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军传》中的量词及数量表示法
2009-02-16余剑
余 剑
摘要:先秦两汉是量词产生发展的时期,对《春秋公羊传》中的量词和数量表示法进行研究,将有利于弄清汉语量词的起源和发展问题。通过对《春秋公羊传》中的量词及数量表示法进行穷尽性整理,我们共统计出量词36个(均为名量词),物量表示法6种形式,动量表示法4种形式,并从“引言”“量词”“数量表示法”“小结”四个部分进行阐述,以期对两汉的量词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春秋公羊传量词数量表示法
一、引言
量词丰富是汉语在语法方面的重要特点之一。量词常与名词、数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如果把量词抽象为“量化器”,那么名词则相当于“被量化的事物”,而数词则相当于“量值或数值”,三者具有对应关系。如果从平面上扩展开,我们设想,凡事物(包括动作)需要做量化,那么,我们总能找到来衡量它的器具,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量化器”,而用数词来记录它的“量或数”的多少,这样我们就可以量化任何事物。汉语的量词正是在这种纷繁复杂的对应关系下,才变得丰富起来,成为汉民族语言的奇葩。因此,研究汉语的量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文以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出版的《十三经注疏》(1980年版)中的《春秋公羊传》(二十八卷,汉代郑玄注,唐代孔颖达等正义,清代阮元校刻)为研究材料,对其中的量词进行了穷尽性整理。同时,对于文中的时间量词,由于古今用法基本一致,而且数量繁多,为了不影响统计结果,本文不纳入研究范围。
二、量词
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名量词是表示人和事物单位的词,动量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词。其中,名量词又可以分为“自然单位量词”“货币单位量词”“度量衡单位量词”“面积单位量词”等几个小类,现依据对《春秋公羊传》量词系统整理研究的结果(均为名量词),逐一简述如下:
(一)自然单位量词
自然单位量词依据称量对像是“个体”还是“集体”,可以分为“个体单位量词”和“集体单位量词”两大类。
A个体单位量词
1匹:表示马、骡等动物单位的量词。仅1例:“匹马只轮无反者。”(僖公三十三年)
2只:表示动物、器物等单位的量词。仅1例。例子同上。
3人:表示人的单位量词。凡5例。如:
(1)兄弟三人,一者之齐,一者之鲁,一者之晋。(文公十一年)
(2)文公逆祀,去者三人。(定公八年)
4介:同“个”。《集韵》居贺切。歌部。《书·秦誓》:“如有一介臣。”陆德明释文:“介,字又作个,音工佐反。”仅1例:“惟一介断断焉无他技。”(文公十二年)
5乘:表示车辆单位的量词。凡5例。如:
(3)诸阳之徒者,车数十乘,至于孟衢。(定公八年)
(4)晋郄缺帅师革车八百乘以纳接苗于邾娄。(文公十四年)
B集体单位量词
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列叫一佾,表示等级的差别。《说文新附·人部》:“佾,舞行列也。”《论语·八佾》:“八佾舞于庭。”凡2例。如:
(5)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隐公五年)
(6)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礼也。(昭公二十五年)
(二)货币单位量词
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或以一镒为一金,或以一斤为一金,因时而异。仅l例:“百金之鱼公张之。”(隐公五年)
(三)度量衡单位量词
1尺:表示长度单位的量词。仅l例:“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庄公七年)
2里:表示长度单位的量词。凡6例。如:
(7)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僖公三十一年)
(8)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文公十二年)
3寸:表示长度单位的量词,十分为一寸。古代计量长度单位的标准不同,寸的具体数值也有差异。仅1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僖公三十一年)
(四)面积单位量词
1亩:表示面积单位的量词,我国地积单位的简称。凡6例。如:“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宣公十五年)
2板:古代筑城用的夹板,也用以表示长度、宽度,其制不一,也作“版”。仅1例:“五板而堵。”(定公十二年)
3堵:古代墙壁的面积单位。古代用筑法筑土墙,五板为一堵,板的长度就是堵的长度,五层板的高度就是堵的高度。《说文·土部》:“堵,垣也。五版为一堵。”凡2例。如:“五板而堵,五堵而雉。”(定公十二年)
4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杜预注:“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凡3例。如:
