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与生活
2009-02-05刘桂花
刘桂花
离开生活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所以语文教学应重回生活的怀抱。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脱节,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
新课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教师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1 创设情境,在生活中观察
语文来自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文。许多课文的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不知其然的,教学时应该指导学生去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例如在教学《第一次真好》一文时,笔者就布置学生回去尝试一下第一次,然后把第一次的感受写下来。如第一次洗碗、第一次炒菜、第一次整理房间,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第一次真好。在教学《散步》这篇课文时,事先让学生回家和家人散步,然后说说你和家人散步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在学课文时,就能联系实际,深刻理解课文的主题。在教学《绿色蝈蝈》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请父母养几只蝈蝈,每天进行观察,并且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把观察到的蝈蝈的情况记录下来,一周后交流观察后的心得,然后再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做者和自己观察到的有哪些异同,让学生对蝈蝈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再观察另一种熟悉的昆虫,并写成一篇文章,在班级中交流。
就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任何封闭的课堂教学无法获得的。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观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
2 引导实践,在生活中体验
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可见其态度之坚决,立场之鲜明。同样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新理念时,“体验”一词用得是最多的,这足以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因此,教师应对教材内容加以充分挖掘,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来,在实践的体验中学习。例如在教学《漫游语文世界》综合性学习时,笔者带领学生上街找错别字、生动有趣的店名、广告牌……把搜集到的材料整理成小册子,分门别类。在教学《感受自然》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体验大自然,并把自己对自然的独特感受用优美的语言写下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
3 再现原形,在生活中感悟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来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的,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为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有的课文距现在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的认识就不会正确,这样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的故事情节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再现生活原型,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表演,通过对皇帝、大臣、骗子的神态、语言的表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创设了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发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在教《斑羚飞度》时,让学生扮演斑羚,通过对斑羚面临绝境时那种无奈的表演,更加能让学生理解斑羚群在面对种群灭绝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牺牲精神,同时也获得情感的陶冶。让学生明白在生命面前,所有的生物都是平等的,人类不能去任意捕杀生灵。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课标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西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