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共产国际在福建事变问题上的失策及其原因

2009-02-01卓志宏

关键词:事变共产国际蒋介石

卓志宏

关键词: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福建事变;十九路军;蔡廷锴;援热抗日;王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蒋介石却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有着优良抗日传统的十九路军在援热抗日失败和对红军进攻不力的情势下,决定由“剿共”转为联共。1933年11月20日。由陈铭枢、蒋光鼐和蔡廷锴领导的十九路军发动了福建事变。但是,以王明为首的中共中央遵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对十九路军实行分化和瓦解的政策,从而加速了福建事变的失败,也使中共错失了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的有利时机,被迫长征。

中图分类号:K264.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6—0093—05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加深。这一事变激起了全国各族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1933年春,正当蒋介石发布一道道命令催促蔡廷锴率部“剿共”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我国,把它的爪牙伸向热河、察哈尔及关内。蔡廷锴与蒋光鼐主动向南京请缨,表示愿意率兵北上抗日。但是这十万火急的请缨电到南京后,却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援热抗日的壮举没能实现。紧接着,在1933年夏,十九路军遭受到红军的重创,蔡廷锴意识到进攻红军无异于自取灭亡。

在援热失败和攻打红军不可取的情况下,蔡廷锴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开始考虑联共的问题。他认为只有联共才能找到抗日的出路,于是他们准备在福建成立新的政府,自立门户,在对中共采取友好态度的同时积极抗日反蒋。福建事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但是中共在对待福建事变这一积极的革命因素时却犯了极大的错误,而且这一系列的错误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下所犯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作为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言机构,对中共在福建事变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的态度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共所犯的错误很大程度上就是共产国际所犯的错误。

一、共产国际在福建事变前后对福建人民政府所采取的政策

从福建省人民政府酝酿成立到最终失败,共产国际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它的进程。首先,从福建省人民政府酝酿成立到正式成立前,共产国际对十九路军采取了表里不一和从内部瓦解的政策;其次,在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共产国际对十九路军采取了趁火打劫和乘人之危的政策。

(一)表里不一和从内部瓦解

十九路军是一支有着优良的爱国传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的军队,虽然援热失败,但是其抗日热情始终没有丝毫减退。援热失败后蔡廷锴知道,他既要保持十九路军的实力,又要“遵从”蒋介石的 “剿共”命令。因此,“为了应付蒋介石,他只是安排了一部分守备力量与红军有所接触和摩擦,但是没有形成大的战斗架势,并以虚报敌情和虚报战果方式与蒋介石周旋”。

1933年夏,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入闽西作战,使得十九路军遭受重创。这次失败使蔡廷锴意识到进攻红军的政策是错误的,是中了蒋介石的奸计,并深深感到蒋介石是要置十九路军于死地。从这时起,“蔡廷锴就开始了从‘剿共到‘联共的思想转变,考虑在行动上要有新的突破”。在此前后,恰逢十九路军的老上司陈铭枢从欧洲回国,正在筹组反蒋力量,并作了与共产党建立有条件合作的思想准备。于是,蔡廷锴联共的想法与陈铭枢一拍即合,陈铭枢就派与共产党有过交往的陈公培去福建延平与红军接触。红军提出的在反蒋抗日的前提下进行谈判的要求得到了十九路军的赞同,于是双方的谈判就正式开始了。

1933年10月初,徐铭鸿和陈公培就带着十九路军的亲笔信前往苏区进行谈判。到达瑞金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亲切地接待了他们。苏维埃政府派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长潘汉年为全权代表与徐铭鸿进行谈判。双方虽然在某些问题上存在争议与分歧,但是,1933年10月26日,双方最终在龙岩签订了《反日反蒋初步协议》。协议签订后,福建省政府及驻闽绥署、十九路军均感到无后顾之忧了。

