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培养在师德自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2009-02-13徐悦
徐 悦
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已经颁布。《规范》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提出了基本要求。《规范》的颁布进一步凸显了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师德建设的内涵包含两方面的构成因素:一是外在因素,即管理因素,二是内在因素,即自我建设因素。这里着重强调自我建设因素的重要性。
师德建设也遵循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规律,内因是根本。当教师的内在道德需要与外在的道德目标结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强大的道德动机,并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去实现崇高的道德目标。教师内部的思想矛盾和冲突的发展是师德自我建设的内驱力。师德自我建设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是教师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激励、自我超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驱力不断受到诱因刺激,不断发挥推动作用,促使师德内化和完善。教育硕士培养作为教师培训和教师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促进师德自我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学业、工作、生活兼顾,坚定了教师为事业拼搏的进取心
“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是《规范》的主要内容之一。教育硕士培养为教师落实《规范》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供了重要途径。然而,对于参加教育硕士培养的教师而言,从准备报考到最终完成学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参加教育硕士培养的教师来自基础教育第一线,在工作岗位上他们是教学骨干,且大多数具有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相当多的人是在本职工作中已经做出一定成绩并崭露头角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工作正处于爬坡阶段,教学教研任务很重。在生活上他们是家庭的中坚力量,有的年龄较大,家庭负担日益繁重。在学习上,他们是终身学习的领跑者。教育硕士培养有脱产和在职攻读两种方式,绝大多数教师选择在职攻读的方式学习,边学习边工作,确保工作学习两不误。随着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教育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学籍管理和论文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教师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困难以及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使教师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然而,这些挑战和经历恰恰成为磨炼教师意志的极好契机,在应对学业、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处理相互间关系的过程中,教师的阅历更加丰富了,对教师职业和促进专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拼搏进取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尤其在准备论文、撰写论文、完成答辩的过程中,在经历了教育教学思考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教师的心智得到了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对教师职业的价值、意义产生深刻的理解,逐渐培养形成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教师会自觉沿着教师专业化道路不断前进。
二、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转换,提升了师德自我建设的内在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当今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转型时期,教育的性质、功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就促使教师及时实现角色转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将发生改变,教师与学生是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师德。同时,学生也从自身发展的意愿和要求的表达以及对教师影响的反馈等方面影响着教师。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实际上为改进师德自我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放矢之的。如果说在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中,教师为及时适应角色转型要求而对师德自我建设进行改进是被动行为的话,那么,在教育硕士培养中,教师及时转换师生角色并以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师德自我建设,就是一种主动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为什么”和“怎么样”加强师德自我建设都有了更加深刻而清晰的认知。
参加教育硕士培养的教师有意识地以学生的角色来审视自己和导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育硕士培养中,那些具有良好师德,特别是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对教育硕士学员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关切之心、关爱之举的导师,那些按照“优秀教师”的要求和“教育家”标准不断激励教育硕士学员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教育研究能力的导师,那些对教育硕士学员的成长进步给予大力帮助的人生导师,将直接影响和感染着教育硕士学员,诱发他们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和专业情操。这种愿望驱使教育硕士学员自觉以教师的角色深入思考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的角色换位思考当前学生的发展诉求,主动研究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所思所想,提高从教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自觉意识,努力使自己不仅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更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的结合,增强了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
《规范》明确要求教师应当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参加教育硕士培养的教师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相对缺乏现代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特别是学科教育的理论及方法,解决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素质上的这块“短板”可以通过教育硕士培养来补齐。教育硕士学员在接受基本知识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教育研究不同于学者、专家的专业研究,而是教师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这种研究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自我反思。
反思学习是教师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教育硕士学员围绕硕士毕业论文开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即教育教学实践和行动不断进行反思,促使自己不断根据所学理论和方法以及自己或他人的经验来批判地分析和调整自己的行动,同时调整自己原有的对经验的解释方式,特别对自己的言语、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有所思,而后有所悟。其实质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把教育研究和教育行动结合起来,自觉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达到有所得。既认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内化为教师个体的思维、情感和意志,自觉将师德行为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体现到教书育人的工作实践中,并在以校为本的终身教育中,不断学习、研究、反思、实践,形成自律机制,促使师德修养得到渐进和提高。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应当把教师参加教育硕士培养作为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在校本教师教育中,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开展的师德教育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教育硕士培养是校本教师教育的重要形式,它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求毕业生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将师德规范标准贯彻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因此,学校应当积极为教师参加教育硕士培养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协调、解决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鼓励他们高质量地完成学业,为学校发展服务。
(责任编辑张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