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2009-01-29贾淑艳
贾淑艳
(一)
“妈妈,我姥爷真偏心,让小姨去上学,怎么不让你去!”小妹眼珠一斜、鼻子一皱、嘴巴一撅愤愤地说。
“孩子,你不了解情况,不是你姥爷偏心,是我们那个时候不兴啊!十里八村的,没有一个女孩子上学。”已经74岁、头发全白的母亲申辩道。
“孩子,这些你不知道,到了你小姨上学的年龄,学校的老师找到你姥爷,说新社会了,男孩女孩都一样,叫你家素贞上学去吧。你姥爷二话没说就让你小姨上学了,当时村里1000多口人,只有3个女孩上学了。”母亲的言语中流露出了自豪。
“后来,我上了识字班,认得几个字,就是那时学的。”
是啊!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努力提高妇女素质,提出“没有扫除文盲,没有进小学、中学、大学,妇女还不可能彻底解放”。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出现了脱盲热,妇女识字班、夜校、夜大比比皆是。短短几年,教育有了质的飞跃——由重男轻女到男女平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使妇女迈进了工厂,走进了事业单位,走上了领导岗位,从此,她们真的当家做主人了!
(二)
孩子上大学了,40多岁的我们提早进入了空巢家庭,老同学之间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相聚。推杯换盏之间,交流同学们的近况成了永恒的话题。
“晓玲,红梅现在在哪呢?”我关切地问道。
“嫁到黄东了。”晓玲平淡地说。
“怎么?她没考上大学?”我疑惑地问,“当初,考初中那会儿,全班22个人,才考上7个人,她是我们班成绩最好的。初中毕业时,我们选择了中专,为了尽早跳出农门,她立志考大学上了高中。怎么能考不上呢?”
“看来她的情况你一点也不了解。她上到高二上学期,姥姥突然生病,卧病在床。看病需要钱,母亲又要照顾姥姥,弟弟妹妹又多,工分挣不来,哪有钱上学啊!”顿了顿,晓玲又说:“红梅是个孝顺的人,看到家里的情况二话没说,不顾老师们的再三挽留,含着泪退学了。唉!”一脸的惋惜。
“她现在咋样?”我急切地问道。
“现在过得不错,早几年夫妻二人抓住了好政策在村里开了一个化工厂,儿子大学毕业后在青岛参加了工作!”听到这里,我既替她高兴又替她惋惜,高兴是她现在过得还不错,惋惜是她因家庭贫困没上成大学,理想之花早早凋谢了。我在心里默默祝福红梅一生平安。
(三)
“丁零零……”下课了,随着优美的铃声,我迈着轻松的步子走出了教室。呀!外边阳光明媚,照得人真舒服!“晒晒太阳,直接到另一个班上课去吧!”我站在阳台上尽情享受这明媚的春光!这时,已参加工作4年的小赵老师来到了我的身边,我们谈起了她家的情况。她说:“……我上学那会儿,没想到父亲得了胃癌,虽然病没看好,但花了不少的钱,家里因此借了债。”看到她难过的样子,我愧疚地说:“对不起,我们不该讨论这个话题。”“没什么,那时,我和哥哥都在上大学,母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退学,我们是贷款上的。不过,钱早已还完了,哥哥博士毕业后,还在北京找到工作了呢!”她一扫脸上的阴霾,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幸福洋溢在她的脸上,甜蜜留在了她的心里。国家的惠民政策让多少小赵老师圆了她们的大学梦呀!我从心底为她们感到高兴,从心里感谢这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