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
——矿大学生爱国运动述论(1909-1949)

2009-02-09王传棨

关键词:焦作学校学生

王传棨

(中国矿业大学 团委, 江苏 徐州 221116)

2009 - 02 - 13

王传棨(1970—),男,中国矿业大学团委副书记,讲师。

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
——矿大学生爱国运动述论(1909-1949)

王传棨

(中国矿业大学 团委, 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其后经历了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等阶段。从1909年到1949年,学校与国家民族同命运,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历程,这构成了矿大学生爱国传统独特的背景。在反帝反封建、抗日救国、追求解放的斗争中,矿大学生身在课堂,心忧天下,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秉持勤奋敬业、爱国救亡、民主进步的思想,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波澜壮阔的爱国运动潮流,铸就了好学力行、关注民生、救国重劳工的优良传统,在学校发展史上谱写了令后人景仰的壮丽篇章。

矿大学生; 爱国运动; 述论

创办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是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它最初是一所由英国福公司*英国福公司(Peking Syndicate Limited)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英国在华的两大公司之一。晚清福公司通过《河南矿务章程》获得在焦作修路和煤矿开采权,以焦作作为在华活动的桥头堡和大本营。创办的私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采矿、冶金和铁路方面的专门人才,是我国建立最早的近代矿业高等学府。从1909年到1949年,学校几经易名,数度迁移,走过了一条特殊而曲折的道路。其间有屈辱,有抗争,更有始终不渝的追求,学校的命运始终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在40年艰难办学历程中,学校广大学生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在反帝反封建、抗日救亡和追求民主解放的斗争中,与学校共命运,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在学校发展史上乃至中国学生运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1]。

一、 矿大学生爱国传统产生的特定条件

焦作路矿学堂是满清政府与英国福公司签订的不平等章程的产物。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学子们自入校之始,便深知丧权辱国之耻,胸怀实业报国、救亡图存之志,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不断酝酿、爆发。

1、 学校创办的缘起激励着学生的爱国情怀

甲午战争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引发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他们不仅在政治、军事上进行侵略,而且在资源、经济上不断进行掠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他们诱使和强迫清政府接受不平等条款,疯狂攫取在中国修筑铁路、开采矿产的特权,其中英国一直走在列强掠夺的前头。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福公司签订了《河南矿务章程》,允许福公司在焦作办煤矿,并且在第十三条规定:“福公司于各矿开办之始,即于矿山就近开设矿务铁路学堂,由地方官绅选取青年颖悟学生二三十名,延请洋师教授,培养专门人才,以各路矿因材选用、此项经费由福公司筹备。”但福公司一直未打算履行这一条款,不愿投资办校,经多方交涉直至1909年才开办焦作路矿学堂。

1909年3月,焦作路矿学堂开办,首批招收20余名学生。同学们深知焦作路矿学堂的创办是由焦作矿权换来的,痛感外资入侵之下国家的贫弱,从一开始就立志“挽回国权、读书报国”,坚定实业救国的信念,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1910年,英国福公司在焦作开办路矿后,又谋划对焦作铁矿资源的掠夺,并派人四出活动,踏勘铁矿,并指使路矿学堂的英国教习李恒礼以教学为名,“时或指挥矿工越界购取含铁矿质,就哲美森厂内设炉化验,识别其种类,以为制铁之预备”[2], 此举引起路矿学堂爱国师生的愤怒和坚决反对。他们把福公司违反合同,图谋掠夺河南铁矿资源的行径公诸于众,在河南人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3]5。最终福公司被迫停止勘炼铁矿活动,打消窥视我国铁矿资源的野心。这是路矿学堂爱国学生首次参与并取得胜利的爱国保矿斗争,也成为该校学生爱国运动的源头。

2、 学校的演进凝聚了学生的爱国精神

从学校创办到1930年代,学校的校名几番变更,经历了从福中到焦工的演进。学校办学一直在河南境内。时军阀混战、干戈频起,河南受扰较多,对焦作而言还附加了以福公司为代表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重压,国力孱弱、内忧外患,使该校学子深怀强国富民之愿。学校开办后,福公司始终不愿按照合同投资办学,学校深受掣肘之苦,其间1912年底福公司还曾以资金紧缺、减轻负担为由停办学堂两年,直到1915年河南中原公司等民族企业介入支持才使得办学继续。

