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2009-02-09310013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空勤疗养区林进乾
310013 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空勤疗养区 林进乾
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310013 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空勤疗养区 林进乾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又名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IRS)或X综合征,特征性因素包括腹型肥胖、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胰岛素抵抗(伴或不伴糖耐量异常)等。MS的组成成分,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作为单一疾病时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当它们处于共同发病机制作用时,更易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险因素。MS的中心环节是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产生的代谢紊乱[1]。现参考文献对MS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作一简述。
1 MS的诊断标准[2,3]
MS是一组相互关联的症候群,包括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腹型肥胖、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脂代谢异常、促凝血状态、血管异常(尿白蛋白排出增加,内皮功能障碍)、高尿酸血症和炎性标志物水平增高等。目前公认的标准有以下几种。
1.1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制定的成年人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及(或)胰岛素抵抗,同时有下列2项或2项以上:①血压≥18.7/12.0 kPa。②血浆三酰甘油(TG)≥1.7 mmol/L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0.9 mmol/L,女性<1.0 mmol/L。③中心性肥胖:体重指数(BMI)>30和(或)腰臀比(WHR)男性>0.90,女性>0.85。④微量白蛋白尿(MAU):尿白蛋白排泄率≥20μg/min。
1.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4年推荐的MS诊断标准①超重或肥胖:BMI≥25,或中心性肥胖[腰臀比>0.90(男性)或>0.85(女性)]。②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8.7/12.0 kPa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③血脂紊乱:TG≥1.7 mmol/L和(或)HDL-C<0.9 mmol/L(男性)或<1.0 mmol/L(女性)。④高血糖:空腹血糖≥6.1 mmol/L和(或)餐后血糖≥7.8 mmol/L和(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符合以上4项中3项或全部者可诊断为MS。
1.3 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代谢综合征新定义该定义明确以中心性肥胖为核心,腰围作为中心性肥胖的诊断指标。欧裔人腰围:男性≥94 cm,女性≥80 cm;中国男性≥90 cm,女性≥80 cm,另外下列4因素中任意2项:①TG≥1.7 mmol/L或已接受针对此脂质异常的特殊治疗。②HDL-C水平降低:男性<1.03 mmol/L,女性<1.29 mmol/L,或已接受针对此脂质异常的特殊治疗。③血压升高:收缩压≥17.3 kPa或舒张压≥10.7 kPa,或已被诊断为高血压而接受治疗。④空腹血糖≥5.6 mmol/L,或已被诊断为Ⅱ型糖尿病。
2 MS的流行病学调查
有研究表明,MS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高于无MS者。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4%的成年人(20~70岁)有MS,并预测其发病率会不断上升。德国40~75岁人群中患MS为15%。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MS呈上升趋势。上海市2006年对15岁以上人群大规模调查发现,MS患病率为12.8%。广州市区对6 701例15岁以上人群调查,MS患病率为18.8%,男女患病率分别为12.7%、23.1%,女性高于男性,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呈上升趋势[4]。福州市区2 202例体检人员MS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从40岁开始,MS的检出率明显增加,MS患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上升。MS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BMI及地区[5]。
3 MS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机制
3.1 胰岛素抵抗MS的本质就是剩余能量贮留引起的内脏脂肪过度蓄积,以及由其诱导的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各种机体功能障碍。绝大多数MS均伴有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MS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亦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造成高胰岛素血症,导致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弱,直接损害内皮细胞,造成动脉壁破坏[6]。另外,高胰岛素血症还直接刺激动脉内膜下平滑肌细胞增生,使得中层平滑肌细胞向内膜下迁移,细胞内脂质沉积,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3.2 肥胖肥胖是MS的一个重要特征,是MS发病的始动因素[7],其包括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脂肪组织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主要分泌有脂联素、抵抗素、瘦素、白介素等,均与MS有密切关系。肥胖和胰岛素抵抗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每日体力活动总量是决定胰岛素敏感性的关键。3年随访结果表明,肥胖与胰岛素敏感性受损密切相关且独立于其他变量(如吸烟)。
