有“腼”“腆”二音,《随笔》中之“腼靦”显然即现代汉语之“腼腆”。

《俗语放钱》篇:“今人出本钱以规利入,俗语谓之放债,又名生放,予考之亦有所来。《汉书·谷永传》云:‘至为人起责,分利受谢。颜师古注曰:‘言富贾有钱,假托其名,代之为主,放与他人,以取利息而共分之。此放字所起也。”按《汉语大词典》“生放”条即引《随笔》此段为据,但“放”字“为收取利息而借钱给人”之义项,取例又迟至《红楼梦》中。洪氏此段溯源极明了,《汉语大词典》取一而舍一,似亦失当。

此类例子还很多,如《俗语有出》等,兹仅举以上三例为代表。

又洪氏溯典籍成书年代及作者之源,亦有硕果,如《别国方言》篇认为《方言》非扬雄所作,起数百年之争议,别成一家之说,为其中之典型,无须赘述。又如《周礼非周公书》篇认为《周礼》为刘歆作,程志兵(1997)称之“有理有据,言之凿凿”。笔者则举《周公作金滕》篇:“《尚书》孔氏所传五十九篇皆有序,其出于史官者不言某人作,……惟《金滕》之篇,首尾皆叙事,而直以为周公作。按此篇除册祝三王外,余皆《周史》之词,……决非周公所自为,今不复可质究矣。”此说今已

成定论,故今人再读此节,感觉也只是平平。但在洪氏所处时代做这样的判断,却是需要大胆的疑古精神和精深的学术功底的。

此外,《随笔》对修辞和语法也有所探究。限于时代,洪氏钻研不太深刻,但也有可观者,现各举一例:

《唐赋造语相似》篇评杜牧《阿房宫赋》、杨敬之《华山赋》及李庾赋,将其“比兴引喻,如是其侈”的共同特点以“造语”一词概括,实为现代修辞学术语“夸张”之前身。

《俗语有所本》篇记载:“俗语谓钱一贯有畸曰千一、千二,米一石有畸日石一、石二,长一丈有畸日丈一、丈二之类。按《考工记》‘殳长寻有四尺。注云:‘八尺曰寻,殳长丈二。《史记·张仪传》,尺一之檄,汉淮南王安书云,丈一之组,《匈奴传》,尺一牍,《后汉》,尺一诏书,唐,称南去天尺五之类,然则亦有所本云。”按汉语度量衡数量词组中表示较小单位的量词常可省略,如“一千三”“五斤四”“三米六”“一千五百二”等,而对此语法现象的历时和共时研究均不足,《随笔》却有珍贵的记载和研究。

二、语言研究材料的价值

(一)词汇材料

上文已述洪氏释词不囿于传统书面语,因而保存了南宋时期词汇的珍贵材料。此外还有洪氏未曾解释考源的口语词。

1俗语词:这里说的俗语词即当时的口语词。洪氏叙写时人对话,多依当时口语实际描写,如《待制知制语》篇:“庆历七年,曾鲁公公亮,自修起居注除天章阁代制。时陈恭公独为相,其弟妇王氏,冀公孙女,曾出也。当月旦出拜,恭公迎语之曰:‘六新妇,曾三做从官,想甚喜。应声对曰:‘三舅荷伯伯提挈极欢喜,只是外婆不乐。”清沈涛《交翠轩笔记》卷四称:“其呼夫兄为伯,呼弟妇为新妇,呼外祖母为外婆,皆与今俗称相同。”另南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三亦载此事:“恭公弟妇,王冀公孙女,曾出也。岁旦,拜恭公,恭公迎谓:‘六新妇,曾三除从官,喜否?”《耆旧续闻》比《随笔》晚出,而在贴近当时口语方面尚有不及,如洪氏用“做从官”而陈氏用“除从官”,洪氏用“想甚喜”而陈氏用“喜否”,对比明显。洪氏所录语料价值更高。下文兹举三例:

(1)“周旋”。《贤者一言解疑谮》篇云:“秦对一客言曰:‘方滋在广郡,凡得罪于朝廷者,必加意护结,得非欲为异日地乎?客曰:‘非公相有云,不敢辄言。方滋之为人,天性长者,凡于人唯以周旋为志,非独与迁客然也。秦悟曰:‘方务德却是个周旋底人。”又《贤士隐居者》篇云:“慈溪蒋季庄……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倦倦於彼,愿闻其故?”

