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颜色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2009-02-04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语义特征颜色词民族文化

陈 应

摘要:本文分析了汉语颜色词的语义特征,指出汉语颜色词有层级性、模糊性、联想性、比喻性、民族性、情感性和文化性等语义特征,并揭示出了颜色词所反映出来的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颜色词 语义特征 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颜色词是一种非常活跃的感官词,它不仅对描述事物的色彩,表达文字的思想内容以及在加强语言的感染力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而且还蕴含着汉民族悠久而深厚的文化,颜色词有3个特点:多样性,对比性和联想性。最初的汉语色彩词描绘的多数是实物,同一种颜色,不同的事物,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如《说文解字》:皎,月之白也;皤,老人之白;皙,人之白也;皑,霜雪之白也;皅,草萼之白也,这些色彩皆为自然之色,可见人们对色彩的感知是与具体有形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 事物的多样性造成了颜色的多样性。颜色千差万别,对比鲜明,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给人以遐想的空间。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各异,造成不同语言颜色联想性的差别。颜色的多样性、对比性和联想性使颜色词具有了如下语义特征:

第一,层级性。英汉基本颜色词的子系统均有数量可观的下义词。这些下义词具有相应基本颜色词的特点,但有细微区别。这些差异构成颜色词的分极性,表现为颜色深浅程度和色泽明暗程度不同。以汉语基本颜色词“红”为例,按色深浅程度可分为5 个等级:“粉红<橘红<鲜红<深红<紫红。

第二,模糊性。就像“色谱”中的颜色是连续不断,没有界限的一样,绝大部分颜色词介于两种基本色之间。这样使得大量色彩词具有模糊性。汉语颜色常以实物命名,如葡萄绿和苹果绿,而实物本身的颜色就不是统一的、纯色的,这就为色彩的区分增加了难度。其次从构词法来看,“煞白 、寡白、皓白”这类词的前一词素意义已经虚化,对后一词素只起加深程度的作用,而程度不易确定,与“雪白”“盐白”类相比,较为抽象模糊。另一类附加式颜色词如“白皑皑”“白惨惨”“白苍苍”等,大多带有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后缀没有实在意义,表示的程度更不易确定。以上都表明颜色词具有很强的模糊性。

第三,联想性。色彩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它通过表达相应的色彩概念而把客体、色彩、主体三方面联系在一起,使之不仅指称了色彩概念所表达的客体方面的特征,而且还表达了色彩在人的主体方面所引起刺激反映特征,这一特征,又往往通过色彩的联觉而产生,这就构成了颜色词语的联想意义,使得颜色词具有了联想性。汉语颜色词的构成大都采用喻体+颜色词的形式,例如:“橘红”、“杏黄”;“葱绿”、“鱼肚白”等。这样的色彩比喻能引发人们的联想,提起一个事物,人们常常首先想到它的颜色,一说“大海”,立刻联想起“蓝色”,一提到“红色”就让人联想到有“热烈、喜庆、革命”。

第四,比喻性。颜色是人的视觉器官在可见光刺激下产生的一种感觉。在文学作品中, 常常用颜色词来表现自然色彩、人物形象、生活场景、时空转变、情感变化, 使艺术形象更加生动。如词语“洁白如玉”和“面如土色”。 又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五,颜色词的民族性。汉语的颜色词中,有些喻体用的是本民族特有的事物。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心理活动,人类认识了颜色,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个体的生活经验使颜色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模式最终反映到语言文化中去。由于与西方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引起人们对颜色词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使得汉语颜色词汇的构成模式和含义也具有汉民族特有的性质。于是,汉语中形成了海军蓝、将军绿、鹅黄、中国红等。

第六,颜色词的情感性。人们表现喜怒哀乐,情绪的波动,反应在面部,导致脸色的变化。人们在兴奋激动或害臊羞愧时,血液涌向面部,脸色变红。人在发怒时,脸红脖子粗;害怕时面部无血色,变得苍白。汉语用“红”和 “紫”以及“白”等来表达情感的变化。如:汉语用“满面红光”和“两颊潮红”表示高兴的心情,“面红耳赤”和“满面绯红”表示羞愧害羞的心情,“脸涨得像个茄子”来表示愤怒的心情,“面如土色”、“脸色惨白”表示恐惧害怕的心情。

第七,颜色词的文化性。汉语的颜色词还承载了汉民族悠久而厚重的文化。中华民族对颜色的偏爱也有自身的特点。“红”是汉族特别喜爱且频繁使用的颜色,常用来表示“喜庆”和“吉利”,还用来表示“好运气”,如“红运当头”、“红极一时”等。“白”在汉语中表示清楚、明白、纯洁、光亮之义,但有时也意味着不详和死亡。白还常用来形容愚蠢、不劳而获、徒劳等,如“白痴”、“吃白饭”、“白干”等。在汉语中,颜色词运用也表现出对“对称同构”的偏爱。汉语中有“灯红酒绿”、“黑白分明”、“青黄不接”、“青天白日”等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成语,在诗词中也有充分体现,如“日落天地间,潮来天地青”(王维);“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王安石) 。在绘画中,也强调颜色对比和凸显,如“万绿从中一点红”。汉语颜色词运用中的对称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汉语讲话者头脑中颜色词的概念结构。

参考文献:

[1]肖蔚英.汉语颜色词语义比较.邵阳学院学报.2004(3).

[2]梁曼莉.颜色词在汉英语言中的境像折射.外语研究.2004(4).

[3]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谈.北京:北京华美教学出版社.1996年版.

[4]霍大同.关于颜色感知的几个心理学问题.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5]王大珩、荆其诚、孙秀如.中国颜色体系研究.心理学报.1997(29).

猜你喜欢

语义特征颜色词民族文化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中英颜色词涵义异同及其成因分析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英汉颜色词之对比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