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学习中如何实现师生角色转变
2009-01-27陀立钧
陀立钧
现代的历史课堂更多地提及“历史学习”,历史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学习平台。在学习中,学生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是学习绝对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协作者和合作者。那么,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呢?
一、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成为历史学习主体的内在动力和基础。学生只有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活动。培养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使用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也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创设历史学习情景。这可以从以下教学片段(“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教学)中体现出来。
师:同学们认识一个叫“艾森豪威尔”的美国人吗?
(学生沉默了一会儿)
生A:他是一位美国总统,善于打仗。
师:对,他是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10个“五星上将”之一,美国在“二战”中杰出的将领。那么,你们认识一个名字叫“蒙哥马利”的英国人吗?他在1960年曾经被毛主席接见过。
(学生立刻精神抖擞起来)
生B:他是英国首相或英国的“五星上将”吗?
师:他不是首相,英国也没有设“五星上将”,他也是英国“二战”中杰出的将领,如果英国设“五星上将”,他绝对当之无愧。他们两人因什么出名?就是因为艾森豪威尔将军和蒙哥马利元帅策划和指挥了一个“二战”中著名的战役,也就是我们将要学到的“诺曼底登陆”战役。
(多媒体播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有趣的“出奇不意”,第一个“出奇不意”是英吉利海峡与法国诺曼底之间的海域暗礁密布(用多媒体展开地图),航行相当困难,不适宜大部队登陆,所以德军根本不重视,少设防,选此地点登陆,其原因不言而喻。第二个“出奇不意”是时间与天气,德国气象家预测6月上旬这一地带风急浪大,盟军不会登陆,而英美气象家则预测到那时出现的是风平浪静的好天气,盟军登陆之时恰是德军松懈之际,连德国统帅隆美尔也离开指挥部回国休假。正是这两个“出其不意”,英美盟军出奇制胜在诺曼底登陆一举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师:“诺曼底登陆”成功有什么意义?(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的能力)
生:由于开辟第二战场,德国法西斯受到东西夹击,加速了它的灭亡,从而加速“二战”结束,尽可能减少了人员伤亡和损失……
这样教学,避免了历史教材那简单、索然无味的表述,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兴趣,使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二、 精心设计课堂预设
学生能否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体,还要看他们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参与程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堂预设。课堂预设,关键是做好课堂问题的设计。好的提问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激活其思维。教师创设问题,应符合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且具有挑战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等,还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时间。
如某教师下节课将教学明朝张居正的改革,他是这样进行课堂预设的。
师:你们认为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改革家是最成功的?能说说他之所以成功的理由吗?
学生回答有商鞅、王莽、王安石、北魏孝文帝、康有为、邓小平……各种各样的答案都有。
师:你们都有自己的理由,在下一节课,请把这些理由用书面形式叙述下来。
下课后,学生通过阅览室、图书馆、电影(视)和网络等各种途径积极地去寻找更为详细的资料,最后,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在争论中开阔了视野和丰富了知识。此时,教师再进行总结,并从中渗透唯物史观。
师:每个同学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任何一个改革家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下进行改革的,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弊政进行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但是,创造历史的是人民群众,改革家只是引领那时的历史潮流,正如孙中山先生说的那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逆之者亡,顺之者昌”。
三、 教会学生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看待历史问题,联系实际分析历史问题
历史问题是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联系的。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看是否顺应当时的历史潮流;二看是否符合当时社会的客观要求;三看是否推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和体验在几千年前或几百年前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历史事件。对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多看历史小说、历史连续剧和多了解现代的政治经济形势等,提高其探究历史问题的理论基础和能力。教师还应在历史课堂的预设中注意为学生提供有关当时社会背景的必要素材。针对学生现有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教师应利用渊博的知识和联系的观点去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历史事件。如在教学“北宋东京城市布局”的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解读课文:(1)“坊”与“市”的出现,说明了什么?(2)“夜市”与“晓市”的出现又说明了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4)马克思说“商业依赖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以商业发展为条件”,你怎么看?
(责编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