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齐携手 共助网瘾少年
2009-01-27黄芊芊梁肖荣
黄芊芊 梁肖荣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救人;运用得不好,也可害人。所以,要依靠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杜绝其有害的部分。本文着重从家庭和社会的角度谈谈帮助青少年学生戒除网瘾的教育对策。
一、 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网瘾倾向患者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影响网瘾患者和网瘾倾向患者的首要因素。在我们对有网瘾倾向的学生进行转化得较为成功的案例中,家庭的努力起了巨大的作用。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和探讨,我们总结出几点较为有效的做法:
(一) 改变注意焦点。有些孩子之所以有网瘾的倾向是因为过去父母的严厉要求、过高期望,让孩子丧失了学习动机:“反正怎么学,也不会让父母满意,我根本达不到他们的要求,那不如索性放弃。”如果是这个原因,那么父母首先该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注意焦点,并明确告诉孩子:“现在爸妈最关心的不是你的学习成绩,也不是你能否考上重点学校。对我们而言,你的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要让孩子明确,父母关注的焦点早已经做了转移,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学业更重要。如此一来,才能帮助孩子找到心灵呼吸的空间,化解原本紧绷的亲子关系。
(二)学会与孩子沟通。父母的首要目标,是先打开亲子沟通的渠道。 有不少父母告诉我们,他们在发现孩子沉迷网络、屡劝不听时,就会动手把电脑关了,搬了,甚至砸了!然而这样做完全起不到效果,反而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所以父母首先要去理解孩子,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沉迷网络。比如有一对父母,妈妈原本是个电脑盲,为了能够走进孩子的世界,她下定决心要学会使用电脑。她从开机学起,直至可以很轻松地发送E-mail。而她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就是发给儿子的 :“老妈很关心你,可总是碰不到你,所以发个邮件问候你一下。”最后还附注一句,“我发觉,发电子邮件还蛮方便的。”结果当天下午就收到了儿子的回信。这个做法精彩极了!她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理解他的,而不是毫无道理地完全排斥网络的正面功能,从而大大拉近了亲子的心理距离。有位家长受这个事件的启发,回到家里通过QQ把儿子加为好友。开始用匿名的身份经常与儿子在网上聊天,了解儿子的思想动态,并以好友的身份进行劝导,终于让儿子理解了父母的苦心,父子关系也大大改善。
(三)适度为自己之前不理想的举动表达歉意。许多家长可能会认为“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哪有大人跟孩子道歉的道理呢?”事实上,孩子对父母的抵触情绪往往可追溯至某一次事件,导致了他们就此认定,父母是不尊重他的。例如,我们辅导的一个学生,他无心向学,经常逃课上网吧。父母对他很无奈。而他对母亲却充满怨恨。和他详谈过后,发现某次“火锅事件”是令他改变的导火索。13岁那年,他在和同学吃火锅,母亲找上门来,当着大家的面打了他一巴掌。他说:“这一巴掌,就把我们的母子之情打掉了!妈妈怎么可以当着我同学的面打我?”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场,觉得这事没啥大不了,打一下有什么了不起,但对青春期好面子的孩子来讲,这可是很大的事情。
如果父母意识到某些事情做得的确不妥,主动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歉意,就会软化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结,同时也是高明的情商示范。如果父母觉得“对不起,爸妈错了”太过矫情而说不出口,那就不妨采用一些比较婉转的做法:“我当时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现在想来我觉得真的很抱歉。”
(四)对孩子的上网情况做好监控指导。家长有责任去了解孩子每天会花多长时间上网、在网上做些什么、希望从网络上获得哪些内容等。但这不等于父母要对孩子施加严格的控制,而是应通过积极友善的方式指导孩子加强网络道德的修养,共同制定孩子的上网时间、地点和条件。如上网的频度和花费的时间要适合孩子的学习要求和身心发育情况,不能过于频繁、用时太多,每天上网平均不要超过1.5小时;又如节假日,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后才能上网等条件;如果有条件的要使用“安全浏览技术”,运用绿色上网软件,屏蔽少儿不宜的网站及信息内容。同时家长还要加强孩子上网的监督力度,如发现孩子上网超时,要适度制止,并从下次上网时间中扣除,这样既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又能让孩子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家长们千万不能以工作忙为借口,忽视对孩子的监控,不要等到孩子对网络游戏已成瘾了才想来转化,那时难度会更大。
(五)帮助孩子培养新的兴趣爱好。一方面,不能让孩子把所有兴趣全部集中在网络上,而应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到其他各个方面。例如,与孩子一起到博物馆、科技览馆参观,一起探索自然界的科学奥秘。在家里与孩子一起看电视和球赛,一起打球、下棋,或外出郊游拓宽视野等;通过合理安排孩子的课外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业余爱好和兴趣。
