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法 ”对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新启示
2009-02-05张梦娜
张梦娜
摘要20世纪70年代开始,外语教学研究开始抛弃“方法观念”,质疑“方法”本身。Kumaravadivelu 提出了“宏观策略框架”,帮助教师突破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本文在对湖南省三所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了定量和定性调查的基础上,用“宏观策略框架”理论分析了调查结果。
关键词后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 宏观策略框架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
1 外语教学方法的沿革——后方法理论的产生
一直以来,外语教学界的学者们都在找寻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历史上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可以分为三类:语言中心法、学生中心法和学习中心法。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理论原则以及课堂实践程序。每次一个方法的出现,大家都希望已经找到了语言教育的灵丹妙药。但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外语教学研究开始抛弃“方法观念”,从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学”。从80年代开始,交际法,任务教学法,内容教学法等陆续出现。针对这些多重演变的外语教学方法,Rivers指出,有些所谓的“新的教学方法不过是一些现有方法的变体,是用新的术语改头换面来掩饰本质的雷同。”①Kelly也在研究了2500年的语言教学史后,感叹:“本世纪很多标榜为具有革命性的教学理念不过是先前教学思想和程序的重新思考和命名”。②但还是有不少人盲目相信着有待发现的最佳方法,对此抱不切实际的幻想。最早提出后方法思想的学者是加拿大语言教育专家Stern,他指出研究方法论,只会“效果越来越差,并且产生误导”。③受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 Kumaravadivelu在他的“后方法教学法”首次提出了后方法的概念。他所提出的“宏观策略框架”指出:后方法教学要求我们认真思索教学的一整套基本要素。他认为作为一个系统,后方法教学是由特殊性、实用性和可能性组成,并称为三大重要教学参数。
特殊性强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它强调外语教学所面对的制度、文化、社会环境等各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实用性则重新定位了教师的角色。Kumaravadivelu认为以往教学方法理念中的两分法,即“理论家设计方法,教师实践方法”④的这种分工将教学一线的教师边缘化了。可能性考虑的是教师能否走进教学场景,并与教学场景中的“经验”相适应。Kumaravadivelu⑤认识到,西语二语教学界设计的教学方法可能不适应很多国家,产生真正好的效果的理论必须要适应具体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并要关注学习者本身。
2 湖南省大学英语教学方法调查
2.1调查目的与对象
这次调查是想弄清湖南省现在的外语教学实践到底多大程度上符合或者违背了“后方法”框架中的策略,为重新定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新构建湖南省对英语教学和教师的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笔者选取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学院三所高校分别为湖南省一本、二本、三本学校的调查标本。定量调查的主要形式是调查问卷,问卷分为学生卷和教师卷两种。定性调查的形式是深入课堂具体观察和对老师进行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7份。教师卷发放20份,收回有效卷20份。现将调查结果整理分析如下。
2.2定量调查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围绕Kumaravadivelu的宏观策略框架的十条策略设计而成,共有21个中文问题。以下从四个方面分析定量调查结果。
(1)教学互动:调查显示,42.86%学生所上英语课的课堂人数为40-80人,57.01%的学生所上英语课的课堂人数为80-120人。77.55%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占主导地位,采用问答方式与学生互动”。课堂提问类型调查显示,61.20%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英语课上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而当问道“你在课堂上提出与所学内容无关的话题和问题时,老师是否会组织讨论或详细解答”时,有74.53%的学生选择“会,很认真的组织讨论或解答”,18.31%的人选择“不情愿地回答,马马虎虎一带而过,只有7.12%的学生选择“不会认真或组织讨论”。教师和学生理解的偏差也会影响课堂教学。问卷调查了老师是否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与学生进行协商,21.20%的学生回答“告知并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调整”,34.34%的学生反映“偶尔告知再做调整”,而44.46%的学生选择“很少或从不告知”。显示的情况不容乐观。
(2)教学方式:调查显示,在课堂遇到生词,78.98%的学生说老师会根据具体的语篇进行讲解,21.02%的学生反映老师只会单纯讲解单词。在课堂上学生反映老师教授语法的比重在26%-50%之间,且老师教授语法时,68.92%的学生选择老师会先让学生接触课文语篇再点拨语法,只有31.08%的学生反映老师会孤立的讲解语法并做练习巩固。
(3)教学目标:当问及老师是否会介绍方法策略时,有51.23%的学生选择“经常”,38.11%的学生选择“有时”,10.32%的学生选择“很少”,只有0.34%的学生选择“从不”。老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布置作业”占71.98%。
