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礼记》师表论
2009-01-27毕 诚
毕 诚
5.知恩图报,利益分享
【原文】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太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孔子说:“仁是天下行为的表征,义是天下行为的准则,知恩图报是天下互惠互利的交往方式。”孔子说:“以善行回报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人们就会乐于做善事;以怨恨报复曾伤害自己的人,人们就会禁戒惩罚。《诗经•大雅•抑》上说:‘凡是有人求助于你,你都应该尽量给予答复;凡是对自己有恩的人,你一定要记得去报答。《尚书•太甲》上说:‘百姓如果没有国君,就不会有安宁的日子;但国君如果没有百姓支持,也不能开疆拓土占有天下。”孔子说:“宽宏大量的仁德君子,总是用恩惠去回报曾怨恨他的人;而受到刑律惩罚的小人,往往用怨恨去回报给予他恩惠的人。”
这一段话讲的是为政伦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即知恩图报,利益分享。知恩图报必须以仁和义作为准则。为政者发挥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倡导仁义之风。孔子说,为政者之德如风,社会道德风气如草。风力所向,草必倾倒。为政者倡导什么,人们就会推崇什么。为政者要学会真心感激人民,因为没有人民的真心拥戴,他就不会稳坐江山。一个善于争取民众拥戴的为政者,要学会“以德报怨”,这不仅是广结人的表现,也是避祸远耻的措施。一个德修不良、气量狭小的为政者,如果不知道感激百姓,反而“以怨报德”,不仅搞不好与群众的关系,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中国传统文化是充满现实感恩情怀而无宗教色彩的道德文化。人生立世,孝道为先。孝道是以亲子血关系为基础的感恩道德准则,一个人首先要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是谁的子孙?”由此以感恩父母和祖辈确立做人做事的基本。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为政者都是天下人民之子。所谓仁德政治实质就是感恩政治,统治者如能清楚认识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就会做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一个为政者能表仪天下,在于心中有老百姓,心存感激地为老百姓谋利益。古人称君与民如同船与水,君为民之舟,得民心者必为水载,否则水可覆之。《表记》强调为政者要表率百姓,必须心怀开阔,厚之以大德大爱,而非心境狭隘,“以怨报德”。古代宰相之所以称之为百官之首,博施济众,亲民爱人,善于“以德报怨”。治国治家和一个组织管理的道理实质上是相同的。一个单位的领导要想广结人心,必宽厚待人,这关键在于修养气量。大气者得众,小气者失人,古今没有例外。
6.持身之道,仁义有别
【原文】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者以霸,考道以为无矣。”
孔子说:“大公无私地去践行仁德,无所畏惧地抵制违德行为,天下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为政者议论事理时,要以己度人,考虑自己能否做到,所以制定法度要从百姓的实际出发。”孔子说:“考察仁德的动机大凡有三种:一是效果相同,但实行仁的情感有差异;二是效果相同,却很难看出实行仁的动机;三是从利害关系上看,实行仁的初衷就一目了然。仁爱之士一心一意地追求仁德理想,聪明人是为了获得做善事的利益,害怕犯罪的人才去勉强行仁。仁爱和道义是一体两翼的,仁爱在右边,道义在左边;仁爱出自人的天性,道义是做人的法则。仁爱深厚的人轻视外在规范,人们亲近他但不一定敬畏他;偏重道义原则的人薄于慈爱,人们敬畏他但不敢亲近他。道德有兼备仁爱和道义的根本准则,义的行为则要具体分析。仁德完美者可以为王,仁义的最高境界者可以称霸,只要人们依据道德法则具体分析而行动就能避免过失。”
一般说来,为政者具有普通民众所没有的决策话语权,如统治者可以通过制定行为规则、制度约束民众。既然要约束他人,当然就要以身作则。制度、规范必须与现实每个人的动机、情感、能力相统一,这样群众才能做到。为了防止为政者在议论事理时出现目标期待单向偏高的问题,孔子强调制定法律政策约束百姓时,必须考虑社会上不同人的动机和能力。制度可以要求所有人同时行动起来做善事,但不能保证所有的人具有相同的道德动机和情感。为政者必须清醒,践行某种道德规范,一种人是出自对仁德信念的追求,自觉自愿;一种人是出自对行为效果的看重,因利而为;另一种人则是害怕犯罪,迫不得已。
在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教育似乎近“仁”,制度和原则近“义”。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的道德行为,如遵纪守法、舍己为人、严于自律、谨言慎行、尊长爱幼、舍己救人、扶贫济困、拾金不昧、廉洁奉公等等,都存在各自的道德情感和动机。为了引导人们向善,通常实施道德教育,目的在于激活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和动机,以引导人们自觉自愿去践行道德规范。客观上道德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它必须与制度建设密切结合。因为制度的约束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奖励性地规范人们乐意向善,善者可以得到善报;一是惩罚性强迫人们向善,使那些不愿向善者“畏罪者强仁”。制度约束力具有提升个人道德自觉的强制性。在一个组织里,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制度对个人道德修养有所敦促,道德风气也会被激励而趋于高尚。