学校先后易名为河南福中矿务学校、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经历了福公司外资、福公司与河南中原公司合资,到1931年由中原公司独资办学的变迁。学校经历的由矿权被侵、外资勉强投资到挽回矿权、民族企业独立投资办学模式的转化,其过程本身也是国内各界、民族企业和校内广大师生不断抗争帝国主义经济掠夺,谋求民族独立的见证。这段历史强化了该校学子读书报国、振兴中华的决心和信念。

在1937至1949的12年间,学校校址频繁迁徙,经历了极其艰难困苦的历程。先是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7-1938年,学校两年三迁,被迫在陕西、甘肃辗转,1938年与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合组为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1946年焦作工学院复校,但随即又因内战再起,于1946—1948年被迫多次迁校,流离于开封、洛阳、郑州、苏州,历尽艰辛。学校在战火中颠沛辗转的历程把广大学生的命运与学校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广大同学读书不忘救国,以积极姿态投身爱国运动,反抗日本侵略,唤起民众觉醒,追求民族解放,更加凝聚了救国图存和追求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的爱国主义精神。

3、 学校的教育追求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结

创校之时的旧中国高等教育以法政类学校居多。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学生选择法政学校就读,“治实业者绝少”。当时该校办学宗旨是“养成采矿冶金专门人才”,学校的文化传承也一直以学矿务工程为荣,图实业救国之志为核心。福中矿务学校成立时,学校创办人即分别阐明了开办矿务学校的重要性,指出“夫实业之门类,工艺之科目,……最关乎国计民生者为矿学。”“发展矿业实关乎实业之盛衰,而研究矿学更关乎工艺之良否。”倡导在校学生“为一生计则勉立修名,为豫省计则谋臻乐利,为全国计则图进富强。”勉求学生应“抱定力”,献身实业以挽回权利收自强之效;“爱名誉”,勉益加勉做到立品与修业并重等[4]。之后在每年的校庆纪念、国耻纪念等重大纪念日之时,亦不断阐述学校办学之目的,强化读书报国、实业救国的思想。

学校教育始终围绕着实业救国的理念展开,始终贯穿着追求国家富强、民族解放的爱国内涵。当时学生的学业课程基本上覆盖采矿、地质、土木建筑、冶金化工、机械等工科应学科目,学校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实践中能胜任矿务工作的勘察设计、生产制造、建设实施、科学研究等各项任务,成为综合能力较强的实业工程人才,真正服务国家建设与发展。

另外,学校办学过程中,邀请了众多留洋学者及相关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或讲学,使广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当时前沿的进步思想和先进的文化理念,清楚地了解国内国际形势,从而主动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安危、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该校学生在爱国运动中所展示出的积极姿态,也正是内争国权、外抵侵略、追求中华复兴的淳朴感情的表现,并且作为学校传统一直薪火相传。

二、 矿大学生投身爱国运动的光荣历程

在解放前曲折的办学过程中,从保矿运动开始,该校学生始终秉承爱国主义传统,投身爱国运动,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抗日救亡、解放战争中都表现出积极勇敢的姿态,在中原乃至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一)反帝爱国运动

中国的学生爱国运动在民主主义革命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曾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队伍中,有由中国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组成的一支军队。……这支几百万人的军队,是反帝反封建的一个方面军,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军。”[5]565“他们在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5]641该校历届学生自入校开始便聚拢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秉持求学报国、矿业救国的理念,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展开了顽强斗争。

1、 融入五四洪流的爱国学生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后,学生爱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当时学校已易名为福中矿务专门学校,在河南省会开封办学。该校的广大学生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显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并把五四的火种播向中原大地。