(9)邑无百雉之城。(定公十二年)
(10)五堵而雉,百雉而城。(定公十二年)
三、数量表示法
数量表示法分为物量表示法和动量表示法。
(一)物量表示法
1名词+数词。凡5次。如:
(11)春王正月戊中朔,陨石于宋五。(僖公十六年)
(12)夏五月,公四不视朔。(文公十六年)
2数词+名词。凡73次。如:
(13)复加一饭则脱然愈,复损一饭则脱然愈。(昭公十九年)
(14)孝公幼,颜淫九公子于宫中。(昭公三十一年)
3名词+数词+量词。凡3次。如:
(15)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隐公五年)
(16)兄弟三人,一者之齐,一者之鲁,一者之晋。(文公十一年)
4数词+量词+“之”+名词。凡4次。如:
(17)有千乘之国,而不能容其母弟。(昭公元年)
(18)弑千乘之主而不克,舍此可乎?(定公八年)
5数词单用。凡13次。如:
(19)陨石记闻,闻其碘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僖公十六年)
(20)子以其指,则接茁也四,猩目也六。(文公十四年)
6量词单用。即单用量词来表示数量,通常相当于“‘一+量词”或“‘每+量词”的省略形式,即省略了数词“一”或副词“每”。凡9次。如:
(21)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尺,即一尺。(庄公七年)
(22)五板而堵,五堵而雉。堵,即一堵。雉,即一雉。(定公十二年)
(二)动量表示法
1数词+动词。凡32次。如:
(23)三谏不徒。(庄公二十三年)
(24)三卜礼也,四卜非礼也。(僖公三十一年)
2动词+名词。仅1次:“秋,楚人灭六。”(文公五年)
3数词+动词+数词+名词。仅1次:“诸侯壹聘九女。”(庄公十九年)
4动词+之则+数。凡2次。如:
(25)察之则五。(僖公十六年)
(26)视之则六。(僖公十六年)
四、小结
根据以上对《春秋公羊传》中量词及数量表示法所做的
整理,我们将其中的量词和数量表示法出现频率归纳如下:
A量词出现频率:
出现1例的有:匹、只、介、金、尺、寸、板;
出现2例的有:佾、堵;
出现3例的有:雉;
出现5例的有:人、乘;
出现6例的有:里、亩。
B物量表示法出现频率:
名+数:5次;
数+名:73次;
名+数+量:3次;
数+量+之+名:4次;
数词单用:13次;
量词单用:9次。
C动量表示法出现频率:
数+动:32次;
动+名:1次;
数+动+数+名:1次:
动+之则+数:2次。
根据以上频率统计的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西汉时期的量词和数量表示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出现了“数+量+‘之+名”结构。
在先秦的典籍中,“数+量+‘之+名”结构并不多见,而在西汉时代的《春秋公羊传》中出现了4次,出现频率虽不多,但这是否可以说明汉代是“数+量+‘之+名”结构的产生时期,同时也是“数+量+名”结构的过渡时期。
(二)名量词已经基本成熟,动量词还处在萌芽期。
量词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陆续出现的。量词一般由名词转化而来,也有一部分由动词转化而来。《春秋公羊传》中出现的量词全是名量词,没有动量词。表示动量关系时,常用“数词+动词”的形式表示,而且占动量表示法总数的86.5%。这是否可以说明在西汉早期,名量词已经基本趋于成熟,而由动词转化为动量诃的过程还处在萌芽阶段?为了证实这种推断,我们参考一下先秦两汉其它的材料,甚至更早的甲金文材料。
1在甲金文中,其实已有名量词出现。正如易孟醇在《先秦语法》一书中提到的:“在甲骨文中,量词便已有出现,金文中开始增多。最初的量词是将名词重复一下。”如:
(27)俘人十坐六人。(郭沫若《卜辞通纂》)
(28)孚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廿八羊。(小孟鼎)
(29)田七田。(舀鼎)
2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已出现相当多的名量词。如:
(30)孟尝君与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战国策·齐策)
(3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32)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我活哉?(庄子·外物)
(33)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
(34)大侯车二百乘,卒二千人。(管子·大匡)
(35)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礼记·大学)
3至于动量词,在《春秋公羊传》中未出现。如周秉钧所说:“据初步考察,汉代以后才逐渐出现。”马忠认为:“动量词产生于周秦之际,但只是萌芽。”他举的例子是:
(36)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教币,而弦歌不辍。(庄子·秋水)
(37)而婿授绥,御轮三周。(礼记·昏义)
他说,“币”就是“匝”字;“币、周”都是动量词,放在动宾词组后作补语。
由此可知,先秦两汉文献中的名量词已经比较发达,而出现的动量词仅有几例。这足以推断名量词发展到汉代,已经基本成熟,而动量词还处在萌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