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高中数学新课程
2009-02-05罗丹
罗 丹
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2部分。必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选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获得较高数学素养奠定基础。对高中数学教师而言,新课程的实施更有很大促进和改变。
1 理念转变,角色重树
数学属于全体大众,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要改变使原来内涵丰厚、品位高雅的课程异化为以复制系统知识为目的的大工业生产式的流水作业的做法,不能再以课程知识的拥有者和权威自居,应将“教程”转变为“学程”,将“知识施与”转变为“教育交往”。教师作为全人格和全心灵的交往者,既不视学生为盛纳知识的容器,也不被学生视作获取知识的对象和手段,应具有民主理念与生本理念。教师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念。
2 不断探索,扎实基本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以及考试压力的影响,在贯彻新课程上面可能或多或少打些折扣,这是需要警惕的。只有不断实践,努力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应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建构他们的知识,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如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还有如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3 加强实际应用问题的训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力量
传统数学中体现数学应用于现实的材料明显不足,新教材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课本上给出的习题要足够重视之外,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更新观念,打开思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简练的教学内容进行现实加工,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再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和数学思想,得到形式化结果后,再设法回到实际中去,解决一些典型的实际问题。只有让学生经历这种活动过程才能更好地看到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当然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不宜过快由教师分析出数学关系式,而应让学生尽可能多思考、探求。因为应用题教学的关键和难点就在于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只有让学生大量参与分析与实践,才能积累建模经验。单靠教师讲例题,然后对例题分类,再让学生模仿的做法,虽然可以增强训练题量,但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另外,应用题教学中还应抓住实际背景的现实意义,像新教材每章开始的引例那样,对学生进行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教育。
4 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4个方面,即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3种类型。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
5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为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6 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