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2009-02-05徐军
徐 军
教过高一的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教学中教高一文言文时,提到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这些知识点,学生就一头雾水;讲到句子成分,学生更是不懂,甚至连名词、动词、形容词都不会辨析。这就使得教学时感到种种不便,觉得学生基础太差;而学生学得也是倍感吃力,甚至对学习语文失去信心。
其实,高一教学的困惑还不仅仅如此,初高中2个学习阶段的不同之处还有很多。如诗歌教学,初中阶段教学中不是很重视,基本上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形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等;高考也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至于现代文阅读,初中阶段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而高中阶段则要求能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另外,初中课文一般篇幅较短,知识容量小、难点少、要求低,而且课时充足,教师便于教学,学生容易接受;高中课文一般篇幅较长,知识容量大、难点多、要求较高而课时紧张,教师难于操作,学生难于学习。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困惑与差别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不同,初高中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求不同。初中的课程标准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不重视,甚至有些教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只学不考”变成“不考不学”,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的新教材时遇到很多问题,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许多困难。比如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式、修辞,中考时也只是将课本上有限的几篇文言文作为考试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高考时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并要学会直译文句,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倾向等。
初高中教学内容、教法学法的差异这么大,怎能不让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望而生畏呢?多少学生本来觉得自己语文学得还可以,到了高一却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让他们心理上如何承受?又有多少学生会因此对语文失去兴趣?所以,要处理好高初中教学衔接,关键在于高中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一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衔接处理好了,高中语文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好衔接工作呢?
1)共同做好应对衔接的心理准备。衔接难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高中教师不必埋怨学生基础差,也不必指责初中教师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他们是无辜的。再说,怨天尤人无济于事,只会打击自己的积极性。问题既然已经摆在面前,那就静下心来想一想,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想想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想想怎么解决它们,这才是正确的心态。
同时利用开学初,教师也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让他们从心理上顺利地从初中过渡到高中。例如,利用新学期第一节课的机会给学生上好心理提示课,介绍一下初中与高中语文的不同,树立起他们学好高中语文的信心。高一教师还应消除学生因衔接困难而形成的不良心理,应让学生知道某一教学内容初高中的目标要求有何不同,明白他们努力的方向,而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补缺补漏。
2)知识衔接的准备。高一语文教师在充分研究了解了初高中知识的区别与关联后,对语文知识体系做到了然于胸,教学时就知道语文课上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哪些知识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只是引导学生回顾复习。教学时可以利用开学初的知识学习顺利过渡,或者在每节课前的导入时借助初中知识。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教学衔接问题,尤其在每一单元教学之前要回顾一下“总纲”,看看这一单元在衔接上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该怎么解决,衔接问题是在单元教学之前解决还是结合在课文教学中解决。小到一篇课文的导入,一个知识点的传授,都要精心研究,精心准备,为学生前后知识的衔接铺好路、搭好桥。
3)处理衔接的材料准备。高中教师应先仔细研究初高中课程标准,将二者进行比较,体会2个课程标准对同一知识能力的要求的不同,要求差异越大,往往表明它在初高中衔接时越难。高中教师还要熟悉初中语文教材,并与高中教材比较,找出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也往往是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难点。如初中对词语分类、短语类型、句子结构等只学不考,这就造成教师、学生重视不足甚至完全抛开,而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就离不开这些知识。高中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情况,知道他们的不足。这几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就能从整体上把握处理衔接的关键。这些材料进行整理之后,可作为处理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总纲”。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上学期第一节语文课,笔者从心理上对学生引导后,就利用自编的习题引导学生复习初中知识。然后又借助《语文衔接读本》这一材料,用一周的时间进行语法知识的补充学习,从词性、句式、修辞等方面系统学习,弥补学生初中本该学却没能学透的知识。这就为高一新教材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以往令人困惑的现象发生。
以上是笔者对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一点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三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