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语的语用研究
2009-02-16施雪芹
施雪芹
摘要:批评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合作原则为基础,探讨其常规、应变原则及运用,以进一步深化言语行为的研究,获得更多二语习得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批评语语用策略言语行为常规原则应变原则
近几十年来,随着语用学的发展,我们对语言应用中各种言意关系的发生机制,逐步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并且也能更加有意识地立足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问题。Austin和Searle把语言置于社会情景之中进行研究,指出了言语行为研究中语境的重要性。言语行为是人们说话时实施的行为,如恭候、称赞、请求等。要恰当地实施这些行为,就必须考察它们赖以发生的社交语境。要实施这一言语行为,则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批评方式,以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批评言语行为不是要确立谈话双方的一致关系,它是一种典型的“威胁面子行为”(FTA,Brown&Levinson)。
一、批评语的定义、功用及其产生的心理机制
在人际交往中,批评是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从广义上来讲,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则为批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决不是为了整人。人在有缺点或错误时,大多有内疚感,也常存有焦虑、恐惧,敌视是不利批评进行的心理障碍。批评活动必然要涉及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双方,在这种双向性的语言表达活动中,批评者一定要采用适当的策略、方式和方法(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否则,被批评者也有可能会出现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从而达不到批评的目的。
从语言的表达与接受过程来看,受到鼓励总比挨批评好。人类天生有一种被人称赞的强烈愿望,从我个人角度来看,不论是欣赏、赞美,它都是在寻求一种心理上的追求,让接受者感觉到被大家的重视、信任,希望有更好的发展等。上文我们也说了,批评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人,深层解析的话,是让被批评者意识到自我的关注,“有则该之,无则加勉”。在批评语用原则中的“礼貌原则”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下文详细解说),所以在某重程度上,批评与鼓励的产生有其共同的特定的心理机制,即交际双方出于寻求彼此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二、批评语的语用原则
批评活动是双向性的互动言语行为,而批评语的言语特点也决定了它在交际中所需遵循的原则的特殊性。特别是表达者一方,只有采取合作的态度方式,才能获得预期效果。因此,合作原则是进行批评时应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
(一)常规原则
1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的遵守
由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最初是针对言语(主要是口语)交际提出的。他认为人们要想成功的交际,必须遵守合作原则,即交际双方应该朝着既定的目标,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力求最有效地传达信息。格氏又将这一大原则具体分化为四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
在此,数量准则要求在交际中,应该提供一定程度的信息量,不能多也不宜少。在批评中使用数量准则,更多则应注意不能超量传递信息,“辞达而已矣”。人一旦认识到自己有了缺点或做了错事,大多有内疚感,批评时,为了避免被批评者陷入窘境或产生反感,话语要简洁适度。如果总重复同样话语内容,结果会适得其反。
2礼貌原则中的宽宏准则和谦虚准则
人类社会中的一些社会摩擦和冲突,很多是由于人们使用语言过程中礼貌不够引发的,向听话人提出不同意见,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活动。从定义上来看,批评本身就是威胁面子的行为,违反了礼貌原则。礼貌原则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重点谈谈以下两点:
1)宽宏准则
宽宏准则在批评中是很重要的。换句话说,在批评语这一特定的言语交际中,要与人为善、尊重人格,做到维护面子、满足情感。人在犯错误时,往往也会产生怯懦、害怕等消极心理,有时在认识到自身错误时,也渴望别人的理解、包容。如果此时表达者还用严厉的措辞进行责难,就会伤害其自尊心,可能会越说越糟,倒不如反其意,逆其道。我们应该明白,在批评活动中,应对事不对人,切不可紧抓某点错误而进行人身攻击。例如:有人上班迟到,批评可能有以下两种方式:
(1)你这个人太不像话了,整天自由散漫,说了也不改,脸皮太厚……
(2)这段时间常发生迟到的事,虽说问题不大,但影响工作,大家反映不好,希望能引起注意。
例(1)显然是对人的,例(2)是对事的。对事的这种方式,摆事实,讲道理,既批评了迟到这件事,又教育了迟到的人。这种方式看似不针对某人,但事与人是统一的,批评事也就批评了当事人。含蓄地表达,缓和了语气,使被批评者更易接受批评(匡文艺,2001)
宽宏准则的具体要求是“使自身受惠最小,使自身受损最大”。与此相近的则有谦虚准则,要求“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2)谦虚准则
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准则,在实际交际中,可采取自责方式,从自身找原因,为对方开脱责任,然后再提意见,分析原因,说明危害。这样,以情感染对方,更能收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某酒店经理接到投诉,反映一个服务员的服务态度不好。经理找到服务员说: “我听说你家里最近事不少,孩子又不舒服,是吗?可能是这个原因,最近牵绊着你,有时会不小心迁怒于客人了。这事我也有责任,对你关心不够,你有什么要求可以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帮你解决,毕竟大家是个集体啊。”
这些话表面上似乎是在为对方开脱责任,但批评之意已蕴含其中了,且被批评者对批评者的反感情绪也大为减弱。
此语用目的的实现,首先在于双方情感上的交融。只有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才能使受话人敞开心扉,接受批评。
3选择原则的遵守
选择原则又称适应原则(适境原则),要求交际者所选用的言语形式适合不同的交际对象、交际场合和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点。
批评语的使用不能忽略言语形式的选择与语境相适应的问题。它要求表达得体,注意分寸,把握时机。一般地说,批评最好避开第三者,能不在大庭广众中批评的,尽量回避公开的场合,也不必指名道姓,尽量少涉及具体人,这与角色用语问题有关,即表达方式与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存在关联,交际对象的身份、地位、辈分、年龄甚至性格等因素都是需要关注的。
批评常常是对人的言行进行否定,由于这种否定极易造成双方的心理不相容,特别是对自尊心受损的人,批评过多就会失去应有的效用。在这方面,语用的礼貌原则中的策略准则、赞扬准则、一致准则等应该更多地用于批评之中。
(二)应变原则
一般情况下,批评语的使用要求遵守交际的常规原则。但语言的表达是灵活多变的,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并不存在某些理想的效果。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因为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语言系统中的实体要素和关系要素本身带有较大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在具体的语境中往往会导致话语信息理解上的多种可能性。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在遵守合作原则的同时,有时故意违反某些准则,从而满足信息表达的需要,进而达到预想的交际目的。
有条件地违反某些准则,有时会获得较好的表达效果。例如:合作原则中,方式准则要求“清楚明白地说出要说的话,尤其要避免晦涩”,但在批评话中,有话不直说,而是采用含蓄或暗示等方法来表达,反而可以减少批评给人的刺激。
在交际中,也有相反的情况出现,话语看似赞赏,实则批评;看似批评,却是鼓励。例如:
一位高考落榜生,入伍后,报考军校的考试中又一次失败了,这次打击让他感到心灰意冷,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指导员看到他用武侠小说打发日子,便一改昔日兄长般的宽厚态度,在宿舍中对他大吼道:“你真没出息,你不仅糟蹋国家的粮食,还耗费自己的青春,就你这样能考上军校?”那个战士听后,羞愧万分,吼道:“你不要小看人,我一定要考上军校。”结果,一年的苦读换来了军校的录取通知书。
指导员对战士的讥讽是故意的,却是善意的。虽严重损伤了受话人的面子,看似违背了礼貌原则,但产生了一定的正面效果,激发了战士的上进心,帮他摆脱了自卑心理的困扰,迈出了人生旅途中关键性的一步。
批评语属于语用策略的研究范畴,加强其语用分析,就会令批评语的实施置于一种理性的控制之中。从而使人们不仅能意识到这一类言语类型的交际功能,而且能在人际交际中自觉运用它,更好地发挥其在言语交际中的特殊作用。
语言是灵活多变的,在言语交际中,同一语言形式因交际环境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交际功能;同一语言功能在不同交际环境中也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因此,言语行为研究对于二语习得有着重要的价值。正如其他言语行为一样,学习者在使用批评语时,应该考虑社交情境因素,掌握正确实施批评语的策略,才能真正提高言语交际能力,促进有效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