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情艺术

2009-01-29石武琴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感情笔者文章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丰富的课程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确实,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本身很精彩,情感很浓郁。但在课堂教学中却死水一潭,波澜不兴。原因何在?就是教师未能以饱满的情绪、昂扬的热情去感染学生,缺少激发学生情感的手段和艺术。而事实上,如果缺少了感情,课堂教学将变得沉闷和程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反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动力,那么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感情朗读,以读激情

语文课本上,不少课文写得声情并茂,老师如能有感情地范读,以读带讲,把学生带入所描绘的意境中去,就能收到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情到深处,学生自然就能充分理解课文的主旨了。教师的读,应当融之以情,只有教师读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感情,他们才能很快进入文章所创造的意境。教师之读,不能只局限于教师一人读,而应立足于学生在教师读的感染下自己读。学生读,可采用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对文本进行反复吟诵,感情会自然而然的被激发出来。

如一位老师上《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用悲壮的语调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的思想感情早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了,共同沉浸在缅怀周总理的情感海洋中。学生们在老师朗读的感染下,不知不觉地跟着老师朗诵起来。通过朗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人民的好总理的景仰和怀念之情。

二、适时点拨,以情激情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自己没有感情,就无法激发学生的感情。为此,教师只有自己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感情的波涛。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出言才会真切,才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一次参加评优课活动,上的是台湾作家刘墉的《点一盏灯》。这是一篇情理散文,文章的主旨是父母对子女深深的挂念、无尽的爱。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感情,从而达到教学教育两方面的目的呢?笔者计划在教学的最后5分钟,请学生谈谈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父母之爱,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可提出这一问题后,课堂上却出现了一片冷场。当时,笔者急中生智地说:“既然同学们没有考虑好,那就先让我来谈谈,好吗?”“好!”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笔者充满感情地谈了自己上中学时,父亲接送笔者的事,同学们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一只又一只手高高举起,要求发言,一个,两个,三个……铃声响了,可还有人执拗地举着手,最后,这堂课就在同学们满含着对父母的爱中结束了。

三、借助媒体,巧妙煽情

在课堂教学中,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再去体验文章之情,确实能激发学生情感。而根据文章特点,运用多媒体手段,精心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样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涛,增强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先播放一段描绘春天来临、大地复苏的flash课件(无配乐、解说),让学生观看后,复述见到的情景。学生对其中的优美图景,充满了新奇感,纷纷举手发言,畅谈看到的景象。这时,学生的发言,都是客观的描述,缺少生动具体的描绘,不能领略到其中的美感。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出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有关春天来临之后的景物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它们运用了什么手法。通过寻找和分析,学生明白了朱自清先生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景物描写生动传神,充满情趣和美感。接着,老师又让学生给课件配上具体生动的解说词,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写作。同学们交流后,再播放课件上原解说词,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同学的创造与原解说词是相同的。同学们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课堂上,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再从事学习和思考,主动性大大增强了,兴趣变浓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诱发想象,以想促情

没有想象,就不能把握作品中的形象,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景,当然也就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文章的描述,采取多种方式诱发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场景”想象,并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展开积极的思考,达到感受和理解的有机统一,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教余光中先生《乡愁》一文时,笔者就特别注意诱发学生的想象。乡愁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情感,那就得用具体的意象来落实,将抽象变为具象。诗人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给人以明朗、集中、强烈的美感;它们又是丰富的、含蓄的,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撩起离人无尽的情思。不管老师的讲析是多么的精妙绝伦,在这种情深意厚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在教学时,笔者没有对诗歌进行分析,而是沿着诗人的情思,让学生浪漫地想,把乡愁想得更具体,想得更浓郁,想得更别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情感因素是课文、教师、学生间沟通的桥梁。学习优秀的文艺作品,教师先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去诱发学生的主观感受,使学生的感情和作品中的节拍起伏跌荡,并创造美的情境,这样,学生学习便会饶有趣味。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善于应用激情这一课堂艺术手段。

(石武琴 江苏省如皋市如皋初中226500)

猜你喜欢

感情笔者文章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