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国字招牌 助推产业升级
2009-01-28郑光辉
郑光辉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文,正式批复认定武汉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据悉,基地将重点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等六大领域开展建设。到2015年产业规模达到6800亿元,占武汉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形成10到15家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形成3到5个年销售收入过1000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基地按照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三个层次规划,形成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涵盖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青山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辐射带动周边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近年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及其产业突飞猛进,迅速改变着传统产业和整个经济的面貌,加快了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组,推动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和地方都非常重视高技术及其产业,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我国高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也步入了快速、持续发展的轨道,并在光电子、生物、新材料等若干领域逐步聚集了有一定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础。
尤其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建设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来,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实力迅速提升,集聚化程度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并已逐步成为了湖北乃至我国中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和前沿阵地。去年下半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要充分发挥现有基础和优势,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推动湖北科学发展的根本性举措。
今年4月,吴邦国委员长在湖北视察期间,强调要充分发挥湖北武汉科技力量雄厚、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思路,得到了吴邦国委员长的充分肯定和支持。随后,全国人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先后组织专题调研组赴湖北省就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开展专题调研。通过调研,调研组认为“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技术重要的战略意义,已具备相应条件,基本可行”。
为进一步落实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按照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的重要批示精神,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武汉市发展改革委、以及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抓紧组织编写了《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并正式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过专家组的评估,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湖北省提出的基地发展思路、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及保障措施等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于九月底正式批复认定了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抓住机遇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也是国家发改委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而采取的重大对策的组成部分。
湖北省委省政府围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武汉在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武汉现有科技基础和产业优势,有利于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带动作用,也有利于促进沿江地区对外开放,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长江经济带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还有利于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真正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必将对湖北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基于对国内外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根据高新技术产业自身特点和发展所处阶段,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湖北武汉科教资源优势,按照“强化特色、拓宽领域、高位嫁接、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开放引进、自主创新并举,做专做精、做大做强并重,以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为主线,以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以及高技术服务等领域为主攻方向,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武汉市在国家创新体系和产业布局中的层次和地位,辐射带动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环境最优、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