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
2009-02-05高欣杰
高欣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简而言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应该摆在首位。
1 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新的课堂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在教学中应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树立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
1.1 利用教室的整体环境要构建和谐课堂,首先要突出教室环境的美与和谐,充分发挥环境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熏陶作用。如充分利用黑板报抄写、贴纸、绘图等学生熟悉喜爱的故事、童话、图形,让学生常常对其中的故事、童话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1.2 关注学生的阅读情绪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应该鼓励他们敢于阅读,培养他们先说后问再议,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应结合实际让学习力不从心的学生得到启发,激励学生敢于阅读,敢于发言,学生没有了紧张、畏惧心理,自然而然投入阅读学习中。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是一件很舒服和愉快的事情,激起阅读兴趣和阅读愿望,体现人文精神。
2 挖掘文本内蕴,提高阅读效果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多次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地读,充分地读,用心地读,用心去感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点难点,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3 培养阅读质疑,促进多维思考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语感、质疑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目前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占据重要地位,可以使学生大胆质疑,启发思维,充分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来探求新知,发展智力,激发课堂,和谐学习。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父亲为了解救儿子,夜以继日地挖了38个小时,使学生心生对父亲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但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假如父亲挖了38小时,结果手里抱的是个没有救活的儿子,他还了不起吗?假如这位父亲在挖的过程中,房屋又塌了下来,自己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那该如何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呢?假如……各种假设,各种结局,学生从生疑、质疑、释疑中感知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促进多维思考。
4 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学生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学生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只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
5 重视课外积累,拓展阅读视野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章,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应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课堂上,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感受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和睦气氛,和谐学习。
6 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笔者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大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