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扩对中国欧盟贸易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2009-02-03车文娇田炜
车文娇 田 炜
摘 要:新入盟的中东欧新成员国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产业结构类似,同中国在贸易领域具有较大的竞争性,东扩成为影响中欧贸易的重大事件。本文对东扩之后中欧贸易的发展分别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认为尽管理论分析的结果不容乐观,但是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东扩之后中欧贸易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还对东扩对中欧贸易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些负面影响,并对东扩后中欧贸易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东扩;中国;欧盟;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12-0116-05
一、引 言
2004年5月1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前东欧集团8国与塞浦路斯、马耳他一起正式加入欧盟,这是欧洲开始一体化进程以来的第5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东扩后的欧盟成员国增至25国,拥有4.5亿人口,经济总量、贸易总额和对外投资额分别占全球的25%、35%和36%,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组织。而且,与以往的4次扩大不同,此次扩大吸纳的新成员国大都是原苏东经济转轨国家,尽管这些国家先后经历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济转轨过程,但是这些新成员国与原有成员国在经济制度完善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由于中国和这些新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产业结构类似,在对欧盟老成员国出口方面具有较大的竞争性,东扩成为影响中欧贸易的重大事件。
二、东扩对中欧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1950年,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Jacob Viner)在《关税同盟问题》(The Customs Union Issue)一书中开创性地提出了“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概念。所谓“贸易创造”,是指区域经济集团建立以后,成员国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从成员国的进口增加,新的贸易得以“创造”。所谓“贸易转移”,是指区域经济集团建立以后,对外实行保护贸易,导致从外部非成员国较低成本的进口,转向从成员国较高成本的进口,发生贸易“转移”。东扩发生在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发达的西欧国家集团和以农业为主的较不发达的中东欧国家集团。两者产业结构差异很大,相互间的竞争性较小、互补性较大,所以从理论上讲,这种“农业国和工业国之间组成的关税同盟主要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使非成员国的市场份额转向成员国”[1]。鉴于中国与新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贸易结构、技术含量水平相近、产品可替代性高等因素的存在,从理论上说,东扩很可能产生较大的贸易转移效应,即欧盟老成员国可能会转向新成员国进口一些原本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不利于中欧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
三、东扩对中欧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尽管关于东扩对中欧贸易影响理论分析的结果不容乐观,但是实际上,东扩实现之后,中欧贸易仍然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势头。2004—2007年,中国对欧盟25国、欧盟15国(欧盟老成员国)的出口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增速一直保持在30%左右。而且2004—2007年,在仅仅4年的时间里,中国对欧盟25国、欧盟15国的出口贸易均翻了1番(如表1所示)。
但是,笔者认为不能因为东扩之后中欧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而全盘地否定理论分析的结果,事实上,东扩产生了贸易转移效应,只是基于以下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这种贸易转移效应被削弱了,进而未能对双边贸易的扩张产生较大的影响。
第一,东扩之前欧盟15国和中东欧10国已经基本实现了贸易自由化,相互间的贸易规模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东扩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Krueger(1995)认为,一般情况下,如果在形成关税同盟之前,两国之间已经存在大规模的贸易往来,就更可能产生较高的贸易创造和较少的贸易转移[2]。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盟就已经开始为实现东扩做准备,从1991年12月到1994年12月,欧盟先后分3批与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签订了为期10年的《欧洲协定》。《欧洲协定》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在10年内,通过缔约国之间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最终在欧共体和这些联系国之间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为东扩的实现做准备[3]。另外,根据不对称贸易自由化原则,欧盟率先于1997年1月1日完全取消了来自中东欧大部分国家进口品的关税,2002年完全取消了欧盟向中东欧10国的出口关税;2002年,中东欧国家也采取了同样举措[4]。据此,1995—2003年,欧盟15国与中东欧10国的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从976亿欧元猛增至2 701亿欧元,扩大了约2.8倍。同期,欧盟15国从中东欧10国的进口增长得更快,从444亿欧元猛增至1 399亿欧元,扩大了约3.2倍。可见,东扩前,欧盟15国与中东欧10国之间的贸易规模已经达到了很高程度。所以,按照Krueger的观点,在东扩的准备过程中不断扩大的欧盟15国和中东欧10国的贸易规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东扩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进而也就降低了东扩导致中欧贸易额下滑的可能性。
