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诵文章的几种方法

2009-02-13闫万德

甘肃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背诵

闫万德

〔关键词〕 背诵;分层法;紧缩法;

间隔法;尝试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1(B)—0052—01

背诵,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教学实际中,不少教师认识到了背诵对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也十分重视背诵,但缺少好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背诵的方法。

一、分层法。教师要求学生在背诵时弄清文章的行文层次、来龙去脉,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板块背诵。如《过秦论》第三自然段,第一层写统一中国;第二层写开拓疆土,先南后北;第三层写暴政手段,有三个并列分句,包括焚书、毁城、毁兵器;第四层写防卫措施;最后写如意打算。作者用了“乃”、“于是”、“然后”等关联词语,层层推进,写出了秦始皇盛极一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在理解文章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分层熟读,边想边背,就可以减轻背诵压力,很快记住原文。

二、诵听法。教师可让学生将“听人读”与“自己背”结合起来,交替进行 ,从而获得较好的背诵效果。其程序一般是:一组学生朗读,其余三组学生静听,朗读时尽量不看书。这样轮回几次,大多数学生能达到预期的背诵效果。这样,学生朗读有一定的间隔时间,不像连续朗读,使学生神经的兴奋点降低,情绪抑制。另外,学生利用听觉参与记忆,使大脑皮层除语言区兴奋外,听觉区也兴奋,建立起双通道的信息联系,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同一意义”的痕迹,会有效提高背诵效率。

三、紧缩法。教师可要求学生将背诵的课文“先铺开,后收拢”。如背诵《少年中国说》中:“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时,在读熟各句的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分两段紧缩:1.“总起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雄→”2.“日→河→龙→虎→鹰→花→干将→天、地→纵、横→前、来→美、壮”。学生只要把这些紧缩后的中心词连接起来,当一句话背熟,回忆时,拓展各中心词,就可背诵这段文字。

四、整分法。教师可让学生将整体背诵和分层背诵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背诵较长的诗文,往往容易记住最前面的部分,即心理学上说的“初始效应”,也容易记最后面的部分,即心理学上说的“时近效应”,但常常记不住中间部分,即心理学上说的“中远效应”。因此,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要让学生强化“中远效应”,增加重复次数,以便深刻记忆。

五、选择法。背诵不同文体的文段,应选择不同的方法。背记叙文,教师要让学生切实了解和掌握有关

的事实,分清其记叙顺序,如《〈指南录〉后序》第四段,以抒情为主,作者连用22个“死”字来回顾其艰险和遭遇。第一层总结了作者九死一生的经历;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历数18种自以为死而竟不死的“非人世所堪”的艰险遭遇。由于句式相似,背诵时学生很容易把其中的地名、事件弄混淆。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利用课文插图来记忆。插图简要画出了文天祥从元营逃出后四处奔波的路线,如果学生把这些路线和文天祥的遭遇联系起来,就能依次背出18个排比句而不致错乱。对游记散文和说明文,学生可按照行程顺序等来背诵。

六、间隔法。教师可要求学生把背诵在时间上间隔开来。心理学家曾做过比较两组学生背诵一首短诗的实验。第一组学生不间断地重复念一首诗,直到一字不差地背出来;第二组学生的背诵则是间隔进行的。结果第二组学生平均读七遍就背熟了,而第一组的学生却需要平均读十八遍才背熟。其原因,一是不间断地背诵使脑神经细胞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适当休息后再去背诵,就可以使已经不够活跃的脑神经细胞得到休息,从而重新兴奋起来。二是背诵一段时间后进行休息,避免了“倒摄抑制”,也就是使后面的背诵内容对前面的背诵内容无干扰,休息一段时间再背诵,避免了“前摄抑制”,也就是使前面的背诵内容对后面的背诵内容无干扰。

七、尝试法。教师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要背诵的诗文朗读几遍后,合上课本进行尝试背诵。让学生知道自己哪里会背了,哪里还不会背,不会背的地方再重点朗读,直至背熟为止。心理研究表明,这种把理解、朗读、背诵结合起来的方法,比一遍遍机械背诵的效率要高得多。同时,尝试背诵花费的时间少,背诵效率还很高。

猜你喜欢

背诵
朗读与背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背诵式语言输入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实施措施
让背诵回归小学语文教学
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