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途径
2009-01-29吴利芳
吴利芳
摘要:语文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根本的途径,就是强化阅读。强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实际、更有成效。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途径;同时,它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语文能力 强化阅读 教学改革
语文教学改革已有多年,无论怎样改,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所谓语文能力,即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两种能力的获得,其根本的途径,就是强化阅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凡是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都是爱读书的,是读了很多书的。当然,读书多的人,不一定语文成绩就肯定会好;但是,不爱读书的人或读书很少的人,其语文成绩肯定不会好。其实我们都知道,无论是语文成绩好的中学生,还是一些知名的作家,大多有过大量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记得《八小时以外》杂志的记者采访著名作家巴金的创作经验时,这位当时已迈入古稀之年的老人说,我没有什么经验的,只不过我现在大概能背三百多篇古文。哎呀呀!这恐怕是文学创作上最成功的经验吧!再如刘绍棠、丛维熙、叶文玲、贾平凹等,他们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通过大量阅读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这些事实雄辩地说明,大量阅读,博览群书,是一个人获取语文能力的根本途径;这也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突破口。而遗憾的是,虽是经教改后新编的语文课本,却仍是那么的薄,仍是那么二三十篇!靠那样几十篇课文,就能把语文水平提高了?岂不是天方夜谭吗!假设一下,如果一学期能让学生阅读上百篇以上的文章,那情形该是不言而喻的吧?在强化阅读中,加强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这是要做的第一点。
我们发现,课外阅读对学生往往有极大的吸引力。虽然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对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都会百看不厌,反而对课内的作品不感兴趣。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课内作品往往有大量的作业负担,还有来自于教师的压力所造成的。一旦把作品放到课外,他们就可以轻松地、愉悦地、自由自在地阅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始终处在阅读的兴奋中。国外有位学者把这形象地概括为:“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海明威精彩。”其实,只要我们放心大胆地引导学生阅读,哪怕是课内的作品也少讲解、少分析、少作业,让学生自主地阅读,“课内海明威”是会和“课外海明威”一样精彩的。我们应该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轻松地、愉悦地自由自在地阅读。要强化自由阅读,淡化课堂行为。要让学生为需要而读,为获取信息而读,为实用而读,为兴趣而读,“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这种阅读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因此,自由阅读要求把议论文当成议论文来读,把说明文当成说明文来读,把文学作品当成文学作品来读。读说明文能获得新知,读议论文能了解新的观点,读文学作品能受到感染熏陶。只要读懂了文章内容,其过程便是语文能力获得的过程。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自然获得的,而不是仅仅通过老师对教材的分析讲解和阅读方法的介绍去提高的。笔者就真切地感到,我现有的语文能力确实是从大量阅读和从工作实践中得到的,而不是哪位老师的分析讲解给我的。我也就此问题问过几个教语文的同事,他们也有同感。事实证明,许多专家学者,无论是文学工作者还是科学工作者,他们杰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这种自由而大量的阅读所获得的。在强化阅读中,让学生自由阅读,这是必须做到的第二点。
第三点,在强化阅读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性、有目的性的阅读。要引导学生读内容健康,能够陶冶思想情操的,引导学生读有关人文社会的,了解历史、认识社会;读自然科学方面的,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品质。根据学生学习目标不同,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类型的书去阅读。如要学生加强语言修养,学习写作,就可引导学生多读散文,因为散文多讲究语言修辞,词工句丽,而且篇幅短小,取材丰富,形式活泼。像有一本叫《梁实秋散文集》的,文章短小精悍,语言诙谐优美朴实,取材于生活,信手拈来,以小见大,很适合中学生阅读。若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可引导学生多读些杂志和科普读物,如《炎黄春秋》、《读者》、《中外书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至于大部分的长篇小说暂不适合中学生阅读,主要是读这样的书太耗时间,不利于学生阅读的广泛性。除以上论述到的之外,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宝贵经验也是值得继承和借鉴的。古人的读书是不注重讲的,强调的是读和背。我们以为,这点就值得继承和发扬。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记得旧句子,便是新文章”。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等,这些文学巨匠不都是受传统语文教育走上文学之路的吗?
总而言之,强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实际、更有成效。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途径;同时,它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