1919年5月13日,该校学生参加了当时开封15所学校1000多名学生召开的联合大会,决议致电巴黎和会中国代表等,要求“万勿自屈签字……万恳早日解决时局,一致对外”[6],并另电北京声援学生运动。会上,福中矿务专科学校学生代表汤执中、胡汝奇相继登台演讲。会后,广大学生纷纷奔赴城乡向群众进行反帝爱国宣传。5月18日,该校学生参加了开封各界召开的万人国民大会,并参与发起了河南省学联的筹建工作。5月31日在省学联的号召下,又参加了学生总罢课。当局镇压罢课的企图失败后强令各校提前放假,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的学生以此为契机,深入到焦作矿区向民众进行爱国宣传、组织爱国团体、开展抵制日货活动[7]67。1920年4月,学校迁返焦作办学。在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的学生联络焦作周围各校1000多名学生召开了国耻纪念*1919年5月7日,日本提出最后通牒,袁世凯最终屈辱地接受了日本的“二十一条”,5月7日被视为当时的国耻纪念日。大会,该校的金德斋被推为大会主席,该校学生汤执中、李宏义等多人登台演讲。会后以该校学生为首进行了示威游行,沿街围观的民众有数万之多[3]13,爱国学生运动使焦作民气民心为之一振。

1921年,福中矿务专门学校改名为福中矿务大学。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反帝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福中矿大青年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有的进步学生还参加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民主进步、团结斗争的思想在学生中扎根。1924年春,福中矿务大学成立了学生会(嗣后改称校友会),“以联络感情、研究学术、发展体育、陶冶性情、共图公众利益为宗旨”[8],并创刊了《福中周刊》。该刊既为地方新闻报,又是校报,是焦作第一个公开发行的刊物,在传播新文化、通达信息、开启民智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同时,学校进步师生募集资金发起举办了焦作平民夜校,由进步学生免费授课并“供给灯火书籍用品”,积极传播科学知识,讲授革命道理,对马克思主义在焦作乃至豫北地区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2、 五卅运动时期的反帝斗争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在焦作这个偏僻的煤乡,福中矿大学生首先响应中国共产党反抗帝国主义、建立联合阵线的号召,反抗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6月4日,全校学生召开大会,成立专门的组织委员会领导斗争,推选王式乾、宋自修等10人参加,声援上海人民反帝爱国运动[9],这是焦作煤矿工人罢工前的第一声春雷。5日,学生们罢课并组织讲演团深入煤矿和街道,选派代表分赴沁阳、修武等地,散发传单、讲演惨案真相,启发群众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并与各团体、各学校接洽,促令一致进行反帝爱国斗争。在矿大学生的帮助和促进下,修武、沁阳两县首先成立了“沪案后援会”。6月14日,焦作学、商两界在矿大操场集会、演讲后举行示威游行。对此北平《晨报》报道曰:“各校童子军在街头维持秩序。警察局长张某率全体警士、防营亦派军人荷枪站岗,以壮游行者之威,到场游行者约六七千人之多,而市民夹道观者,不下两三万人,外人观之气夺。”[10]随后矿大学生发起成立了焦作市学生联合会,组织全市各校罢课。6月中旬焦作各界成立沪案后援会,并推举矿大学生吴会治任会长,它宣告焦作人民反帝统一战线形成。

3、 参与组织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

1925年夏,罗思危等中共党员先后被派到焦作,住在福中矿大领导工作。他们带领学生下矿井、进窝棚,号召工人团结起来,发动和领导罢工斗争。在党的领导下,矿大学生们帮助煤矿工人建立了工会,并参与组织了闻名中外的焦作煤矿工人罢工。

焦作煤矿工人总罢工从1925年7月9日凌晨开始,同时以矿大学生为首的10所学校师生也举行了罢课并参加集会、游行和反帝宣传,配合工人斗争。此外,矿大师生还积极为煤矿工人捐款,并到开封等地演讲募捐支持罢工,许多学生积极参加工会的领导工作[7]181-190,在焦作迅速形成了广泛的联合战线,使反帝爱国运动继续向纵深发展。

焦作煤矿工人罢工经过8个月的斗争,最终使英国福公司被迫接受了罢工条款,罢工取得完全胜利。焦作煤矿工人罢工斗争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把焦作煤矿罢工与当时中国的几次著名罢工相提并论,称赞工人无产阶级“特别能战斗”[11]。在五卅运动和煤矿工人罢工革命风暴中,矿大一些学生直接受到党的教育和锻炼培养,走上了革命道路,吴会治等人在斗争中成为学校历史上最早的一批中共党员。

(二)抗日救亡中的矿大学生运动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使抗日救亡成为中国人民的紧急任务和普遍要求。同年,福中矿务大学易名为焦作工学院,成为民族企业独资扶持的矿务学校。1931年3月,该校学生成立了学生自治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他们挺身而出,融入全国抗日洪流,在中原大地上吹响了抗日救国的号角。