上述二篇中“周旋”一词,很值得注意。《汉语大词典》“周旋”条七个义项中,“交往、交际、应酬”义项于二篇均可说得通;又“照顾、周济”之义项于前一篇意义似亦近之。但《汉语大词典》中只有动词释义及例句,而《随笔》中这一段,“周旋”用以修饰名词“人”,其间尚有助词“底”,具有明显的形容词性质。今按:若作“照顾、周济”的意思解释,则其形容词义当为“乐于助人”。然则秦桧会仅仅因为他人性格乐于助人而使然么?至少洪迈不会苟同。联系上述两篇之文意,此处“周旋”作动词解当释作“应酬,亲近”,由此动词义又引申出“善应酬,好与人亲近”的形容词用法。

(2)“用”。《现代汉语八百词》“用”字条“使用”之义项下,第一小项即是“用在连动句的前一部分,‘用+名表示后一动作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或手段”,可见此用法在现代汉语之常见与重要。但《汉语大词典》“用”字义项中,无论是“使用、任用”义项,还是“介词”义项下之小项“犹言以。表示凭借或者原因”,均未列出这种连动句式的例子,似嫌欠缺。而《随笔》之《唐人酒令》篇云:“今人不复晓其法矣,唯优伶家,犹用手打令以为戏云。”正其标准范例。

(3)“万一”。《祸福有命》篇云:“他日,与谢景思、叶晦叔言之,且曰:‘使迈为小人告讦之举,有所不能,万一此段彰露,为之奈何?”按《汉语大词典》“万一”词条下之“连词”义项下有四例句,分别出自晋陶潜诗、南宋史达祖词、清侯方域文和鲁迅文。其中史达祖词《东风第一枝·春雪》中旬为:“怕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此例句与《随笔》中例句相比,时代略晚,而一则口语程度较弱,二则作为假设连词,无后句呼应,莫如让于《随笔》之例句为佳。

2方言词:《南北语音不同》篇已指出南北两大方言的差异会导致误训,《库路真》篇指“库路真”一词“疑是周隋间西边方言也”,可见洪氏并不忽视方言。《随笔》中方言词的记载虽属寥寥,但在历史上赣方言语料相对匮乏的大背景下,却显得弥足珍贵。《牛米》篇云:“予观今吾乡之俗,募人耕田,十取其五,而用主牛者,取其六,谓之牛米,盖晋法也。”保存了一则宋代江西方言词汇材料。

又《双生以前为兄》篇有“双生子”一词。按《现代汉语大词典》有“双胞胎”条,有“双伴儿”条,却无“双生子”条,或因此词不见于典籍之故。今鄱阳方言仍呼双胞胎为“双生子”,由《随笔》可知其由来久矣。

3外来词:洪氏对佛学颇有研究,故《随笔》中外来词以佛经译词为最多。笔者只取其中典型《半择迦》篇:“梵言‘扇搋半择迦,唐言黄门,其类有五:一曰‘半择迦,总名也,有男根用而不生子;二曰‘依利沙半择迦,此云妬,谓他行欲即发,不见即无,亦具男根而不生子:三曰‘扇搋半择迦,谓本来男根不满,亦不能生子;四曰‘博义半择迦,谓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五曰‘留挈半择迦,此云割,谓被割刑者。”此篇详叙五梵语词之汉义及其间细微区别,俨然成为梵汉辨析词典条目。

其他语种则有《替戾冈》篇:“相轮铃音云:‘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此羯语也。秀支,军也。替戾冈,出也。仆谷,刘曜胡位也。劬秃当,捉也。此言军出捉得曜也。”

(二)语音材料

洪氏注音反切多本《礼部韵略》,但并不迷信。《礼部韵略非理》篇说:“《礼部韵略》所分字,有绝不近人情者,如东之与冬,清之与青,至于隔韵不通用。”并自叙绍兴三十年任省试参详官时,将“撰”字韵随义转的情况“揭榜示众”之事,而“八厢巡卒,以为逐举未尝有此例”,可见洪氏思想十分解放。因而《随笔》中反切有不合于权威韵书者,当为当时实际读音记录。现举以下三篇试做分析。

《扁字二义》篇云:“扁音薄典切,《唐韵》有二义:其一日扁署门户,其一日姓也,此外无他说。”按宋本《广韵》“扁”音方典切,义为“扁署门户”,“扁”为全清非母字,而洪氏以全浊並母字“薄”作其反切上字。此处产生两个疑问:①洪氏口语中“薄”字声母是清是浊?根据朱熹反切,宋时全浊声母已清化;而切韵音系的全清声母字,如“扁”字,后世转读为全浊者,尚未见其例。故“薄”当读为清音。②“薄”字声母是转不送气之全清,还是送气之次清?“薄”“扁”同声母,而