3.3 糖尿病MS组分中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糖尿病促进和加重心脑血管病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考虑有以下几种原因[3]:①高血糖导致内皮损伤。②高血糖导致血乳酸蓄积。③高血糖破坏血脑屏障。④高血糖促进兴奋性氨基酸堆积。糖尿病主要改变内皮细胞功能,导致微血管和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促进斑块的不稳定;乳酸蓄积导致细胞内酸中毒,通过增高脂肪过氧化作用及产生自由基、破坏线粒体功能等加重和促进缺血性损伤。
3.4 高血压在MS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与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所致的高胰岛素血症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引起血管收缩,心输出量增加及肾脏摄钠增加,进而导致血压升高,其作用远高于肥胖及高血压患者体内胰岛素的扩血管作用[1,3]。
3.5 炎症反应血中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和代谢异常有密切联系,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肥胖、胰岛素抵抗和其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子存在时,体内的炎症因子往往处于高水平。这有助于解释心脑血管病的成因[8]。研究证明,胰岛素抵抗时机体呈现促炎症反应状态并导致炎症因子升高。由肥胖或胰岛素抵抗介导的轻度炎症可以增加发生MS的危险,另一方面,当确定有动脉硬化时反过来也说明机体内存在轻度慢性炎症反应,当多种危险因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时,动脉壁内的炎症反应也会加重,产生一些急性炎症期的产物,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等。
4 MS的治疗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强调治疗性改善生活方式为MS治疗的根本和首要措施,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和延迟糖尿病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1]。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通过对3个国家人群随机分组调研,在2004年1月提出改变生活方式的一系列具体行动的实验[9],包括科学饮食、戒烟、减轻BMI、身体锻炼、调整情绪等,未来3年或4年里,可在高危人群中减少40%~60%的MS发病率。健康生活方式难于奏效时,可采用药物治疗,包括双胍类降糖药(如二甲双胍)和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吡格列酮)等。二甲双胍主要作用于肝脏和肌肉,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糖异生;吡格列酮主要增强骨髂肌和脂肪组织胰岛素敏感性,可逆转肥胖,使游离脂肪酸、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脂联素水平升高,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素抵抗是从病理生理上治疗MS,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全面控制MS的各种代谢紊乱,并防止MS导致的大血管病变。张贺芳等[10]对合并有MS的糖耐量异常136例患者进行了综合强化干预治疗,研究发现对伴MS的糖耐量异常患者,及早实施抗血小板聚集为基础的强化血糖、血压、血脂及体质量的多因素干预可明显改善其MS,有利于预防或逆转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综上所述,MS作为一个症状的组合,其内在发病机制仍在不断探讨中,其危害主要体现在对体内各级血管的影响,通过对MS和心脑血管病的不断深入研究,对MS的认识和对心脑血管的治疗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1 阮丽,曾耀星.代谢综合征的新进展与综合防治.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8,24(5):403-404
2 宋秀霞,译.纪立农,校.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全球共识定义.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3):178-180
3 侯倩.代谢综合征与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临床荟萃杂志,2008,23(11):829-831
4 罗不凡,杜琳,潘冰莹,等.广州市15岁以上居民代谢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16(5): 267-270
5 王中心,苏丽.福州市区代谢综合征情况的调查.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5):128-131
6 Roitberg GE,Artamonova EA,Ushakova TL.Predictive significance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metabolic syndrome for assessment of the degree of endothelium disfunction and early signs of atherosclerotic lesion[J].Angiol Sosud Khir,2005,11(2): 15-19
7 李玉坤,王燕.2007年内分泌代谢疾病主要临床进展.临床荟萃杂志,2008,23(11):763-765
8 Kurl S,Laukkanen JA,Niskanen L,et al.Metabolic Syndrome and the risk of stroke in middle-aged men[J].Stroke,2006,37(3):806-811
9 Wolliamson DF,Vinicor F,Bowman BA.Primary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lifestyle intervention:implications for health policy[J].Ann Intern Med,2004,140(11): 951-957
10 张贺芳,蔡志刚,张庚良.多因素干预糖耐量异常者代谢异常组分对其转归及大血管病变的影响[J].临床荟萃杂志,2007,22(18):1315-1316
1005-619X(2009)04-0356-02
2008-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