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吾尔语动植物名词做比喻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

2009-02-16晁正蓉

现代语文 2009年1期
关键词:维吾尔维吾尔语喻体

晁正蓉

摘要:维吾尔先民自古以来就生活在我国辽阔的西北地区,该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以及维吾尔族独特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都影响到其语言中不同比喻的形成和运用,而这些比喻自然能反映维吾尔族独特的文化。本文仅选取维吾尔语中极具特色的动植物名词做喻体的比喻,探寻维吾尔语中比喻所蕴涵的丰富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维吾尔语动物名词植物名词喻体文化内涵

一、前言

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不同的文化氛围,造就不同的文化个体。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具有储存文化信息的功能。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语言自身必然.不断地沉积文化,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比喻是语言表达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手段之一,它蕴含了大量多彩而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王希杰先生曾指出:“物理世界的相似点,是一种客观存在,对全人类都是共同的。对物理世界相似点的利用受到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的制约,人们只能在自己的文化和心理允许的范围内对物理世界相似点进行开发和利用。这就是比喻之所以具有民族性的根本原因。”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不同民族的语言在修辞方式上表现出很大差异。本文仅选取维吾尔语中极具特色的动植物名词做喻体的实例,探寻维吾尔语中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蕴涵的丰富的民族文化。

二、用飞禽猛兽做比喻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

人类与各种动物自古以来就朝夕相处在地球这一共同的家园,人类以飞禽走兽为食物,以牛马为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由于畏惧一些勇猛的动物,而产生了图腾崇拜。维吾尔先民自古以来就对鸟、狼、狮子、虎等飞禽猛兽产生崇拜,他们将这些动物的特征与人类某些特征联系起来,产生了用这些动物做喻体的比喻,这些比喻能反映出维吾尔族崇尚阳刚之美的审美特点。

狼被汉民族甚至许多民族看作是凶残、贪婪的化身,而在维吾尔先民心目中,狼却是该民族最重要的图腾之一,是神圣、威严的化身,是胜利的徽标。传说乌古斯可汗在征服乌鲁克时狼曾引导它走出困境。因此,常用狼来比喻“神圣、威严”。如:

(1)要顽强如野猪、力大如野狼,要暴怒如牦牛,狠猛如棕熊。(《福乐智慧》2311)

与狼的勇猛不相上下的老虎在汉民族心目中是“百兽之王”,人们对它既崇敬又畏惧。而用“虎”做喻体的比喻在维吾尔语中常具有勇敢、威严、强大、骠悍的比喻义,如:

(2)像老虎一样活一年,强似像兔子一样活百年。(《语言与翻译》2002年第4期)

(3)拼搏中要像豹子臂力过人。战斗中要像老虎强悍凶猛。(《福乐智慧》2310)

“狮子”也是维吾尔古代先民的图腾之一。高昌回鹘王自称“阿斯兰汗”(狮子王),龟兹回鹘王也称自己为“狮子王”,喀喇汗王朝也有受封的狮子王。因此,用狮子做喻体,比喻做事要胆大、勇猛。如:

(4)要像雄狮一样威严凶狠,像猫头鹰一样清醒。(《福乐智慧》2314)

(5)胆小如鸡、胆大如狮。(《语言与翻译》2002年第4期)

维吾尔先民“丁零人”在商周时期被称为“翟”或“狄”。而翟是一种鸟的名称。维吾尔先民对一些鸟赋予一定的联想意义,这些鸟类名词的比喻被运用到文学作品中,比喻义已经固定。如鹰这类猛禽,在新疆各民族中常被看作有志气、有理想、勇猛无敌的象征,维吾尔语中也同样。如:

(6)一只苍鹰胜过百只乌鸦。

(7)只要有一匹骏马和银鞍,骑士就像有翅膀的雄鹰。(《维吾尔情歌》)

汉民族常用鸳鸯来比喻忠贞的爱情和恩爱的夫妻,而维吾尔人对这种水生动物没有此类联想意义。在维吾尔古典文学作品中,常用百灵鸟与“则那甫”来比喻忠贞的爱情。百灵鸟在这里指代的是追求爱情的男性。“飞蛾扑火”在汉语里比喻自取灭亡,多用于贬义,而在维吾尔语中,“飞蛾扑火”常用来比喻那些为真理、为爱情不惜自己生命的人。

三、用家畜做比喻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

维吾尔先民最初为“丁零”,公元4至5世纪就迁入塔里木盆地,在生产和生活中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牛、马、骆驼、山羊、绵羊等家畜是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基本物质资料。在喀喇汗王朝前期,维吾尔先民就过着逐水草而生的游牧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游牧文化,因此,在语言中总是运用形象的动物做比,从中体现出特殊的维吾尔畜牧文化。

作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是戈壁荒漠的主要交通工具,它是维吾尔族畜牧文化的反映,维吾尔人看中的是它外形的高大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8)他像跑进山羊群里的骆驼。

这里的骆驼比喻人高马大,还具有超凡能力,与汉语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具有同样的比喻效果。