(4)教学内容:当问及课堂上是否会提及文化和社会问题时,有35.89%的学生选择“经常”,31.23%的学生选择“有时”,16.01%的学生选择“很少”,16.87%的学生选择“从不”。调查说明,大部分的教师还是将文化引入了课堂教学,使教师输入了目标语文化,可后续调查显示,学生还没能培养成文化信息的输出者。课堂讨论还缺乏深度。
2.3定性调查分析
笔者在湖南省三所大学随机进行了课堂观察,以及和六位教师(三所学校访谈两位已参加过问卷调查的教师)进行访谈。发现以下一些情况:
(1)主观上:教师课堂教学不够灵活。根据课堂反馈,教师没有及时对正在进行的教学计划加以调整,而将固有的教学大纲和课本作为教师开展课堂活动的依据和基础。在英语课堂上,部分学生表现出焦虑。这时老师并没有增加可增强学生成就感的任务,以降低学生的焦虑,仅仅有少数老师会偶尔说句正面鼓励的话就不再深入。
师生理念错位,师生间有一定的偏差。且一旦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后,教师很少知道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教师不能认识这种错位并及时介入,就使课堂教学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英语课上,老师的互动教学形式仅限于课文知识问答,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比较陈旧,学生参与程度不高。部分教师的语言表达很不严谨,还有教师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此现象在三类本科中比较明显,这种母语系统干扰了新语言的传授和理解。课堂上教师大量使用中文教学,扩大了母语教学的负面效应。
课堂上老师对文化导入的单一化,陈旧化。部分老师会针对讲解的课文被动的导入文化教学,与当今西方正在流行的文化相比,现在大学英语的课本文章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滞后。文化背景的不理解就造成了语言认知上的偏差。
在英语考核上,一直实行终结性考试,不关注学生在整个语言习得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阶段性成果。所以,学生很多时候都不关注平时的课堂学习,学习自主性不够,没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2)客观上:大学英语班级规模过大,英语学习环境单一。除了从大二年级开始的英语口语教学是小班(40人以内)教学外,其他都是大班教学(40人以上)。大班教学让教师没法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的英语接受水平。上课只能以分析课文为主,互动难以开展。英语课一般都在教室里完成,语言学习的环境不利于语言习得的开展。
英语学习硬件单一,硬件利用率低。除了两周一次英语课(部分学校是三周两次)在语音室教学外,其他时间都在普通的大教室,语言学习的设备简单。然而,即使在语音室上课,也只是单纯的做课本上的听力练习,偶尔老师会播放一些英语的碟片,但并没有进行师生、人机、生生之间的互动。
3 启示
3.1对于学习者
几年前,一位香港学者讲学时就提到现在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同样适用于后方法时代的学习者们。学习者要培养自主学习的理念,确定学习目标,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监控整个学习过程并评估学习结果。在二语学习中,要在输入目标语时,也要学会思考目标语的文化,分析语言中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接轨,将语言更好地应用到对生活的理解和服务中来。
3.2对于教授者
不应再去寻觅一劳永逸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二语教学,盲目地将西方的教学理念不加批判的应用到我国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在教学中要认清和把握外语学习和教学的本质规律,通过个性化、多样化、情景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师生的互动与合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引领者、辅助者与合作者的作用,让学生在真实的外语语境下发展外语能力。教材的开发、设计与课堂实施也都要适合学生的需要,使教材真正成为“学材”。课堂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4 结语
此次调查只是随机选用了湖南众多高校中的三所,仍然不能完全客观的反映出湖南所有高校的英语教学情况。此次调查反映了湖南省大学英语教学与“后方法”框架中的策略有很大的背离。在湖南的英语教学中,“后方法”时代还没有真正来临,后方法教学的普及任重而道远。这亟需反思现有的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技巧,优化评估手段。
注释
①Rivers,W.M.The psychologist and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M].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②Kelly,L.G.25 Centuries of language teaching[M].Rowley:Newbury House,1969.
③Stern.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④Kumaravadivelu,B.2006. 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 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M].Mahwah,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⑤Kumaravadiv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35,538,2001.
参考文献
[1] Kumaravadivelu,B.Beyond method:Macrostratigi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New Haven,CT:Yale Univerity Press,2003a.
[2] 萧好章,王莉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
[3] 束定芳. 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J].外语界,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