如上所述,“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即道德的内涵可以分为“仁”和“义”两个主要方面。它表现在每一个人的情感上也是有轻重之别的:“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一般说来,在一个组织系统内,仁厚者心地慈爱,具有较强的亲和力,适合做主要领导;义厚者是非分明,严于律己,原则性强,更适合做管理者。从事行政管理的官员既要以仁爱之心宽厚待人,具有亲和力,又要坚持道德原则,是非分明,宽严适度。这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儒家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无论偏重于仁还是义,都应该对仁和义的性质、作用清楚,“至道以王,义者以霸”,发展到极致时就有王、霸之别。现代行政管理模式分析,这种伦理基础,或者说组织文化特征,对组织发展的价值取向必须加以考量。
7.淡泊交往,行重于言
【原文】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是故君子于有丧者之侧,不能赙焉,则不问其所费;于有病者之侧,不能馈焉,则不问其所欲;有客不能馆,则不问其所舍。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小雅》曰:‘盗言孔甘,乱用是餤。”
孔子说:“君子不会根据一个人的言论来判断他是否贤良。在社会风气健康时,人们做的比说的多;在社会风气污浊时,人们说的就比做的多。如果君子站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又不能资助他,就不要问他办丧事的费用;和有病的人在一起,如果不能馈赠他什么,就不要问他希望得到什么;有客人来访,如果不能安排他住宿,就不要问他想住在哪里。所以君子之间的交往就像水一样淡薄,小人之间的交情却像甜酒一样浓厚;君子之间的交情尽管淡薄,但能相辅以成事,小人之间的交情尽管甜蜜,但时间长了就会毁坏。《诗经•小雅•巧言》上说:‘小人的话语虽然甜蜜动听,祸乱却因此产生。”
君子要做到“三不失”,除了自己谨言慎行之外,还要善于察言识人。孔子讲不因言废人,也不因人废言,对于一个夸夸其谈的人,要听其言观其行。有的人善于辞令,口若悬河,写的文章文采飞扬,而实际能力或为人却很差;有的人木讷寡言,谦谦君子,但却工于心计;有的人言必中的,言行必果,但薄于仁而重于义;有的人阿谀奉承,嘴甜如蜜,但心中暗藏毒箭;有的人说话声情并茂,哗众取宠,但一百句话没有一句真的;有的人沉默寡言,但一诺千金;有的人有求必应,但一诺无信。如此等等。所以不要“以辞尽人”。此外,一个负责的人要注意在不同情境、对不同对象的讲话内容,面对可能需要帮助的人,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条件和能力提供实际性帮助,就不要随便讲那些激起有指望救助的话,否则就是“失言”。
这些道理告诉为政者,察人时不要把人的言语表达看得那么重要,关键是看其实德实能;自己讲话一定要慎之又慎,力不能及的事情不要随便乱问乱说;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靠不住,小人之交甜如蜜,口蜜腹剑要提防。古往今来许多从政者身败名裂,吃亏就吃在与小人的过密交往上,原因在于严厉的忠言难入耳,温情的甜言蜜语越听越欢,其结果正如《小雅》所云:“盗言孔甘,乱用是餤”。
8.奖励以实,口惠招灾
【原文】子曰:“君子不以口誉人,则民作忠。故君子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称人之美则爵之。《国风》曰:‘心之忧矣,于我归说。”子曰:“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国风》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子曰:“情欲信,辞欲巧。”
孔子说:“君子不搞空口白话的赞誉,人们就会兴起忠厚诚实的风气。所以君子询问别人是否寒冷时,就要给他衣服;问别人是否饥饿时,就应该给他食物;赞扬别人有才华美德时,就要给他封赐官位。《诗经•曹风•蜉蝣》说:‘我在这里好生忧虑,还是归向我喜欢的君子那里去。”孔子说:“口头上答应给人实惠,但实际上又做不到,怨恨和灾祸就一定会降到他的身上。所以君子与其遭受诺言不能实现的责难,宁可接受不轻易承诺的批评。《诗经•卫风•氓》中说:‘当初的你欢天喜地,指天画地地赌咒发誓,没料到你马上背叛了我,而且还不思悔改,咱们就从此一刀两断罢!”孔子说:“君子待人不用装模作样、假惺惺地表示亲近。感情已经疏远而外表装得很亲密,这样的小人好比是在黑夜打洞穿墙的强盗!”孔子说:“做人感情要真实,言辞要讲究技巧。”
儒家主张言而有信,少说多做,给予有德之人、有功之臣、有能之士进行物质奖励,不要“以口誉人”;对有衣食困难的人,就要给予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以解决实际困难,不要“口惠而实不至”,否则是引火烧身。为了防止“失言”,儒家特别强调,一言一行都要从真实感情出发,宁可口惠不实、多言轻诺,不如量力而行、埋头多做。为政者言语要少,情感要真,讲话要有技巧,不负责任的空头支票一张也不能开,否则怨恨之灾接踵而至。
一些富有怜悯之心的管理者,见不得眼泪,听不得哭喊,不管今后能否办得到,一时激动表现出极大的同情,许下重诺,赢得人们一时喝彩,过后忘在脑后;有的本就不想为百姓办实事,或者出于应付场面,装着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或者本不想主持正义但又做出青天大老爷的姿态,这种“情疏而貌亲”行为,只能祸害百姓,破坏组织的声誉,败坏个人形象,葬送个人前程。所以,儒家强调为政者要坚守伦理,“情欲信,辞欲巧”,加强行政语言能力和技巧的训练,是每一个从政者的必修课。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8】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