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中零谓语动词“把”字句及其在方言中的流传
2009-02-16周琼华
周琼华
摘要:零谓语动词“把”字句的残缺不仅丝毫不影响句子的表达功能,反而更加丰富完善了句子的表达。它以简洁的语言形式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零谓语动词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不仅大量使用于近代,而且一直流传到现代,活跃于现代方言当中。深入研究这一特殊句式,对全面认识“把”字句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探索近代汉语方言与现代汉语方言的联系、传承,以及对汉语史研究也都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谓语动词“把”字句特征方言
一、什么是零谓语动词“把”字句
一般都认为“把”字句是介词“把”引出宾语后还必须有动词性谓语的一种句子。但在实际使用中,“把”字句也有了缺少谓语动词的情况。比如:
(1)行者闻言,气得暴跳道:“我把你这个尖嘴的夯货!”(《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对此句式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论述,总体上可大致分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一特殊句式是“把”字句省略动词的无动形式,另一种观点则将其中的“把”视为动词,把这种句式定为一种行事句。
我们认为这种特殊“把”。字句起于最初有意或无意的动词省略。在一定的语境中,某些动词由于使用得非常频繁,或者由于约定俗成的缘故,在使用过程中被固定了下来。这种动词选用意向上的固定化淡化了动词在“把”字句中出现的必要性。说话人开始有意识地省去动词,以达到显示自己生气、愤怒的修辞目的,或者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无意识地省去了动词。种种情况下,这种句式在被频繁使用后,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动词省略行为了,而是定型为一种句式。这种特殊的“把”字句,由于缺失了谓语动词,且无法补出具体的谓语动词,因而我们效仿零主语被动句的命名,将它称为“零谓语动词把字句”。
在近代汉语中,零谓语动词“把”字句并不是个别现象,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甚至至今也仍被使用,尤其是在一些方言中。
二、零谓语动词“把”字句的特征
从元代到明清,零谓语动词“把”字句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在结构、语义、语用及语气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甚至在某些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使用规律。
(一)句式结构
零谓语“把”字句的完整结构为:第一人称代词主语+介词“把”+宾语(人称代词+手旨示代词+名称性成分)。例如:
(2)那魔喝道:“我把你这个大胆泼猴精!你有些什么手段,敢出这般大言!”(《西游记》第五十回)
1主语
零主语“把”字句的主语一般为单数,由第一人称代词“我”充当,在我们的检索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使用第二、三人称代词的情况。只是在少数例句中使用了“我”以外的第一人称代词充当句子主语。
(3)(三末云)你是王拱辰,我把你个谗弟子孩儿!(《全元杂剧·关汉卿·状元堂陈母教子》)
(4)姜金定道:“俺把你这个大胆的道士!俺闻你的大名如雷灌耳。”(《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二十五回)
(5)尹亮……说:“唔呀,吾把你这忘八羔子,往那里走,吾跟了你这些时候……”(《彭公案》第九十二回)
(6)李配大怒道:“咱把你这赃官,嘴能舌辩!”(《施公案》第二百二十七回)
以上句子使用了“俺”“吾”和“咱”充当句子主语,这些第一人称代词具有一定的文言色彩和方言色彩。在我们检索到的例句中,使用这些第一人称代词的句子只出现在明清时期的作品中。明清时期,主语的方言特征说明了零谓语动词“把”字句在使用过程中相当灵活。它可根据说话人的方言、语体习惯进行同义词的替换使用,凸现了这一句式的方言色彩。
2宾语
1)人称代词
零谓语动词“把”字句宾语部分的人称代词一般是第二人称,多使用“你”来充当。例如:
(7)八戒喝道:“我把你这打不死的泼物!你前夜与我顶嘴。”(《西游记》第四十九回)
