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09-02-05冯子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25期
关键词:切入点德育教材

冯子真

1 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墙报,办有关小报,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2 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毕竟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做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生命的可贵外,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3 认真研究学生,深化德育效果

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 现在的学生,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4 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予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宣泄,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拔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学《画杨桃》时,结合一个学生将杨桃画成五角星惹来同学们的哄笑,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这些学生终于知道“坐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杨桃,其形状是不相同的”这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

徐特立指出:“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代成为共产主义品德的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加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公民。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切入点德育教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