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2009-01-29姚敬义
姚敬义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美育引起教师的重视,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熏陶、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
美育,即美感教育,又叫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应用美学原理和法则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即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一、剖析形象,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鲁迅说:“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美的享受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审美的主要对象是形象,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
所以剖析形象,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是实施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
1.揭示课文中具体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象,主要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物形象和有关的生活情景的形象。它一方面像客观的生活现象一样,是具体可感的,另一方面又体现着作者思想的可感形象,在不知不觉地受到作品影响的同时,使感情受到感染。例如,《故乡》这篇小说,刻画了闰土少年时“项带银圈,手握一柄钢叉”的形象,表现出少年闰土的勇敢、机敏和可爱,使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课文展示的意境美,构成了一幅迷人的写意画,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学语文教材里描写自然美的作品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是带领学生沐浴在优美的大自然环境中的有利条件,是学生感知自然美的良好契机。如教学《春》这篇课文,让学生仔细观察有关自然的彩色挂图,春天里山、水、太阳是怎样的,草、树、花又是怎样的。这样,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美的画面,真正理解文章如诗的语言,感受到文章如画的意境,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给学生以美的陶冶,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力。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看戏》是一篇反映梅兰芳精湛表演艺术的文章,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国粹京剧的魅力,我在教学中便放了一段京剧“穆桂英挂帅”。学生听后,更能体会到梅兰芳唱腔圆润、深厚的特点。这样,把音乐渗透到了教学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形象美。
再如,王维的诗《使至塞上》中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果只是从字面上让学生去认识这两句所描写的意境,就很难做到,我把这两句诗的内容,绘成一幅优美的“大漠烽烟图”,让学生观赏着挂图去理解诗的意境。从而使学生感知到了意境雄浑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美。
二、激活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理解美的能力
情感是人们对人、事、物、景等客体产生的情绪体验,情感是审美的动因和中介。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是通过教材媒体来接通学生情感渠道,从而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户,在激动的情绪中,使美渗透其中。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让学生到课文中去发现“宝石”,“增添赏美的兴趣,扩大视野,充实经验”,使“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应引导学生讨论、赏析荷塘的景色:月光像“笼着轻纱的梦”;荷花绽开的如珠似星,含苞的像羞涩少女;荷香缕缕,仿佛歌声缭绕;微风拂叶,泛起“凝碧的波浪”;叶下流水脉脉多情……从而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味觉多方面感受课文的意境美,和作者一起“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三、驱遣想象,品词赏句,陶冶学生欣赏美的情趣
汉字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美的文字之一,它的一笔一画、一字一篇都可以激起联想,从而唤起美感。因此,教师在写字教学中,要向学生进行汉字美、书法美的教育。注意汉字笔画合乎规范,笔画之间、结构之间的搭配要相辅相成、和谐美观,指导学生在观察、辨析字形和书写中领悟汉字之美,感受书法的艺术美,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
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美不美,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凡经久不衰的名篇佳作,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语言美。文学作品运用语言艺术,突破时间的局限,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使读者在联想和想象中真切地感受到美的东西。人的想象力神通广大,它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神通万里”。例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会想到“江山多娇”图,想到列祖列宗的英雄形象,想到文武兼备、千古难逢的诗人……如果只是机械阅读,硬译词句,没有审美想象力,所得定然寥寥,不但没有美感可言,更不能受到美的情趣的陶冶。
欣赏作品中的语言美,还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如教学《渔歌子》这首诗,学到“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诗时,可让学生从诗人用“斜”而不用“轻”这一技法上,体会到细雨既小又细的特点,从而品赏到诗句用词准确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