明清时期,零谓语动词“把”字句的宾语出现了复数形式,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表示复数。一种是使用“你们”来表示宾语的复数,但用例很少,例如:
(8)王老道……说道:“我把你们这些粉面油头,偷汉子的狐媚子,你们今儿动了我王老头儿……”(《狐狸缘全传》第十二回)
多数情况下仍是使用单数形式的“你”,复数的表示则通过后面的指示代词和名词性成分来表现,多用一个数量短语或表示不定量的指量短语来表示。
(9)桑皮筋……骂道:“我把你这两个贼胚死囚!”(《禅真逸事》第二十四回)
(10)行者……叫道:“我把你这伙毛团,什么好机会!”(《西游记》第七十九回)
(11)那人喝道:“我把你这些杀不尽的狗强盗,擅敢拒敌官兵。”(《施公案》第一百六十回)
(12)魏忠贤见了这本,大喜道:“好个机会!我把那些不附咱的畜生,都拿他们下去。”(《明珠缘》第三十一回)
2)名词性成分
明清时期,零谓语动词“把”字句的名词性成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结构,一般为带有修饰语的偏正短语,修饰语也呈现了多样性,有些还带有多个修饰语。例如:
(13)清风骂道:“我把你这个害馋劳、偷嘴的秃贼!你偷吃了我的仙果……”(《西游记》第二十五回)
(14)李秀骂道:“我把你这不识高低、不知进退的蠢牛……”(《禅真逸事》第十回)
(15)妖狐……说:“……我把你这无义狂徒、不知死的冤家……”(《狐狸缘全传》第八回)
以上三个例句中的名词性成分具有两个并列的修饰语。名词成分在修饰语上的复杂性说明了明清时期这个句式十分复杂多样,在使用上也非常成熟。这种复杂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名词性修饰语的数量上,而且也体现在名词性成分的结构上。元代,这一成分只发现一种结构形式——偏正结构。到了明清,这个成分的结构形式较多,有单一的名词,例如:
(16)我把你贼,你学了虎刺宾了……(《金瓶梅》第三十三回)
除了偏正结构,还有更为复杂的结构——内嵌有偏正结构的并列结构,例如:
(17)我把你这个大胆的马流,村愚的赤尻!(《西游记》第四回)
(18)我把你这个带角的蚯蚓,有鳞的泥鳅!(同上,四十六回)
3零谓语动词“把”字句的省略情况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零谓语动词“把”字句还出现了很多的省略情况,除介词“把”之外,其他的成分都有省略现象。主语有时可以省略,但这种省略可以根据上下文准确地补入主语“我”。
省略情况较为复杂的是宾语部分,宾语部分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都可以单独省略,但却不能同时省略。例如:
(19)(三末云)“你是王拱辰,我把你个谗弟子孩儿!”(《全元杂剧·关汉卿·状元堂陈母教子》)
(20)大圣骂道:“我把你不识起倒的孽障!既要打,走上来看棍!”(《西游记》第五十三回)
(21)邢夫人道:“我把你没孝心雷打的下流种子!
人家还替老子死呢……”(《红楼梦》第四十七回)
(22)魏忠贤见了这本,大喜道:好个机会!我把那些不附咱的畜生,都拿他们下去。”(《明珠缘》第三十一回)
例(19)、(20)、(21)中,宾语部分省略了指示代词,但有人称代词“你”,例(22)中,省略了人称代词,但有指示代词“那些”。
名词性成分可以没有修饰语,但中心语一般不可以少,只有少数例句直接以“的”字短语出现。例如:
(2 3)黛玉听了,……按着宝玉笑道:“我把你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骗我的。”(《红楼梦》第十九回)
可见,宾语部分的省略具有一定的原则,即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必须至少出现一个,且以人称代词出现为主,名词性成分的中心语一般不省略,即使省略也要用一个“的”字短语替代。也就是说,在这个句式中,“把”后面的后续成分必须是一个同位语结构。这个原则表明,一般情况下,零谓语动词“把”字句的宾语必须是有定的,是特指的。这一句式中的宾语一般指的就是听话人,它多采用负面的事物来比喻或借代听话人,或直接用贬义的词来称呼听话人,以表达斥责、诅咒、厌恶的语气,宾语即便不是人,也应该是有生命的事物。
(二)语义特征
零谓语动词把字句的谓语动词虽然缺失,但却隐含在句意之中,并不影响其处置义的表达,仍表示对有定对象的判断、定性和处置。例如:
(24)杨明等从上房出来说:“刘香妙!我把你该死囚徒,你昨日杀伤八条人命……”(《续济公传》第十八回)
句中有个称呼语“刘香妙”,是听话人,将“刘香妙”定为一个“囚徒”,这是对表义对象的一种定性。谓语动词虽然缺失,但却隐含在句意中。这个句子不仅对听话人作了判断和定性,而且表达了要处置听话人的意思。零谓语动词“把”字句的谓语动词虽然缺失,但却隐含在句意当中,谓语动词的缺失使得这种句式表达的动作行为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虽然没有谓语动词,但说话人要表达的语义、感情以及他将要发出的动作已经跃然纸上。动词的缺失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表达效果明显强于完整的“把”字句,取得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三、零谓语动词“把”字句的方言色彩及其在方言中的流传
