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层次等
2009-01-27
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层次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启亮在《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5~16期合刊上撰文指出,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可分为掌握学科知识的层次、探究学科智慧的层次、体悟学科创新的层次,三个层次是依次提高的。这样的层次划分,认为低学历、低职称未必就是学科专业发展的低层次,反之亦然。
掌握学科知识的层次。这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层次。能够熟练地掌握、正确地传授、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确定性的、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范围规定的学科知识,是教师之为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层次。基础层次是必须的,同时也是有待发展的。局限于基础层次,有可能造成教、学、教学过程及效果的简单化,导致课业负担沉重、素质教育肤浅等弊端。
探究学科智慧的层次。这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提高层次。教师探究学科智慧,要以知识为基础,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教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掌握知识向探究智慧发展、如何在有限的知识过程中探究无限的智慧。这种发展的关键,是从“教什么”的角度来改变教、学、教学过程及效果。
体悟学科创新的层次。这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更高层次。教师体悟学科创新,要以掌握学科知识、探究学科智慧为基础。如果基础单薄却空谈创新,无疑是无源之水。
国际社会促进教育公平的
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在《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3期撰文认为,国际社会积极推进教育公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借助立法与执法手段推进教育公平。(2)完善公共教育资源的公正分配与高效管理机制。(3)从“缩差”入手,关注弱势群体和农村教育。(4)重视特殊需求群众教育,兼顾公平与效率。(5)提高教师队伍的执教专业能力。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1)确立以教育公平为教育持续发展的政策价值取向。(2)充分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提高经费利用效率。特别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和社会处境相对困难的人口体现社会公平的资助支持。(3)深入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构建合理有效的学业评价体系。提倡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要追求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4)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均衡配置师资资源。(5)有计划地发展超常教育,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有效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责任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万海、大连交通大学土木与安全工程学院研究实习员李倩在《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5~16期合刊上撰文指出,当前,在“有效教学”中,教师至少有三种教学责任亟待加强。首先,教师有责任做真正的“儿童研究者”,尤其应在引发学习动机,唤醒并尊重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等方面加强研究。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宽容、耐心、公平、自信的心态。其次,教师有责任创造一种自由的教学文化,引导学生自由地开展探究。关键是教师要相信和尊重学生,同时做一个真诚和负责的人。再次,教师应该秉承全纳的教学观,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负责。需要教师转变现有的非科学的学生观和教学价值观,并探索与之相应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独特性和历时性体验的考察。
在“有效教学”中追求教师教学责任的总体实现,至少要处理好两对矛盾关系:一是发展与权利的关系,即学生的成长发展一定要置于他们自主意愿的权利基础上,倡导真正主体性的教育发展;二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教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赋予每一位学生同等的发展机会,以激发各自最大的发展潜能。在此基础上,还应做以下努力:重建教师的教学责任观;提升教师的教学责任能力;积极改革教师绩效评价,优化教师权责统一的外部环境。
学科德育的实现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叶飞在《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学科德育指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从而实现各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德育形式,其开展并非轻而易举,要考虑到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殊性。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各科教学应当把握好“教学的教育性”特征。各科教学不能只关注本学科的知识传授,还需要关注品德教育,以品德教育为一个基本的导向。
其次,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各科教学应当重视挖掘本学科中的价值因素,实现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的有机融合。各科教师并不是要把学科教学中与道德教育有关的内容单独挖掘出来,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而是把学科知识中与道德相关的因素通过间接的、隐性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再次,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要遵循欣赏性原则和生活性原则。即要让美的法则成为德育活动的一个准则;德育活动要尽量避免知识化、概念化的做法,坚持德育的生活取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生活情境、突发事件中展开德育。
最后,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应提高各学科教师的德育自觉性。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公开的表扬或批评)加以激励,以提高学科教师的德育自觉性。
(责编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