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转型期的社会焦虑问题及应对机制

2009-02-03芮守胜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35期
关键词:缓解转型期

芮守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社会焦虑是社会主体(包括个人、群体)对社会生活中某些带有群体性质的、产生负面影响或消极作用的社会现象比较紧张的心理状态。转型期社会焦虑有四个特点:就主体而言,表现为群体焦虑的相似性与个体焦虑的差别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就客体而言,表现为其存在的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就影响而言,表现为普遍社会焦虑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就解决途径而言,表现为易寻求政府庇护。转型期社会焦虑的缓解,要完善公共服务,增强公众安全;要健全法律制度,维护社会正义;要控制收入差距,保持心态和谐;要有效监管传媒,坚持正确导向;要重视思想政治,疏导社会思潮。

关键词:转型期 社会焦虑 缓解

社会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部分焦虑、普遍焦虑由于涉及面广,且直接影响对民众情绪的控制,容易引起社会骚动,从而影响社会安定。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重视部分焦虑、普遍焦虑及其影响,及时化解不良的社会焦虑,积极培育良好的社会情绪,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是公共管理部门需要认真关注的课题。

社会焦虑及其类型

吴忠民(1999)在国内较早使用社会焦虑(social suspense)这一概念,也有学者提出应称之为社会紧张(陆学艺,1991),或者社会挫折感(汪和建,1998)。本文认为,社会焦虑不是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社交焦虑指的是能对个体自身带来知觉、判断、评价和自卑等情感的与他人互动和社会情境的担心。社会焦虑是指由于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在民众中产生的压抑、烦躁、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这一紧张心理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社会张力,最终以社会冲突或其他方式释放出来的一种社会心理状态。可见,社交焦虑的主体侧重于个体;其对象一般是具有个体性的人际交往事件;社交焦虑产生的原因往往是由于主体自身对周围人际环境的不适应。社会焦虑是社会主体(包括个体和群体)对社会生活中某些带有群体性质的、产生负面影响或消极作用的社会现象比较紧张的心理状态。社会焦虑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更多的时候表现为群体;其对象一般是群体性事件;社会焦虑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确定因素)对社会成员产生了比较广泛的负面影响或消极作用。

根据社会焦虑的主体影响力的大小,本文将社会焦虑分为三种类型:先行者焦虑、部分焦虑和普遍焦虑。先行者焦虑,是社会的先知先觉者或敏感人士对社会生活中某些“不合理现象”的“费解”和“闷闷不乐”状态,先行者焦虑阶段的社会影响力较小,类似于“杞人忧天”,有时候表现为“呐喊”;部分焦虑是在先行者焦虑的“感染”下,部分群体或群体中的部分对其共同关注的某类社会现象的“心有凄凄”状态,我国有句老话,叫做“一人向隅,举座不欢”,指的也是这种状态,部分焦虑的社会影响力较大。普遍焦虑是全体(相对而言)社会成员对共同关注的很多问题形成“共鸣”的状态,它的社会影响力最大。例如人在变动不居的社会中,落在“后面的”总感到“紧张”。再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不反腐败,会亡党亡国”。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先行者焦虑、部分焦虑和普遍焦虑三者之间还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过,任何一种类型的社会焦虑状态,如果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则会有助于增加个人、群体和社会的活力,促进个人发展、群体团结、社会进步。而一旦超出这个度,则通常使大量的人或人群承受焦虑的精神压力,形成社会的紧张气氛,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产生“群体事件”。

转型期社会焦虑的特点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就国际而言,局部战争、恐怖主义、金融震荡、文化冲突、贫富差距、人口膨胀、粮食危机、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就国内而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经济改革,标志着我国经济转型的起步。30多年的经济转型,带来了经济生活多个层面的变化,如市场态势、宏观经济不均衡的基本特征以及经济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国经济转型中的摩擦和矛盾在显现,市场秩序的混乱、信用的缺失、失业和下岗人数的剧增、收入差距的扩大等无序现象又成为经济转型的阻力,这些都是产生社会焦虑的基本原因。就我国当前转型期社会焦虑的情况而言,其特点主要有:

(一)就主体而言,表现为群体焦虑相似性与个体焦虑差别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群体焦虑的相似性,就是指针对具体事情,虽然每个阶层的个体可能有不同的担忧,但就某一特定阶层(指相似的性别、年龄段、职业等属性)而言,其焦虑有相似的倾向,每一个体社会焦虑状态的对象总是相似的。例如,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群体对就业前景产生相似的悲观的焦虑;贫困大学生对投资教育产生的风险会越来越大的焦虑等。这种相似性是由群体所处的立场、所持的观点和所采用的方法所决定的。个体焦虑的差别性是指,虽然民众的社会焦虑指向相似,层内指向的差异较小,但层间的差异较大。例如,当前大学教授和下岗职工对收入的社会焦虑指向总是有区别的。个体焦虑的多样性是指,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充当多种社会角色的个体遭受到令人担忧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各种引起忧虑的事物往往交织在一起,接踵而至。

(二)就焦虑客体而言,表现为其存在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

社会焦虑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主要是未付诸行动的、不和谐的内心感受,但由于它是存在于社会公众内心的不安全感,因此易被社会忽视。例如“穷人”对“生计”问题的焦虑和“富人”对“私有财产权保护”问题的焦虑,都与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以及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等其他因素有关。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是客观的,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变化去向有不可预测性。只有当社会焦虑超过了一定的度,以社会冲突的形式爆发出来时,社会往往才进行亡羊补牢。再如,我国高校扩招之际,部分人乐观地认为这样会缓解高考升学压力、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刺激经济增长并拉动内需(当然也有部分人对高校的教育质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素质等问题产生过焦虑),然而如今的事实却是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很多高校债务危机重重,这说明社会焦虑客体的存在,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