但是十九路军又何曾想到,该协议是中共在共产国际的授意下签订的,并无诚意。1933年9月27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在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指示说:“同十九路军的谈判应尽快以令人满意的方式结束,特别是在与签订停战协定有关的军事问题上,我们应该争取得到更多的东西。要迅速做到这一点,不要做无休止承诺的牺牲品。如果我们工作进行得正确,那么我们将拟定把十九路军战士争取到自己方面来的办法”。从这个指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共产国际指示中共应该在表里不一的原则下进行谈判,一方面应该与急于获得相对宽松环境的十九路军签订协定,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另一方面应该在签订协定的同时对十九路军的战士施加影响,将其争取到红军中来。

共产国际这一错误的政策贯穿到了福建事变的整个过程。1933年9月29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在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建议中共对十九路军采取以下策略:“(1)把游击队放在它的后方。(2)通过进行初步的非正式的谈判,利用各种手段迷惑它,同时做出努力从内部瓦解它”。1933年10月1日,在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埃韦特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皮亚特里茨基的报告中更是暴露了这样的动机。该报告建议,“在政治上我们会得到好评,不言而喻,这绝不意味着我们真的要达成协议。我们将尽可能加深十九路军、蒋介石和广东三者之间的矛盾”。从中就能清楚地看到共产国际毫无真心和诚意与十九路军进行谈判和合作。在军事上,共产国际建议中共通过游击战打击十九路军;在政治上,共产国际建议中共在用手段迷惑十九路军的同时想方设法从内部瓦解它,最终迫使十九路军在军事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屈从于中共的领导。潘汉年在回顾这一历史事件时说:“回顾这些有争议的问题,我应该说,我们表现得似乎我们在战斗中战胜了他们,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但是,以威逼利诱的心态来进行合作,只会使得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根本不会达到双赢的目的,更会给双方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埋下隐患。共产国际在对十九路军问题上的错误指导方针和心态直接导致了中共对十九路军的错误政策。

(二)趁火打劫和乘人之危

“闽变”的消息传到南昌的时候,蒋介石非常吃惊。虽然他之前为防止“闽变”的发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没有想到事变发生如此之快,声势如此之大。所以当他得知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人民政府的消息时,连喊“糟了”。“闽变”时,“蒋介石、汪精卫之所以没有定出对策,一是怕‘闽变会在全国引起连锁反应,无法收拾局面;二是怕‘闽变是十九路军与共产党的联合,破坏其‘围剿红军的计划;三怕各地效仿‘闽变建立新政权,脱离南京政府”。对此,蒋介石作了两手准备:他一方面致电

国民政府,要求用政治手段解决“闽变”;另一方面调军至浙、粤边境,严防十九路军。

为了应付“闽变”后的局面,蒋介石大力发动对十九路军官兵的政治攻势。1933年11月22日,蒋介石发表了《告十九路军全体将士书》,以此来煽动十九路军官兵“即日反正”,“声罪讨逆”,反对福建人民政府。与此同时,他又命令国民党军队在福建枢建周围屯兵,隔断十九路军与外界的联系,从而使十九路军处于孤立无援之地。为了进一步消除“后患”,解决“闽变”,他在南昌与熊式辉、顾祝同、陈诚、林蔚等人经过几天的谈论,最后决定暂缓对江西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从北路军中抽出大部力量入闽,讨伐福建人民革命军。

南京二三十万“讨伐”兵分批入闽,打乱了蔡廷锴的原计划。12月中旬,福建人民政府召开军委会紧急会议,会上由于陈铭枢的固执己见,导致十九路军采取了错误的作战方针。在南京军队大举进攻十九路军之时,各种反动力量也蠢蠢欲动。1934年1月1日,蒋军向福建人民革命军发起总攻。福建人民革命军在自身军事部署不科学和蒋介石的强势火力攻击下,处境相当困难。这时蔡廷锴首先想到的就是与福建人民政府订有《反日反蒋初步协议》的红军。在蔡廷锴等人看来,这可能是福建人民政府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为使福建人民革命军得到红军的支援,蔡廷锴曾于1933年底与李济深、蒋光鼐商议,找红军代表张云逸商议,并派十九路军参谋处长尹时中前往瑞金求援。

