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具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好伙伴
2009-02-05高倞
高 倞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十分重视学具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真实、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操作,发挥新教材中学具的功能和优势,通过拼拼、摆摆、画画、量量等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清晰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从而获取知识,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突破教学难点,科学分析数学算理,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 使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从认数、读数、写数到学习计算、应用题解答以及认识几何图形,都离不开具体形象的实物。在教学中,教师应用教具或电教进行教学,能使教学直观形象,但还是有局限性——学生只能当观众。如果在教学中,教师适时、适量、适度地引导学生操作学具,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识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和掌握。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发展阶段,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的机会,会使学生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2 操作学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动作与思维密不可分,低年级的学生对新颖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喜欢动一动、试一试。所以在教学中,要向学生提供能突出知识特点的、带有色彩的直观材料,“投其所好”,让其亲自动手,感知实践。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获得直接体验,亲身参加到认识过程中来,在操作中动手、动口、动脑,看、做、想,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能形成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可组织学生摆彩色小棒。先拿出10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问可摆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小棒?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同时写出剩下的小棒数。然后让学生分别取出11根至15根小棒,仿此一一进行操作,板书,强化训练,使其程序规范,动作熟练。通过这一动作和感知的协调,促进动作思维不断进行,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的产生和余数的含义,并初步概括出余数的概念。这样引导学生自己从动作中发现、思索、领悟、概括,获得直观的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3 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提高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自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操作学具,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解答较抽象的几何形体的拼、割实际问题。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可见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从中发现事物的特征,寻找到既简单又合理的算法,达到正确解答问题。
4 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对几何形体的认识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在讲授几何概念知识时,要善于让学生多操作学具,从直观感知中认识事物的特征。教师讲授知识时,应引导学生应用旧知识的迁移,适时、合理地让学生操作学具。从中去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推导出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将2个形状一样、大小完全相等的梯形拼一拼,想一想能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拼图,很快就能发现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教师在每个学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梯形面积与拼成的新图形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并验证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通过拼摆,问题迎刃而解,这样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能力,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出几何形体的特征,就会记忆深刻,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还加强对各种图形特征的认识,丰富想象力,培养空间观念,并创造性地使用学具,提出一些问题,发现更多的秘密等。
认真地组织引导学生操作学具,把数学课堂教学设置成一种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理解、做中解决,从而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成动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训练和加强。这样,学生获取的知识、概念会更清晰,记忆会更牢固,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木石镇杨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