(9)“捡了纽扣,丢了骆驼”。

这里的“骆驼”就相当于汉语的“捡了芝麻,留了西瓜”里的“西瓜”,用“骆驼”喻主要的事物。

“马”象征勇猛和力量,维吾尔民族所处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铸就了他们勇猛彪悍、豪迈爽朗的性格,因此他们非常崇尚马的“勇”和“力”,在语言中产生了许多与马有关的比喻。

(10)买马要想一个月,娶老婆要考虑一年。(《语言与翻译》2002.4)(比喻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11)像小马驹一样,欢快地跳着。(可爱、欢快的样子)

维吾尔人往往根据表达的需要,在比喻中用与他们朝夕相伴的羊做喻体。我们通过维吾尔文学作品中作家对这些动物喻体的巧妙运用,能够感受到维吾尔人民与这些动物的亲密关系,更能领略到维吾尔作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不寻常的想象力。如:

(12)像羊羔一样温和的微微打着酣的老伴。(《最后的放牧人》)(表现人的温顺)

(13)妻子像大尾羊似的全身颤抖。(《早晨的梦》)(喻女人身体的肥胖、精神的不安)

(14)科学家好比羊群中的领头羊。(《维吾尔古典文学作品选》)(有知识、具有领导才能的人)

四、用植物名词做比喻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

以植物名词做比喻是各个民族中常见的现象。新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在这里生长的植物大都具有耐旱、耐寒的特点,因此,人们对这些植物建立的相似性联想与汉民族截然不同。维吾尔族民间在很早就有拜树的习俗,他们重视种树,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十分热爱,对生活在周围的一草一木都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因而他们将这些赖以生存的植物都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对树木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禁忌。如不允许砍伐院内、路边的独树;不能在树干、树枝上晾衣服;不能在树下倒污水等等。

白杨、榆树、垂柳、松柏都是生长在新疆的常见植物。在文学语言中,人们都经常用这些植物来比喻人的各种形态;垂柳、松柏则常用来比喻姑娘们颀长、苗条、妩媚的身材。

(15)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棵杨树,直挺挺地立在那

里。(《五棵杨树》)

(16)真是好姑娘,她像黄杏那么光洁,向垂柳一样苗条。(《葡萄沟纪事》)

(17)一个的身材像柏树,笔直而又修长,一个的下颌像白净的苹果。(《维吾尔古典文学作品选》)

维吾尔民族与花有着很深的渊源,在维吾尔族家庭中每家每户都会在庭院种植上各种各样的花卉植物。维吾尔语中也常用花来比喻女性温顺、善良、美好、天真、纯洁等品质。维吾尔族人还喜欢给姑娘们起带花的名字。如阿曼古丽、阿纳尔古丽、阿依古丽、阿孜古丽、阿依仙古丽等等,都具有美好的寓意。文学作品中也经常用花来比喻美人。如:

(18)你的睫毛像美人手上染的凤仙花颜色。(《维吾尔古典文学作品选》)

(19)抚摸着像牵牛花似的同自己缠绕在一起的姑娘。(《最后的放牧人》)

(20)石榴花般的库尼杜孜围着雪白的围巾。(《五棵杨树》)

在汉语中,“葵花向太阳”隐喻人“忠心耿耿、终身追随”,而在维吾尔语中“aptappεrεs kyng εbaqqandεk”则比喻“趋炎附势,阿谀奉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和园艺业在各民族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逐渐突出,维吾尔民族对各种花卉和植物相同的爱好以及给花赋予的意义也逐渐趋同。

红柳、骆驼刺、飞蓬适宜于干旱气候,是生长在新疆的特有植物,而苹果、杏树、巴达木、石榴、香梨、桃等果树也是新疆主要的经济果木,用这些名词做喻体产生的比喻,在维吾尔作家笔下可谓栩栩如生。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使语言具有与生活同样丰富的能指功能,而且使语言更具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地方特色。

(21)快乐就像蒲绒柳絮飞扬飘散,一切的一切全都落空。(《葡萄沟纪事》)

(22)看着他红柳般裂口的手指。(《洪流》)

(23)一个的眼如巴达杏。(《维吾尔古典文学作品选》)

(24)残雪如同受惊的骆驼刺……(《犄角》)

(25)像咬巴达木一样响亮地亲你。(《洪流》)

(26)这女人可是我从一大堆人中像恰马古般拔出来的。(《洪流》)

总之,维吾尔语中的比喻极其丰富,对喻体的选择也涵盖了几乎所有可能的物体,而本文仅触及了动植物名词做比喻的文化内涵,对丰富多彩的维吾尔语比喻的研究,值得做更深入、更广泛地进行下去。

猜你喜欢

维吾尔维吾尔语喻体
浅析维吾尔语表可能语气词
怎样辨析比喻和拟人
维吾尔语数词历时演变发展研究
现代维吾尔语的词缀功能及从中存在的奇异现象的处理探讨
探析维吾尔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维吾尔语助动词及其用法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在新时期的传承发扬路径探讨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喜马拉雅
英语中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