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有效研究学习的思考
2009-02-05王海芳
王海芳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概念”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已经被提到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简而言之,它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指导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研究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则是在语文研究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引入现代网络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的具体体现形式。
1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研究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研究的核心,是凝聚、汇集、激活学生知识技能的“触发点”,它更依赖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有些课文内容不是学生能直接面对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基于问题的情境。
笔者在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时,把与文本内容有关的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如为了了解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的,笔者出示一张巨型蜘蛛网的图片,让学生读文本资料,然后将国际互联网与巨型蜘蛛网相比较有什么异同。这就把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通过多媒体这样一个现代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再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学生通过视觉感官和文本资料相对照,理解了国际互联网大概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出示下一张部分国际互联网的示意图(相当是局域网),学生就能够在脑海中再现国际互联网的样子。然后,笔者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提供的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一下子提出很多问题,如“国际互联网是怎样工作的”“国际互联网是怎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等,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
2 提供研究场所,合作探究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想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对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在《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解决研究的问题,如国际互联网是怎样工作的,它是怎样在短短几秒之内就能够把邮件发送给对方的,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和建构一个研究的平台。如笔者让学生通过自己上网发电子邮件,上网搜索自己想要找的文件或其他信息资料。学生非常积极和开心地自主地去进行实践,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学到知识还培养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虚拟生活空间,架设展示平台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发表出来,会受到时间、空间和途径的制约,而用信息拟一个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间就比较容易。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的核心。如一位老师在《黄山奇松》的网络教材中设置“创造天地”这个栏目,教学中先通过“创造天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情绪:“通过网络教材《黄山奇松》的学习,你是否已被这丰富的内容、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影片、俊秀的文字打动了呢?我们的家乡连云港也有很多著名的景点,请你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的写法,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把自己的亲身体验与网络提供的资料结合起来,先向别人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典故、传说、习俗等),再把它写下来,并在网络上发表,让世界各地的朋友了解我们的家乡——连云港。”
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与整合。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这位教师把学生要研究的内容——“连云港风光”网站和网络教材链接起来,在小学中年级阶段教会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一般方法。1)确定自己研究的主题,即研究家乡的哪一个景点,根据主题去广泛地阅读有关资料。2)搜集自己需要的有关资料并做必要的记录,可以摘录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整理。3)根据自己研究的主题把描写家乡景点的自然景观与搜集整理的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学会将资料进行内化积累;学会将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由此可见,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领导者。唯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也就是说,教师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向导和顾问,才能以优良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也才能使学校教育不断适应新世纪激烈竞争的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西新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