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009-02-05黄锦荣
黄锦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直接受学习兴趣的制约。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 精心设计课堂引言
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课的导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最初,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基于想象。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有哪些是关于人类对宇宙的想象的描写吗?”此言一出,学生立刻积极发言,兴趣浓厚,气氛热烈。又如在讲地震时,可用低沉的语言说:“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的地震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无辜的唐山人民正沉浸在甜蜜的睡梦之中,却毫无察觉地陷入了这场劫难。仅仅几十秒钟,地震释放的能量使24.2万多人罹难,16.4万人终生伤残。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人民币。”这时,学生都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怎样才能预报地震,并把地震带来的灾害降低到最小限度。
2 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学生单纯依赖自己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教师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1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借助地图,强化记忆。例如学习世界自然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地图来分析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来记忆各自然带的特点以及形成原因,这样才能记忆深刻,学生不会觉得是死记硬背而枯燥无趣。
2.2 电教课这种课型主要是结合课内的知识,给学生上地理景观录像课,在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地理景观方面,此课型可以起到独特的效果。这是一般讲述式课堂无法与之相比的。因相当多的地理知识本身以景观的形式存在,“百闻不如一见”,这样就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既激发兴趣,又强化课本知识。如结合印度地理的学习,以录像《莫卧尔王朝的建筑》展现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泰姬陵这一人文景观。她的清新典雅之美,使学生在欣赏伊斯兰文化与印度文化完美结合的艺术精华中,得到美的享受。学生普遍反映这是他们最喜欢的课型。
3 结合身边的科学现象进行教学
地理学是在前人不断探险、考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科学。既然是科学,就不是光背背矿产、山河等。对学生来说,掌握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弄清其发展演变规律是比较困难的,也容易由此产生不愿学的想法。教学中,应尽量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到身边有很多地理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在讲“气旋、反气旋,气团和锋面活动”时,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观云看天的谚语和天气预报及当地的天气变化,叫学生观察、分析,用所学知识解释,得出结论。这些身边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必要,同时结合这些实际,学起来会觉得并不难学,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学好地理的信心。
4 引用资料,适当补充
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是以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基础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明白得越多,知识掌握越好,兴趣也就越浓。在课堂上如果适当引用一些平时搜集的资料,就会促进知识的理解,提高趣味性。如讲地球大小及在宇宙中的位置时,引用以下一些数据:若把银河系缩小到实际的一万亿分之一,那时太阳半径仅0.7毫米,地球半径则为0.006 4毫米,日地距离仅15厘米,整个太阳系直径也只有12米,但银河系的直径仍有100千米;宇宙中像银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仅观测到的就在10亿个以上。地球在银河系,以至在整个宇宙中的位置和大小就可想而知了。但地球对人类来说,又是极其重要的星球。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也将并非人类居住的唯一星球,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紧锣密鼓地向月球进军,不久人类可望移居月球。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计划分6步将火星改造成人类生存的又一故乡。补充这些资料不仅能提高学生兴趣,还能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探索宇宙奥秘,为人类作出贡献的欲望。
总之,学生兴趣培养是教学研究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教师永远负有培养的重任。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