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R.L. Wing 英译《道德经》的结构主义翻译观
2009-02-05王超
王 超
摘要本文从结构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分析R.L.Wing 翻译的《道德经》第一章,侧重从结构主义尊重并仰视原语文化的角度研究作者在第一章中对“天地”,“万物之母”等具有强烈中国色彩的词汇的英译。通过对作者英译本与原作在结构和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阐释出结构主义翻译理论在作者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等值的翻译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而揭示出作者在翻译原作过程中所遵循的结构主义理据。
关键词《道德经》 结构主义翻译观 英译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
第一章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和要义之所在,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意义。《道德经》第一章翻译的好与坏、正确与失误从根本上关系着翻译文本的学术质量和水平。因此,只需阅读分析第一章的译文文本,就基本上可以对译者的译经水准、译者对原文的把握和对东方文化的理解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文将从结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对R.L. Wing英译《道德经》第一章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找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结构主义理据。
1 概述结构主义翻译理论
翻译可以说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再创造活动,译者要在对原文语言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并且力求做到直译与意译的完美结合。尤金·奈达认为:“所谓翻译就是从语义到文本用译文语言最贴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出原文传出的信息”。即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提供的信息,因此对翻译活动的要求也就是明确地再现原文提供的信息。语言具有普遍的表达力,用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东西完全可以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结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原文具有固定的意义,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仰视原文及其作者,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原,把再现原文当作自己的中心任务,以求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
结构主义翻译理论的总特点在于把一切活动局限在文本的范围之内,认为语言是一个自主的系统,文本也是一个自主的系统,一切意义都包含在结构之中。而且,文本的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分析文本的结构,就能发现文本的意义。在翻译的标准上,结构主义翻译理论要求忠实于原文,不允许译者对原文有任何改动,包括增加原文中不存在的内容。不增不减的译文才是完美的译文。严复所说的“信”“达”,就是这个含义。翻译就是复制,不仅应该完全,完美地复制(reproduce)原文的内容,还应该完全地复制原文的形式和风格。从道安,玄奘关于佛经翻译的观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遇到所谓的不可译的现象时,译者往往采取保留原文本中所使用的语言的方法,不敢擅自进行创造发挥。奈达所说的让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的时候产生与原文作者阅读原文的时候产生的反应一致,尽管注意到了译文读者和译语文本,但也体现了结构主义翻译理论中对原文本的膜拜。由此可见,在结构主义翻译理论中,原文本的地位是第一位的,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切翻译活动都必须受原文本的限制,必须绝对服从于原文本。译者也必须绝对服从于原文本的作者。
2 揭示R.L. Wing 英译《道德经》的结构主义翻译观
通过以下对原本和译本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是非常整齐对仗的,从某种角度来说,译者在翻译中国古代这本经典之书时基本采用的是直译的原则,在翻译时并没有添加过多的主观因素在译文里,换句话说,译者的主观性在整个《道德经》第一章中体现得少之又少。这也就符合了结构主义翻译观所提倡的译者必须仰视原文及作者并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原,把再现原文当做自己的中心任务,以求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等值的原则。
道可道,The Tao that can be expressed,
非常道;Is not the Tao of the Absolute.
名可名,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非常名。Is not the name of the Absolute.
无,名天地之始,The nameless originated Heaven and Earth,
有,名万物之母。The named i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
故常“无”Thus, without expectation,
欲以观其妙;One will always perceive the subtlety;
常“有”, And, with expectation,
欲以观其徼。 One will always perceive the boundary,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The source of these two is identical, Yet their names are different,
同谓之玄。 Together they are called profound
玄之又玄, Profound and mysterious,
众妙之门。 The gateway to the collective subtlety.
译者在翻译《道德经》第一章,尤其对原文中个别词语进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与结构主义翻译观所遵循的翻译原则不谋而合。例如,原文本的第一句“道可道”:第二个“道”,作动词用,即描述、称说、表达之意。而第一个“道”,是老子哲学的专用名词和中心范畴,它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但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涵义,主要有三层涵义:(下转第163页)(上接第161页)一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即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二是指宇宙万物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规律;三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标准。这里的“道”是第一种涵义,即指宇宙万物的本始。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永恒的存在,可感而不可见,无形无象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产生了宇宙万物,决定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但它本身却是永恒不变的。从这个意义来讲,“道”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的概念。从结构上看,原本和译本可以说是完全对仗的,原本当中“道”是主语,中心词,“可道”作为其后置定语来修饰它,然后是谓语或者是系词,最后是宾语。译本中可以说是基本上把原文本直译过来。而且,作者认为R.L. Wing 在翻译这三个“道“也处理的比较得当。再如,原本中有诸如“天地”,“万物之母”等具有强烈中国色彩的词汇,在西方世界,人们更多接触到的是天堂、上帝、基督耶稣之类的词汇,而译者R.L. Wing在处理这些词的翻译时同样采取了直译的原则,并且译者都是用的大写形式。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时完全尊重了原语文化以及原文作者的本意,并在译文中把原文的意义和风格充分地表达出来。
3 结构主义翻译观在R.L. Wing 英译《道德经》中的意义所在
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曾强调说,“… a good translation to be, That, 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 to another language …”即:好的翻译应该把原文的优点完全地转换到译文之中,他的理论同样强调译者对原文的忠实,“完全”这个词与“正确”,“准确”是同一范畴的概念,其本质无非是强调对原文的绝对忠实。纽马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这些方法无一不是以文本为中心,以意义的确定性,表达的准确性为追求的最高境界。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要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的上下文意义,即使原文中偏离规范的语法和词汇现象也要保留在译文之中。从对R.L. Wing英译《道德经》第一章的译文可以看出,译者在对原文语言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的基础上,在翻译过程中切实做到了对原文的绝对忠实,不仅从表面结构,而且在深层意义上实现了直译与意译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R.L. Wing, Tao of Power,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imited.
[2] 陈鼓应,今译.老子.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3] 申雨平.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 谭载喜.中西翻译传统的社会文化烙印.中国翻译,2000(2):14~18.
[5] 汉英对照老子道德经.许渊冲,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