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大理高新区发展对策

2009-01-28

企业导报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产业集聚管理模式融资

扶 涛

【摘要】 以大理高新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云南省大理高新开发区目前存在问题,在对产生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解决目前大理高新开发区发展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高新开发区;融资;产业集聚;管理模式

一、大理高新区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

大理高新开发区根据云南省和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决定,结合大理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功能定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按照大理州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和规划布局,构建生物制药、绿色食品加工、新技术、新材料工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建设大理市独具特色的一流山水园林大城市的重要新区。(3)将大理高新开发区建设成为云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试验示范区。(4)将将大理高新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的经济特区。

二、大理高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析

(一)大理高新开发区管理体制不灵活,存在着管理效率不高,不能适应高新区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大理高新区属于政府委托管理型,是目前高新区一种主流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级高新区中渐渐暴露出了它的不足,束缚了园区的发展。我国由经济功能向城市功能的转换过程中,面临社会事务日益繁多的局面,高新区的机构都存在突出的膨胀和管理方式向传统体制回归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立既能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又能避免传统城市管理机构臃肿和效率低下的弊端,是高新区共同面临的体制性挑战。大理高新区随着社区的不断扩大,社会事务和管理工作日益增多,人少事多,工作力量不足。加上州市授予高新区的权限得不到全面落实,多头管理、交叉检查的现象日益突出,高新区原来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已受到冲击。

(二)大理高新开发区主导产业及布局问题严重,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主导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区域经济功能发挥不足

大理高新区主要是通过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进区,不是已其内在机制和产业关联为基础,高新区仅是众多企业的载体,不是若干主导产业的基地,形成的仅是一定规模企业的空间集聚,未建立起真正的产业集群。纵观大理高新区的产业布局,绿色食品加工由于与地方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在区内外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其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三)大理高新开发区融资难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新区的发展

大理开发区一方面是尚未形成健全的风险投资体系及与风险投资体系相适应的社会监督和法律保障体系,另一方面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越来越多,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受当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影响,仅靠银行贷款这种单一的融资渠道显然已不能满足开发区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解决目前大理高新区存在问题,促进高新区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一)在大理高新开发区周边地区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业,以此促进开发区周边“城镇化”建设,优化大理高新开发区外部投资环境

目前,大理高新开发区受规模、资金、主导产业的制约,也不可能完全由开发区兴办,可以探索在大理高新开发区周边建立起以高新开发区为依托的“小城镇”,这种“小城镇”作为大理高新开发区产业补充,主要以从事对高新开发区投资环境改善有影响作用的服务业,政府加强对周边“小城镇”管理和规划指导,不断优化大理高新开发区的投资环境,促进开发区的跨越式发展。

(二)改变大理高新开发区的产权结构,在国有主体的前提下,引入民营资本,多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

1. 必须保证国家在大理高新开发区产权中的主体地位。只有保证国有产权的主体地位,才能够确保大理高新开发区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2.必须保证国家、云南省政府对大理高新区的实际控制权。国有产权主体非人格化特征要求大理高新开发区实际控制权必须掌握在云南省政府手中,确保政府能够通过自己的决策调整改变高新区发展方略、产业结构等重大问题。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大理高新开发区对云南省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才能够保证大理高新开发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

3.引入民营资本和机构投资者,多渠道解决大理高新开发区的融资问题。在保证国有股权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引入民营资本和机构投资者投资,参与大理高新开发区的运作。

(三)调整大理开发区产业结构,充分发挥高科技的创新优势,办出特色,在此基础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摸清家底,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首先与国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其次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和特色。再次为了实现目标,如何在利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在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科学布局。

2.积极进行大理高新开发区产业群的构建。首先明确大理高新开发区自身的产业优势,并积极在高新区内聚集该产业中拥有先进技术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发挥高新区的孵化功能;通过产业聚集在高新区内发展几个该行业的龙头企业,高新区内其它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作为该龙头企业的纵向和横向供应方,在高新区内构建某一行业的产业群,形成有地方特色的高新区,充分发挥高新区内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互动性和关联性。

3.在充分重视产业积聚效应的情况下,重视大理高新区产业链的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关注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配套,重视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产业影响乃至孵化作用。力争在大理高新开发区内形成某完备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四)正确认识大理高新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坚持大理高新开发区的国际化发展思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

1.充分认识和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带给大理高新区的机遇,加强与东南亚各国国际合作,扩大开发区产品在东盟各国的销售。

2.招商引资和招商引智相结合,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的大市场,鼓励开发区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同时放宽外籍专家在开发区的居留、工作条件、简化外籍专家出入境审批手续。

3.推动大理高新开发区电子商务进程和网络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定期与东南亚国家进行多种形式交流,诸如商品推介会、招商引资会等,提升大理高新开发区品牌的知名度。

(五)改变传统政府直接管理型的高新开发区运营模式,探索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以科技创新和高新产业链培养为核心的多形式运营管理新模式

目前,高新开发区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行政型、行政服务型、企业型和混合型四种管理模式,大理高新开发区不等于行政区,不能照搬行政管理模式,要探索适合大理高新开发区发展战略目标的新的管理模式。针对目前大理高新开发区的具体情况,认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具体操作可以采取“一个管委会、一个办公室、一个总公司”混合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要注意权责明确,责、权、利统一。

为了避免“多头领导、政令不畅”,还可以探讨成立多部门领导共同参与组成的权威机构,根据大理高新开发区的具体问题进行组织和协调。

参考文献

[1]傅利平,李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8):30~32

[2]谢永琴.产业集群理论与我国高新区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10):124~127

[3]吴向鹏.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2)

[4]许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3(3)

[5]臧新.产业集群产生原因的理论困惑和探索[J].生产力研究.2003(1)

猜你喜欢

产业集聚管理模式融资
融资
融资
7月重要融资事件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
5月重要融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