看到十九路军的情况非常糟糕,形势每况愈下,共产国际考虑的不是怎么去帮助十九路军,而是打起了趁火打劫、乘人之危的歪主意。时任中共中央军事总顾问的施特恩在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指出:“在福建快速变化的形势下,我们的任务应该是:以援助十九路军为借口,同49师密切配合……以便将来在东北战线作战和封锁十九路军去广东的道路。对49师从下面争取士兵群众的工作应该给以加强。请采取积极的措施,以便从福建取得弹药、食盐、衣服等。”从这份电报中能清楚地看到,共产国际关心的只是能从十九路军处得到多少利益,而不是真心实意地帮助它。

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也体现了类似的指导思想,“随着蒋介石军队对邵武的进攻,我们觉得,应该为蒋介石军队和19路军提供在邵武地区发生冲突的机会”。不难看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看到十九路军的情况不妙时,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十九路军来拖住南京军队,以减轻其对中央苏区的威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就是对这一指导思想的最好诠释。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在给中央苏区的电报中指示说:“我们在这里作战的基本原则是:不帮助19路军继续成为独立的因素,而要拖长同南京的实际战斗过程,以赢得时间把19路军的绝大部分士兵吸引到我们方面来和获取它的武器”。共产国际在对待十九路军问题上的指导思想只会使福建人民政府的情况恶化得更快。

福建人民革命军在前线进行浴血奋战,福建政权的领导者也在想方设法抵抗南京国民政府军军事上的进攻。然而,就在福建人民革命军处于危难关头,渴望着得到中共帮助的时候,中共却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对十九路军采取了一系列错误政策,一次又一次地给福建人民政府“泼冷水”,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协议履行者的所作所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甚至给苏区发了更激进的指示,“福建政权即将垮台,这要求我们必须在士兵和群众面前更加有力地揭露福建军政首领的消极投降主义政策、他们同广东和南京的谈判和妥协、他们过去和目前的背叛行为和他们的整个政策”。这无异于给伤痕累累的福建人民政府背后一刀。福建人民政府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所指望的“救命稻草”原来是一根“要命稻草”。

在福建政府岌岌可危的时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对中共在这一事变中所取得的成绩不甚满意。在埃韦特给皮亚特尼茨基的报告中就流露出这样的遗憾:“福建政权的垮台比预期的要来得快得多。我们不能从整个这次交易中得到预期的东西,即把19路军的大部队吸引到自己方面来,获取武器和大大削弱蒋介石的力量。福建事变还有另一个结果,即进一步削弱蒋介石的进程放慢,他的地位至少暂时得到了加强”。共产国际的这些决策者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他们的这一系列自认为高明的招数损人而不利己,不仅没有帮助红军实现其利用十九路军来壮大自己队伍的期望,也没有帮助福建政权走出困境,反而使得一支非常优秀的反日反蒋力量在蒋介石的强力攻势下归于失败,最终在加速福建政权失败的同时加强了南京军队的军事优势,使得苏区面临着新的更加严峻的军事威胁,并直接导致了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后来的长征。

二、共产国际在福建事变中的指导思想溯源

共产国际在福建事变中采取的一系列指导思想对福建事变的进程和中国革命的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共产国际的政策能够得到中共的采纳,是什么原因使得共产国际会产生这一系列的政策呢?