“扁”之声母,考诸古之韵书,今之方言,似尚为见读次清者,故“薄”之声母在洪氏口语中读为全清声母字无疑。今天的鄱阳方言属于赣方言,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字读为次清。这种转变肇始于何时,学术界有分歧。《随笔》此例似可证赣方言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字读为次清之转变不早于南宋中期。但《随笔》中可提供全浊声母字转变之线索者,笔者只见此孤例,故以之立论,尚嫌仓促。谨列于此,以供参考。

又《戊为武》篇:“十干“戊”字只与“茂”同音,俗辈呼为“务”,非也。吴中术者,又称为“武”。偶阅《旧五代史》梁开平元年,司天监上言日辰,内“戊”字请改为“武”,乃知亦有所自也。今北人语多曰“武”,朱温父名诚,以“戊”类“成”字,故司天谄之耳。”按文中关于司天监改“戊”为“武”之具体原因,已有前人指出洪迈之误。不过在《广韵》中,“戊”“茂”同音,皆明母候韵字,“务”属微(明)母遇韵,“武”属微(明)母虞韵。根据南唐朱翱反切,尤侯的唇音字大部分转入了鱼模。《随笔》所补充之后梁材料及当时语料,使我们得知“戊”字尚有读作上声的阶段。

又《秦用他国人》篇:“魏国人公孙鞅。”力之(1998)指出:“公孙鞅为卫人。……洪氏以之为魏人,实为失考。”不过以洪氏之才学,对于如公孙鞅这样的历史人物,不大可能误考其籍贯,此处当系笔误。而“卫”“魏”字形相去甚远,造成笔误之原因,只可能是因为二字同音。按二字同为止摄合口三等字,“卫”属喻三祭韵,“魏”属疑母未韵。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中认为,宋代齐祭废并入脂微,合成支齐部,此处情形是与之符合的;王力先生又认为,宋代喻三喻四晓影四母合并为一,而原疑母字之并入,要到元代。而上段材料可证,早在南宋中前期,疑母的转换已经发生了。

(三)语法材料

兹举三例。《谓端为匹》篇:“今人谓缣帛一匹为壹端,或总言端匹。”可算作一份典型的南宋时期量词用法的记录。《汉语大词典》用之。

《十十钱》篇:“市肆间交易论钱陌者,云十十钱。言其足数满百无跷减也。其语至俗,然亦有所本。……《太平经》‘兴帝王篇云:‘开其玉户,施种于中,比若春种于地也,十十相应和而生。其施不以其时,比若十月种物于地也,十十尽死,固无生者。……此所谓十十,盖言十种十生无一失耳”。按《太平经》中旬亦可记为“十,十尽死”,语义上相当于一紧缩条件复句,但由于两个“十”字联系太紧密,“十十”便可看作副词,其义犹如今之“百分之百”;《随笔》时代的“十十”用如形容词,其义犹如今之“十足”。此二例未见于其他材料记载,也未见后代语言研究所利用,还大有发掘价值。今鄱阳方言有程度副词“十”,意为“十分”,如“十嫌渠”(十分讨厌他),“十狠”(十分厉害)等。在考其语义来源方面,《随笔》所载此篇必当有较高参考价值。

《门焉闺焉》篇:“《左氏传》好用‘门焉字,……皆奇葩之语也。然《公羊传》云:‘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者;入其闺,则无人闺焉者:上其堂,则无人焉。又杰出有味。何休注‘堂无人焉之下曰:‘但言焉,绝语辞,堂不设守视人,故不言焉者。休之学可谓精切,能尽立言之深意。”何注有两层意思:(1)此处“门”“闺”为“守视”之义。点出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现象;(2)“无人焉”之“焉”是“绝语辞”,与前面“焉者”之“焉”不完全相同。反映了句尾“焉”字向语气词转化的趋向。 《公羊传》实开汉语语法研究之先河,已对汉语词类之语法意义有所觉悟。何休注意到了这一点,眼光精切;洪氏注意到了何注,眼光也很精切,更有甄选保存之功。

猜你喜欢

大词典义项方言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陆谷孙请人“找茬”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英语大师”陆谷孙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
“绿卡”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