(六)家长“匿名”与孩子在网上同场竞技 。这个方法要求家长具备一定的网络游戏经验。高中学生黄某,迷失在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控,家长与老师多次规劝都不听,无奈之下,其母亲以“匿名”网友的身份介入刘某的网络生活,参加到他的网络游戏中。在游戏中,母亲要求与儿子两人一起联手共同打天下,她提供设备,儿子提供智慧与技能。她儿子很高兴,两人在游戏中一直合作愉快,成了游戏中的患难朋友,游戏中两人“角色”的级别和装备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精良,终于有一天,两人一起战胜所有对手,成功到达顶峰。这时母亲趁儿子高兴得意忘形不备时,亲手“杀死”了游戏中的儿子,使儿子游戏中的角色装备全部降为零,一切要从头再来。她的儿子经历了这次打击,对网络游戏深深地厌恶,也开始醒悟:“虚拟世界没有真正的友情,游戏场上没有永久的朋友。”还有一位初中学生刘某某,其家长高价请人在网上不断地夹击刘某,让他在游戏中受挫,怎样玩都不顺利,从而削弱他从网络游戏中得到的快乐。同时还借用“黑客软件”把刘某长时间耗在网络游戏上辛辛苦苦积累的“分数”、“装备”、“等级”等所有“财产”全部“偷走”。这样一来,已经在网络游戏上屡屡受挫的刘某下一次再去玩游戏时,会忽然发现自己在游戏里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人”,伤心之余对网络游戏的厌恶达到极点。这时其父亲对他进行适当的提醒和教育,他很快领悟到:“网络游戏只是一场空。”重新让他对现实生活产生兴趣,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体育运动、社会交际。
(七)已经出现网络成瘾综合症(IADS)症状的,要及时到医院相应科室就诊,心理有问题的可去看心理医生,进行精神和药物双向调节。 我校高中学生吴某,因为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对吴某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迷上网络游戏,发展到了高中已经不是普通的网络游戏成瘾了。他经常在课堂上无法控制自己,无故大喊大叫,用力敲击桌椅,有时会冲出教室,甚至会用头对着墙猛烈撞击,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我们建议他的父母带他去医院检查及治疗。他父母带他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他患了网络成瘾综合症,他父母帮他办了请假手续便带他去医院接受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效果还不错,他的父母为了进一步巩固疗效,把他转去自己工作所在地的一所封闭式的中学就读。
二、 社会方面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应在以下几点有所作为:
(一)政府要加强对网吧的管理,规范网络环境
(1)严把“入行关”。相关单位应依法制定硬性、具体、高标准的“网吧”审批制度(如规定电脑少于100台的“网吧”禁止开业),严格控制“网吧”数量,用规模化、集团化运作模式经营管理“网吧”,使面向社会开放的“网吧”不仅在消防、卫生环境等方面达标。同时,管理部门能够有足够的人力、精力对“网吧”的经营行为盯死看牢,杜绝违规现象的出现。
(2)严把“进入关”。制订、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将“网吧”业主、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职业道德操守纳入管理范围,建立档案。要是出现违规经营行为,不仅要依法对网吧进行处罚,还要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罚,并记录进档案,严禁其再从事与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经营相关的工作。
(3)要大力推广“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进一步强化对网络行业的监管,从技术、管理、法规等方面规范网吧、网站、网络游戏制造商的从业行为。
(4)对网络游戏进行分等级管理。根据游戏的内容所涉及的暴力、色情、血腥等场面的尺度划分为一、二、三等级别,对哪一级别的游戏对哪个年龄段的群体开放等做出明确规定,使青少年在游戏娱乐的同时,减少其负面影响。
(5)抓好“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建设。首先选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大中城市,树立一批规范经营、文明服务的网吧典型,以此为样板,带动更多的网吧积极响应。同时,利用社会媒体向广大青少年和家长推荐“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名单,让一些不法网吧失去市场。
(二)要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认清沉迷网络的危害,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一是社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娱乐导向,利用互联网、影视、广播、报刊等媒体,普及青少年安全文明上网知识,向家长和教师讲解青少年安全文明上网、远离网瘾的主要做法,不断提高监护能力和辅导水平。二要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青少年研究和心理矫正机构,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沉迷网络的青少年进行封闭性训练和矫治。三要组织招募教师、社工、专家学者等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区志愿者,围绕网瘾青少年建立志愿者“一助一”长效工作制度。四要加强12355青少年服务台和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网站的建设,为青少年远离网瘾问题提供咨询和各种现实的帮助。
总之,我们要通过学校、家长、社会的密切配合,三位一体,形成一股合力,共同营造出全社会关心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让孩子们得以在互联网上健康飞翔。
(责编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