(一)中共和共产国际的不正常关系

这一时期的中共把共产国际当成“太上皇”,视共产国际的一切指示为“圣旨”,并以此来制定自己的行动方针。中共制定所有政策的理论都来源于共产国际,对共产国际的理论指导毫无批判精神地予以接受,以至于一些不合时宜的错误的指导方针大行其道,而对毛泽东等在革命实践中所探索出来的指导思想却不以为然。

(二)中共内部以王明为首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对福建事变的错误指导

在1931年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取得了中共实际领导权的王明是一个典型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福建事变发生时,正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登峰造极的时期。王明对共产国际唯命是从,这一点在福建事变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在自以为领会到了共产国际指示精神的真谛后,王明指导中共坚持执行对十九路军的观望和袖手旁观的政策,错过了对国民党军队的袭击时机。时任国民党军三十六师师长的宋希濂在《我参加讨伐十九路军战役的回忆》中写道:“行前,蒋介石反复叮咛,此行要经过共军区域,务要特别小心戒备……在将近20天的行军中真是提心吊胆。但是说来也怪,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战斗,为什么当时红军不拦腰折断截击我们?觉得不解。”中共的态度不但使国民党军队不解,更让十九路军迷惑不已。潘汉年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非常会议上的发言中说到:“在延平被占领后,19路军陷入了非常艰难的境地。它开始极力请求红军给予支援。但是我们的红军不是派部队去援助19路军,而是向西,即向远离福建的方向推进。”

当时,以王明为首的“左”倾机会主义者以共产国际的指导思想为最高原则,对福建事变采取了错误态度,直接导致了十九路军的孤立无援。第三国际驻上海代表一再传达王明的指示,不准红军参与国民党的“内部斗争”,所以延误了红军援闽的战

机。当时,苏区中央的朱德、毛泽东、周恩来等许多人都据理力争地阐明了援助十九路军对中共的意义,并最终说服了中共中央的领导。在卞杏英的《蔡廷锴将军——从淞沪抗战到福建事变》一书中就认为,“中共领导和苏维埃政府决定放弃远离计划,援助19路军。然而这时却因为王明等的错误领导,贻误了战机,‘闽变失败终成定局”。

(三)苏联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受到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仇视,苏联的国家安全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支持和怂恿第二次世界大战策源地之一的日本进攻苏联。莫斯科为了减轻日本对苏联安全利益的威胁,就选择了支持蒋介石,改善同蒋介石的关系,希望借蒋介石之力来牵制日本,保卫苏联。中东路事件后一度中断的国民党和苏联的外交关系也进一步得到修复。苏联此时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南京的军事力量对日本制衡能力的削弱。十九路军对蒋介石的反抗当然会牵制蒋介石的这种“制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十九路军对蒋介石的反抗对于苏联的国家安全是一个不利的因素。于是,共产国际对福建人民政府采取的“见死不救”、“泼冷水”的政策就不难理解了,反蒋的十九路军注定将成为苏联国家利益下的牺牲品。共产国际在福建事变上对中共的领导对中国革命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失误,对共产国际和苏联来说却是一次利益的权衡和取舍。

共产国际和它的忠实信徒——中共“左”倾领导人对十九路军采取的错误政策加速了福建政府的垮台,使得红军失去了抗日反蒋的重要盟友,失去了第一次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机会。随着十九路军的失败和福建政府的垮台,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企图趁火打劫、坐收渔人之利的希望落空了。然而蒋介石的实力却得到了提升,中共领导人在福建事变后期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那就是蒋介石调转强大的火力进攻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彻底失败,被迫走上了长征的漫漫征途。

在后来的众多场合,中共都表露出了对当时错误政策的后悔。1935年10月,潘汉年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非常会议上的发言中不无遗憾地讲到:“如果我们真正同19路军实现了行动统一,蒋介石就不会那么容易进攻我们,如果我们正确地进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人民阵线政策,那么今天中国的军事地图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我们会取得更多的成就”。但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用科学的历史的态度来总结和对待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也是一件大有益处的事情。

猜你喜欢

事变共产国际蒋介石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好事变“坏”事
“环县事变”及其善后工作述论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共产国际和苏联对北伐战争的援助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
从『九·二二』锄奸到『八·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