(三)就影响而言,表现为普遍社会焦虑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在社会转型期,既需要现有的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社会价值系统和社会评判机制发挥其正常的作用,又需要广大社会成员持续增长的社会认同感和合作。而社会加速转型的客观趋势无疑会打破这种平衡,从而使社会焦虑更多地以普遍的社会焦虑状态出现,消极作用也日益增大。普遍的社会焦虑会增加先行者焦虑和群体焦虑发生的几率,会增大社会成员的非认同感,降低社会的合作程度。如果普遍的社会焦虑长期存在,它会助长个人的短期行为,引发某些有害的聚合行为,甚至对现有的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社会价值系统和社会评判机制、社会凝聚力等带来危机。

(四)就解决途径而言,表现为易寻求政府庇护

大部分社会成员在寻求解决社会焦虑时的解决途径或方案时,希望得到来自外部特别是政府的援助。例如,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生活在偏远农村的居民往往对计划生育后的问题产生焦虑,如果政府或农村基层组织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的话,这些社会焦虑问题就会一直存在。再如,政府为农民工讨要工资、贫困地区农村教育需要政府大力补贴、弱势群体需要政府资助、“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政府等,都说明了我国转型期社会焦虑的解决途径在政府,同时也说明我国现阶段的公共服务发展不够充分。

转型期社会焦虑的缓解

(一)完善公共服务,增强公众安全

社会转型期,公众对公共安全的社会焦虑表现为对公共安全和对人身安全的焦虑。缓解这种社会焦虑的基本途径是不断完善我国的公共服务,以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感。

1.缓解公众对公共安全的焦虑。公共安全的焦虑是由不安定的公共环境造成的。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区域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的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情况都使人对公共安全忧心,并产生焦虑。对公共安全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但如果任其扩大,就是错误的焦虑,任其蔓延滋长危害极大。缓解这种焦虑的途径是政府要不断加大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公共安全应急体制的建设。

2.缓解公众对人身安全的焦虑。公众对人身安全的焦虑,是由现阶段社会治安状况差、社会心理救助体系不完善、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和社会压力过大造成的。缓解这一焦虑,首先要求政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防范不同形式的社会犯罪,对犯罪行为严惩不殆;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心理救助体系,转化公众的心理压力,增加公众对压力的承受力;再次是让公众明白,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单靠政府和警察是不行的,居民自身也要具备防范的意识、措施和自救的技能。

(二)健全法律制度,维护社会正义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但是现实生活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律的权威性表示怀疑,对制度的严肃性感到费解,对社会的公平正义产生焦虑。依法治国的核心问题,是要通过法律和制度的力量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并不断实现效率、秩序和和谐。在社会转型期,实行依法治国、缓解社会焦虑的关键,是建立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长效机制,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彻底消除腐败现象蔓延的局面,彻底消除钻法律空子的思想和行为,彻底消除“制度外”办事的现象。

(三)控制收入差距,保持心态和谐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人们生产生活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创造活力,短缺经济的状况得以根本改善。但其后也隐藏着公众对贫富差距拉大引发的焦虑。“穷人”对“生计”问题的焦虑和“富人”对“私有财产权保护”问题的焦虑,都会导致社会心态失衡并产生一些极端事件,进而产生社会焦虑的恶性循环。对此类焦虑的缓解,首先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引导公众认清平均主义的严重危害,认清合理地拉开收入差距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其次,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限制贫富差距的过分悬殊。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特别要解决好弱势群体就业创业难、看病难、买房难、上学难、贷款难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利用好税收杠杆,建立合理的税收征收制度。合理控制收入差距,是保持社会心态和谐的前提条件。

(四)有效监管传媒,坚持正确导向

江泽民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但是,近年来,我国部分新闻媒体出现的去政治化、商业化、娱乐化、草根化甚至庸俗化倾向,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混淆了人们的视听,甚至引发了程度不同的社会焦虑。所以,疏导转型期的社会焦虑,就要对新闻媒体进行有效的监管,特别是对互联网信息、广播网信息进行全方位监管。严厉打击利用现代传媒传播淫秽、色情、暴力、反动等内容的行为,让新闻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真正成为为党和人民谋福利的工具。

(五)重视思想政治,疏导社会思潮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生命线”工程,任何时候都不可轻视。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真正发挥了“工作队、战斗队、宣传队”的作用,是我党的工作优势。而在社会转型期,在一些领域,存在着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及其队伍建设的问题。其实,转型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比其它任何时候更复杂、更艰巨、更重要。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实际上是社会思潮的导航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工程的推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等,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积极参与。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下功夫建立一支政治作风硬、阵地意识强、工作效果好、深入基层多、了解社情民意广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停留在专家作报告和进行理论宣讲上),以疏导社会焦虑。

参考文献:

1.吴忠民.社会的急剧转型与社会焦虑.科学中国人,2002

2.邱敏.社会焦虑—一个微观层面的社会问题.社会,2003

3.郭留军.社会焦虑现象及其疏导与缓解.许昌学院学报,2005

猜你喜欢

缓解转型期
试论音乐治疗在缓解教师心理压力中的运用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预算改革
有机肥对桃幼树铬胁迫缓解效果的研究
社会转型期的法国大革命及其启示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体育锻炼缓解消除老年抑郁症的研究
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复发效果初步观察与评估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论转型期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建设
社会转型期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的挑战与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