第二,虽然中国和中东欧10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产业结构相近,对欧盟15国出口产品结构类似,但是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对欧盟15国出口的大宗商品各具特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东扩对中欧贸易的不利影响。如表2所示,中东欧10国对欧盟15国出口的农产品和矿产品是中国的近4倍。但是,由于中国对欧盟15国出口的农产品、矿产品在中国对欧盟出口中的比重很低,不足5%,所以,东扩产生的农产品、矿产品的贸易转移效应不会对中欧贸易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对欧盟15国的出口均以制成品为主,制成品占出口总额分别为95.7%和88.6%。但是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对欧盟15国出口的大宗制成品并不完全重合,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都有自己的强项。表2表明,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对欧盟15国出口最多的制成品均为机械及运输设备,分别占制成品出口的45.8%和57.4%。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中国在办公通讯设备上具有很强的优势,中国对欧盟15国出口的办公通讯设备是中东欧国家的2倍多,所以,东扩产生的此类产品的贸易转移效应不大。中东欧国家在汽车制品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其对欧盟15国出口的汽车制品达到255.3亿美元,约占其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的22%。但是由于中国对欧盟15国出口的此类产品数量并不多,仅占中国对欧盟15国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的7%,所以东扩引发的转移效应对中欧贸易关系的影响并不大。另外,东扩对中国对欧盟15国纺织品、服装和其他消费品出口的贸易转移效应很小。中东欧10国中的8个前社会主义国家曾经长期奉行区域性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其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普遍在轻纺、食品、家电和日用品生产方面能力不强,大部分依赖进口。这意味着约占中国对欧盟15国出口制成品4成的纺织品、服装和其他消费品不会因为东扩而受到较大的影响,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东扩对中欧贸易的不利影响。
第三,贸易转移效应只是东扩对国际贸易的一种静态影响,而东扩产生的动态影响也为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贸易转移属于静态分析的概念,并没有考虑到时间因素和一些重要因素的变动过程,所以贸易转移效应只是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静态影响。但是实际上区域经济集团建成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重要的因素,如收入、技术水平、贸易环境等都会发生变化,所以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也会产生动态影响。事实上,欧盟东扩之后中欧贸易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东扩产生的动态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东扩之后,中东欧国家原来受保护的国内市场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拥有25个成员国的欧盟统一大市场。在统一大市场上,各成员国之间的商品可以相互自由流动,各国企业不得不面临着来自其他成员国同类企业的更为激烈的竞争。随着市场竞争性的不断提高,比较价格作为相对稀缺性指标的可靠性也在不断增强,欧盟成员国可以将原来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转移到更具优势的部门,改善统一大市场内部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市场竞争性的提高还会刺激欧盟内企业改组和产业合理化,推动企业积极改善管理,广泛使用先进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可见,东扩增强了成员国的经济活力,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这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成员国的需求,当然也包括对外需求。在此情况下,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自然会成为上上之选。(2)东扩后,交易成本和市场开发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中欧贸易的发展。东扩之后,欧盟25个成员国实行单一关税,10个新成员国的平均关税水平从9%降至4%,它们与欧盟老成员国一样,跻身于低关税国家的行列,这有助于降低我国企业与欧盟成员国的交易成本。另外,东扩以后,中东欧国家良好的地理位置也为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例如,中国产品通过海运从克罗地亚的里耶卡港、斯洛文尼亚的科佩尔港、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港、波兰的格丁尼亚和格但斯克港口进入欧洲中心,要比从欧洲北部港口进入欧洲中心缩短数天的航程,能大大降低外贸运输成本[5]。而且,东扩后,欧盟25个成员国实行统一的贸易规则、统一的行政手续。在欧盟统一的贸易管理体制下,欧盟市场的透明度大大提高,欧盟市场的管理更加规范,有效地简化了中国商品在欧洲范围内的操作程序,大大地降低了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的开发成本。(3)东扩以后,欧盟的消费层次比以前更为广泛,为我国企业占有欧盟市场提供了契机。此次吸纳的10个中东欧新成员国与老成员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相互间的收入差距悬殊,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以平均购买力计算,即将入盟的10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现有成员国的40%。因此,东扩之后,欧盟市场需求更具多样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某些中国企业进军欧盟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