1、 “九·一八”事变中的焦工学生

“九·一八”后,焦工学生自治会召开大会并酝酿成立了“焦作工学院学生抗日救国会”,发表《河南焦作工学院抗日会宣言》,深刻揭露日本的侵略野心并明确指出“非攻无以言守,非战无以言和”,最后表示“甘为玉碎,耻作瓦全,全体师生暂作后盾。”[12]10月份,自治会成立宣传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宣传,并在学生自治会和进步学生的组织领导下举行了焦工学生抗日救亡游行,到国民党焦作特区党部请愿抗日,抗议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捣毁了国民党党部。国民党出动军警镇压并逮捕了焦工学生王揆一、李廷辉。当晚,学生召开学生代表会议决定:成立焦作工学院学生抗日救国会;实行罢课;要求国民党当局释放被捕学生等。次日,学生自治会组织学生罢课并再次举行示威游行,沿途散发传单,张贴抗日标语,要求强硬抗日,释放被捕学生,赢得矿区工人、学生、商人和市民的同情与支援[7]302。国民党不得已则强令学校提前放寒假。焦工学生利用这个时机深入到矿区和豫北的工人、学生和群众中,宣传抗日救亡,组织了豫北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反日联合会,并通过《反日救国会章程》,发起了更大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

由于焦工学生的宣传发动和影响,抗日反蒋怒潮在豫北和焦作矿区汹涌澎湃,有力地配合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焦工广大同学在这次斗争中又经受了一次锻炼。

2、 “五·一三”惨案前后的焦工学生运动

1932年秋,共产党员程明升等来到焦工任教,他们在课堂上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了一大批进步学生。1932年9月,张文岑来焦作恢复和发展团组织并在焦工建立起该院第一个共青团支部。1933年2月,中共河南省委成立焦作特委,焦工学生陈荻罗任青年委员。从此,焦工学子爱国运动有了党领导下的革命组织和核心力量。

在日本侵华的背景下,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气焰甚为嚣张。因煤矿工人罢工致使七年间未恢复正常生产的福公司依仗帝国主义势力复工,并变本加厉压迫工人。1933年5月13日,福公司令矿警向抗议克扣工资、拖欠补贴而再次罢工的煤矿工人开枪,打死2人,打伤10余人,酿成“五·一三”惨案。消息传来,焦工校园内群情激愤。14日,焦工学生召开全体学生大会,组织签名活动声援煤矿工人斗争,并成立“五·一三”惨案后援会[7]309。随后分别组织广大学生开展了游行示威、反帝宣传活动;到矿区召开大会揭露惨案真相,帮助工人成立了井下工会;并选派代表向河南省政府请愿。最终迫使福公司接受优抚死伤工人、增加补贴、惩办凶手等条件,斗争取得了完全胜利。

3、 “一二·九”运动中的焦工学子爱国请愿活动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院学生自治会随即在12月16日召开全体大会并建立了学生救国会,发表宣言,派学生代表“到汴与各校交换意见,进行声援……组织河南全省学生救亡会”[13]。随后召集了3000多名焦作民众参加的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声援慰问北平学生、实行罢课、组织游行示威等八项决议[14],并推出代表赴南京请愿。

12月24日,焦工全校144名学生组成请愿团并登车南下。请愿团为此专门发布《告民众书》,表示请愿目的为“誓死反对冀东伪组织,并督促政府早定救国大计,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敌”。同时学生自治会(抗日救国会)通电指出:“本会恨于匹夫之有责之义,抱誓死拥护领土完整之决心。”[15]由于火车拥挤,学生们只能蹲坐在货车里。途经新乡、郑州,请愿团利用转车的时间,组织学生赴学校、街道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参与召开了新乡教育界救国万人联合大会和游行,参加了郑州各中等以上学校的集会等。

