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月明时
2009-02-11蔡嘉生
蔡嘉生
斗转星移,又快到中秋月明时。无论是谁,面对夜窗,守望明月,都会生发出无穷的遐想,而这些遐想又无不都与明月魂魄牵系、相生相伴,因而就有了李太白床前的那一缕清辉,有了苏东坡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之叹,也有了无数游子心头的无限怅然。这是中国人独有的乡土情结,只要血脉中流淌着炎黄人的血液,这种情结就无可替代,永难磨灭,或为故土,或为故人,或为一段挥洒不去的往事……
小时候,正值十年动乱,国家经济没有现在这么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也就低下,生活必需品大多凭票供应,到米店买定量供应的大米还要按比例搭配地瓜纤或是面粉。南方人对面粉的需求是比较少的,不象北方人喜欢做包子、馒头,或是饺子,面粉的消量比较大。再说,做饺子也要有肉才好吃。可是在那样的年代,一个人一个月才供应一斤肉,哪能一餐就把它吃了呢?所以,在我们家,面粉常常积压着,但是不吃又不行,口粮不够啊!所以,母亲就在中秋节那天,用供应的面粉加些红糖煎成煎饼,权当中秋饼让孩子们吃,也算是过节了,我们着实很高兴,因为要在平时是很少能吃到红糖的,要知道那时候糖也要凭票供应的。
记得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过中秋节,恰好节后又是星期六,我们约好要痛痛快快地玩一个晚上。当时听大人说,中秋那天吃甘蔗可以补手臂,吃红楴子可以补血,如果小孩子越晚睡,父母亲就越长寿……几个玩伴就约定一个晚上不睡,祈求父母双亲健康长寿。放学后,我赶紧把作业做完,急匆匆吃完晚饭,顾不上母亲煎好放在桌上的“月饼”(其实是煎饼),就往小伙伴家跑。
天渐渐黑了,一轮清爽明澈的圆月镶在夜空,顿时月光下的乡村,漫漫地凡尘淘尽,恍似静思的倩女,又如高洁的水仙。花草树木都浸润在银色月光中,层层叠叠,隐隐绰绰,犹如一幅几乎不着墨的水粉画。流经村里潺潺的小河在月光中透着几丝羞却、娇媚,“掏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我们四个人嗑着瓜子、吃着花生海阔天空地吹起牛来,到了下半夜二点,没一个人可以顶得住睡意的侵袭,东倒西歪地睡了起来……那份苦中作乐的恬淡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倍感温馨。
现在,多少个中秋节过去了,儿时的伙伴都已成家。市面上的中秋月饼也不再是简单的红糖加面粉了,什么莲花月饼、海澡月饼、咸蛋月餅、燕窝烧鸡至尊月饼等等,不下几百种,价格也不再是几角了,而是几十元、上百元,甚至上千元。生活用品凭证供应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吃穿不愁,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等,家家户户都有。一到夜晚,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这要感谢祖国母亲,没有她的繁荣富强,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今年的中秋,祖国母亲也将迎来六十年华诞,每一寸天空都满载着幸福与甜蜜,每一双瞳孔都充满快乐与愉悦!无论置身天涯海角、无论何时何地,浩月当空,伫立窗前,或把酒寄心怀于苍天,或置一缕乡思于明月,无不顿生思牵之心,我们骨子里面对母亲似山岳重、大海深的情思愈加浓重。这种心绪,年少流落到台湾的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其《从母亲到外遇》一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华夏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怎么当都当不掉的,而中国的祸福荣辱也是我鲜明的‘胎记,怎么消也不能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