从元代到明清时期,零谓语动词“把”字句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最终没有成为处置式的主要句型,它在使用上似乎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在检索过程中,我们在元杂剧及明清的二十多部作品中发现了上百个例句,有些作品只零星出现一两个句子,大部分例句集中于几部作品中,见下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例句最多的是《西游记》,《西游记》中的方言可以归属为淮安话,属于北方话中的江淮次方言。其他的作品在方言上也都归属于北方方言。根据检索的结果,我们认为,在近代汉语中,零谓语动词把字句活跃于北方方言中,在南方方言作品中较少出现,是一种具有北方方言色彩的方言句型。
语言的发展具有传承性,活跃于近代汉语北方话中的这种零谓语动词把字句流传到现代,在一些现代方言中得到很好地保留。茅盾的《烟云》、张爱玲的《金锁记》、张贤亮的《绿化树》以及陈忠实的《白鹿原》,这些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都有这一句式。(许光烈《维纳斯句型》)另外,在近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深宅活寡》中我们发现了两例:
(25)六根心里骂,黄花闺女往死路上送都舍得,几根洋火你就心疼?把你个猪脑子家的!(《深宅活寡》)
(26)等听完草绳男人的话,猛就撕了天狗,我把你个吃闲饭的,我咋给你安顿的,啊,要是石头找不回来,我剁了你!(《深宅活寡》)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是没有零谓语动词“把”字句的。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方言仍在使用这一句式。根据近代汉语中这一句式集中使用的区域,我们对陕西、山西、山东和甘肃等地区的一些方言进行了调查,发现山西的运城,陕西的西安、咸阳永寿和商洛,以及山东的枣庄、费县和阳谷,至今在日常口语中仍较频繁地使用这个句式。这也正好承袭了这一句式在近代汉语中的地域范围,也更加说明了零谓语动词“把”字句是一种方言句型。
我们从结构、语义以及语气等方面对这一句式的地域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个句式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几乎完全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各种特征,结构完全一样,主语一般使用“我”等第一人称代词,都使用介词“把”,宾语部分的构成仍由第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名词性成分组成,宾语的省略情况也与明清较为一致。较大的不同体现在宾语复数的表达上。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当宾语为复数时,宾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一般都使用“你们”,也有使用“你”的情况。例如,在陕西商洛话中,当宾语为复数时,使用“你们”。
山东的枣庄和费县处于山东方言的西鲁小区,阳谷处于西齐小区。陕西的西安、咸阳和商洛,它们的方言与陕北话存在较大不同,它们是陕西话,也就是关中话。山西运城方言比较特殊,它虽处于山西,但却不属于晋语体系,而是属于关中话。由此,我们认识到,从地域上看,在我们所调查到的范围内,零谓语动词“把”字句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关中方言和山东的西鲁方言中。关中方言和山东的西鲁方言都属于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中原官话。从现有的调查结果来看,我们暂且认为,在现代,零谓语动词“把”字句主要活跃在中原官话体系中的关中方言和山东的西鲁方言,它仍是具有较浓厚的北方方言色彩的一种方言句型。我们猜测它有可能就在中原官话中存在。当然,由于调查所能涉及到的范围有限,我们对这个特殊“把”字句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使用情况的认识也是有局限性的,需要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