尽管屡遭阻挠,焦工学生仍不畏艰难,披霜雪前行。12月26日,焦工请愿团抵达徐州,国民政府下令津浦路不予开车以阻学生南下,同学们怀着满腔悲愤“一致决议,徒步南下!”时雨雪相阻,道路泥泞,他们夜宿距徐州以南二十余里之三堡车站。27日,焦工学生为抗议国民政府的行为,举行卧轨斗争,使津浦路交通断绝。为阻止学生请愿活动,国民政府教育部28日专电请愿团:“南京自本日起,军警实行戒严,结队请愿,在禁止之列。”并再次派专员竭力劝阻,表示“全力转达一切(请愿诉求),候电告政府最高领袖答复”[16],同学们才忍痛返回徐州。

焦工请愿团南下的消息在各地报纸公布后,激起强烈反响,也引起了国民党高层的关注,蒋介石及曾任焦作工学院常务董事、时任行政院秘书长的翁文灏等致电劝慰。经过近一周时间的斗争,国民党的阻挠使同学们认识到请愿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要唤起民众救国热情,同工农群众结合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遂于12月29日发表《焦作工学院学生告民众书》,重申请愿诉求,提出“全国动员一致抗敌;惩罚残杀爱国青年之北平当局;保障学生爱国运动;解放言论集会结社自由”等八项条件[17]。

南下请愿行动显示了焦工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成为当时日益高涨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学院爱国运动写下了闪光的一页。焦工学生通过“一二·九”运动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了爱国思想,同时也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推动了当时抗日爱国统一阵线的形成。

“一二·九”运动后,国民政府颁令限制学生抗日救国运动。焦工学子们积极拿起了文化运动的武器,利用所学知识,通过编辑抗日刊物《呼声》,创作、排演抗日救亡话剧《抗日》、《六个无名英雄》、《良心》、《放下你的鞭子》等,彰显抗日民族精神,开展抗日救亡文化运动。

1937—1938年因日寇侵略,学校两年三迁,在繁忙的搬迁、停顿、复课间隙,在困难的环境中,同学们仍表现出吃苦耐劳、积极乐观、勇担责任的精神面貌,与学校同命运,配合学校工作,积极宣传抗日。焦工学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其中张朝俊等学生奔赴延安,走上了革命道路。

(三)解放战争中的学生运动

1946年,焦工在洛阳复校。但因国民党挑起内战,1947—1948年又被迫迁校郑州、苏州。虽然经历多次迁校,但学校教学管理保持着老焦工传统,学生也保持了很高的热情,并在反内战求解放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1、积极融入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引发了焦工师生对学校及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担忧。1946年12月,北平学生发动了抗议美军士兵强奸北大女生的“抗暴”运动,焦作工学院同学立即起而响应。学生自治会领导全院同学开展了声援北平学生运动、抗议美军暴行、要求美军撤离中国的活动。

1946—1948年的三年三迁,使学校办学陷于困境:师生处于饥饿和贫困线上,有的学生不得不中途停学退学,学校仅勉强维持。在这种情况下,焦工师生日益认清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腐朽性,在学生自治会的领导下开展斗争,积极同当时全国各地不断高涨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相呼应,汇入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1948年学校搬到苏州后不久,国民党当局派了一位外号叫“萝卜”的政客做训导主任,此人秉承当局旨意,对学生思想“施以严密之训导”,引起广大同学的反感。在学生自治会的组织下,一夜之间,校园内便张贴出了许多“拔萝卜”的大标语,训导主任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学校。学生自治会还专门邀请进步学者举办讲座,介绍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讲授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冲破层层封锁和禁锢在焦工师生中广泛传播。

2、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统治已处在分崩离析的前夕,国统区物价飞涨、社会混乱。1947年5月,在极度困难中为继续学业、谋求学校发展,学生自治会组织全院同学进行了反内战、反饥饿的斗争,百余名学生集体到南京向国民政府教育部请愿,要求改善师生生活待遇,把学校由私立改为国立。南京教育部官员虚以应对,请愿未果。

1949年春,在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同学们再次擎起了战斗的旗帜,喊出了“要生存,要吃饭”的口号,100多名同学举行了反饥饿、反迫害示威,到苏州县政府要粮,并和武装警察发生了冲突。经过一天的不懈抗争,终于打开了苏州粮仓,取得了胜利。

3、 求进步、迎解放

1949年3月29日,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了苏州大中学生营火晚会,目的在于检阅苏州市进步学生运动的力量,增强全市学生的团结,迎接解放。焦工进步学生积极参与。晚会上,学生们高唱进步歌曲,通过演出抓特务的活报剧提高同学的自卫防范观念和能力。会后各学校按照指定路线高举火把,呼喊口号返回学校,在全市形成很大的影响[18]。1949年4月1日,南京学生及工友万人举行游行请愿,被警方打死3人、伤200余人。当时已迁苏州的焦工学生在苏州中共地下党领导下,与苏州社教学院等五校学生代表筹备组织了“四一”血案后援会,开展了声援、募捐、慰问、悼念等活动[19],焦工学生代表作为主席团成员,参加了相关筹划组织工作,广大学生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有力地配合了中共地下党的工作[18]。苏州解放前夕,学生自治会积极把全校师生组织起来开展护校活动以防止特务破坏学校,迫害进步学生,以此迎接解放。4月27日,苏州解放,焦工学生在自治会组织下,载歌载舞欢迎人民解放军的到来,庄士龙等十几名同学随即参军,投身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进程。随后华东人民政府接收了焦作工学院,学校成为新生共和国的国立高等学校。从此,焦工学子们的爱国运动展现出新的面貌。

三、 矿大学生爱国运动凝聚的精神与传统

纵观矿大学生解放前爱国运动,其主线是爱国救亡、民主进步、习勤尚勇、团结奋斗,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同命运、与学校同生存,其轨迹与中国近代革命发展史和青年运动史高度契合,其中凝聚了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一)爱国运动促成了学生与工农的密切结合

在爱国运动中,广大学生传播了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理念,接受了先进的科学思想教育引导。在早期斗争中,广大学生主动贴近和理解工农阶层的困窘,并发出了“黑漆似的煤洞里!是掘煤工人的世界,他们快乐吗?农人们废了许多血汗,换不来代价的半点,他们愿意吗?”的社会质疑[20]。在五四、五卅运动后,该校学生积极牵头或参与开办平民学校、工人学校,联系工农大众,宣讲革命理论,传播科学知识,宣传爱国主义,发挥了先锋作用。尤其在对焦作煤矿工人运动的引领、参与和支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经受革命洗礼之后,他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革命斗争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其走向农村、深入厂矿,促成了学生与工农群众的密切联系。同时,在多次爱国运动中,他们扮演着积极响应者、思想启蒙者、文化传播者、知识灌输者、活动组织者等多种角色,这种关心国是、传播文化、贴近实践、联系群众的传统至今仍在矿大校园中旗帜飘扬。

(二)爱国运动中矿大学子与国家共命运,与学校同生存,表现出高度的团结精神和责任意识

矿大学生始终站在奋起抗争反动势力压迫的第一线,浓厚的爱国情怀激发了责任意识,斗争中的团结催生了学生自治组织和爱国统一战线。在争取校内民主权利的斗争中,广大学生反抗官僚专制,凝聚在一起,促成了校内学生自治会的建立。在广泛深入的爱国运动中,该校学生先后参与或组织建立了当时的河南省学联、焦作学联、五卅惨案(沪案)后援会、焦作煤矿工会、学生抗日救国会等群众团体,凝聚了民心民气,在豫北地区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学生运动中形成的团结友爱、关注民生、勇担责任、共同战斗的良好面貌,成为矿大校园文化和精神传承的宝贵财富。另外,学校在多次辗转迁移中,广大学生与学校共安危,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搬迁不忘学业,困苦不畏艰难,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凝聚了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乐观向上的优良传统。

(三)在启迪和引领民众爱国情怀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赢得民众的支持与响应

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救亡,从争取国权到追求民族解放,面对民族大义和国家兴亡,矿大学生勇担使命,在相对封闭的豫北和中原大地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前期通过自发行动,后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学生们通过演讲、散发传单、办学、组会等方式,深入民众开展宣传教育,激励民心、启迪民智、引导斗争,充分显示了青年学生的革命性和创造性,影响和带动了大批民众的爱国情怀,也得到了民众的响应和支持。如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焦工学生们“一二·九”请愿的爱国壮举深深打动了社会各界,受到热情欢迎和支持:郑州数百学生到车站迎接;三堡车站站长从家里扛来白面慰问,站内职工为学生烧火做饭、烤衣送暖;徐州各界二十余团体为学生冒冰天雪地请愿之举所感,慰勉有加;徐州各中学代表连夜追行请愿团以作支援……矿大学生在唤醒抗日觉悟,促成中原地区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在实践中接受锻炼、不断成长,为救国救亡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历次爱国学生运动中,矿大学子以积极姿态走在前列。经过革命洗礼,他们在精神上得到了净化,思想上得到升华,行动上得到了锻炼。爱国运动也培育了很多优秀学生:如“五四”抵制日货运动中的学生杨守谦,按当时福中矿校的操行评定其气质为“极温和”、感情“善”[21],但在爱国运动中坚毅勇敢,回乡发起成立了豫西学生联合会,使洛阳的抵制日货活动迅速展开;又如焦作煤矿工人罢工运动中的吴会治,1926年被选送到黄埔军校学习,后参加和组织了四川万源的武装起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再如“九·一八”抗日运动中的柴化周,解放战争期间担任华东人民政府财办工矿部长,1949年初积极联系当时在苏州的焦工院长张清涟,动员其抵制南迁,保护学校,迎接解放,促成了焦作工学院的新生。

矿大学生在解放前的爱国运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正如1934年焦作工学院院长张清涟在《焦作工学院同学录》序中所写:“尽匹夫应负之责任,服民生在勤之义务;……于科学有新发明,于社会有真贡献;为国家争人格,为母校增光荣。”这也正是矿大虽多次变迁,但百折不挠、薪火相传,得以在艰难困苦中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更是后人应该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1] 邹放鸣.中国矿大九十年[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1-48.

[2] 福公司铁矿开采之要求.修武县志:第11卷:1931[B].中国矿业大学档案馆.

[3] 薛世孝.焦作工学院的变迁[G]//焦作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征询稿.1988(4).

[4] 河南巡按使田训词、福中总公司督办张训词、外交部特派河南交涉员演说辞等:1915[B].中国矿业大学档案馆.

[5] 毛泽东.革命运动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申报.1919-5-18.

[7] 薛世孝.中国煤矿工人运动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8] 福中周刊:1924(1)[B].中国矿业大学档案馆.

[9] 时报.1925-6-27.

[10] 晨报.1925-6-29.

[11]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M]//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

[12] 河南焦作工学院抗日会宣言[J].焦作工学生.1931,1(1).

[13] 豫学生声援北平学生爱国运动[N].豫北日报.1935-12-20.

[14] 焦作工学院全体学生今日赴京大请愿[N].豫北日报.1935-12-24.

[15] 焦作学生爱国运动誓死反对冀东伪组织[N].豫北日报1935-12-25.

[16] 焦作工学院周刊[J].1936,4(17-18).

[17] 焦作工学院学生告民众书[J]. 焦作工学院周刊.1936,4(17-18).

[18] 张英霖.关于焦作工学院迁苏期间参加进步学生运动的情况(未刊稿)[B].中国矿业大学档案馆.

[19] 苏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南京“四一”血案苏州学生后援活动述略(征求意见稿).革命斗争史资料.1985(26).

[20] 周奠华.疑问[J].福中矿务大学校刊.1925:61.

[21] 河南福中矿务学校学生第一学年操行一览表:1920[B].中国矿业大学档案馆.

ReviewofCUMTStudents'PatrioticMovements(1909-1949)

WANG Chuan-qi

(CUMT, Xuzhou 221116, Chian)

Jiaozuo Railway and Mining College,the earliest mining college in modern China, is the precursor of CUMT. From 1909 to 1949, it had changed its names and its locations many times. Holding high the banner of patriotism, the students have gone through thick and thin with the nation and the college. Struggling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they, with patriotic feeling and democratic ideas, had been integrated into students' patriotic movements nationwide. They had never stopped their feet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1937-1945) and moved on until they caught the sight of freedom dominating the country. The students of CUMT have been diligent in their study and exerted themselves to practice. They have been exhibiting great concern for people's life and fully acknowledged the main role that labor plays in saving the nation. It had won glories for the university in history.

students of CUMT; patriotic movements; review

G649.29

A

1009-105X(2009)01-0007-07

猜你喜欢

焦作学校学生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赶不走的学生
临轩听雨
学生写话
焦作:政府买服务的签约之路
学校推介
焦作将建中部最大绿色涂料园
聪明的学生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