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学高考复习的思考及应对策略
2009-01-27张永久
张永久
化学教师都知道上复习课难,但认真关注或深入研究者甚少。有些教师把复习错误地理解为把已学内容再讲一遍,然后做做试题,讲讲试卷,实际效果不佳。高考复习如何定位?如何应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高考复习?笔者不揣冒昧,略陈管见。
一、对化学高考复习教学的思考
(一)思考之一:复习过程蕴涵了新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观点,不仅强调了复习的经常性,而且指出了复习的重要意义在于“知新”。复习,不只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回顾,而且还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在第一次学习时,可能对某个知识点比较模糊,比较片面,待积累了一定的知识量后,再来复习,就会看得更加清楚,理解得更加全面。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同一个概念会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而逐步发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会有所变化。例如水解的概念,它是随着盐类的水解、卤代烃的水解、酯和油脂的水解、糖类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等内容的落实而渐渐变得完整,而在新课教学中,不可能把与某个知识点有联系的知识点全部加以阐述。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在考虑到学生不断发展的认知结构的各个环节之时,复习必须重视沟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新的知识链。在复习中,要以学生所学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途径,使原本相似、相反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如同将一颗颗珍珠串成项链一样。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思维特长;对于学生而言,则犹如开启了一道道原来不畅通的知识通道,使他们在重构知识体系时,惊异地感受到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知识点的认识。
(二)思考之二:复习教学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观念进行自主建构的活动。这样的理念促使我们对复习课的教学功能进行再思考: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的过程,更应是引导学生自主整理,促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复习不应是知识、技能在低层次上简单重复的过程,而应是学生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延伸和整合的过程;复习不应是习题大量操练的过程,而应是促进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提高的过程。
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支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或基本环节可分解为如下五个方面。第一,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工具。第二,搭建支架,引导探索。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阶段。第三,独立探索。在本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问题的方向,自己选择方法,独立进行探索。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第四,协作学习。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可以共享独立探索的成果,共同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第五,效果评价。包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学习的评价,这种评价依然是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的。
因此,化学复习课的建构模式以学生为知识建构的中心,教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以情境创设、问题设置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完成知识的整理之后要及时进行展示,通过展示、交流知识,使学生平时所学的零碎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实现以知识建构、能力提高为一体的教学过程。
(三)思考之三:复习教学是接受式和探究式的融合
奥苏伯尔认为,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与意义学习、机械学习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有可能是意义学习或机械学习。那种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看法是毫无根据的。如果教师教学得法,接受式学习可以是有意义的,而如果教学条件不合适,发现学习也可以是机械的。因此,在奥苏伯尔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习的进行是接受学习式还是发现式,而在于学习是否有意义。他坚决否定布鲁纳把发现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也不同意布鲁纳对讲解式教学的批评,相反,他认为有意义的讲解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奥苏伯尔所提倡的讲解式教学,旨在促成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以及认知结构的发展。其教学模式纠正了布鲁纳片面强调发现学习的偏颇,弥补了布鲁纳的不足。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这两种不同的教学主张展开对比实验研究。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一般来说,发现法更适合低年级,适合教基础概念或原理,有助于远迁移能力的培养,但其缺点是太费时间,课堂上难以掌握;奥苏伯尔的讲解式教学更适合高年级,适合教概念之间的联系,省时,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培养,但在远迁移能力的培养方面不及发现法。
笔者以为,新课程强调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当然,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之一,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可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化学教学设计中,采取探究学习还是接受学习,取决于多种因素,在现阶段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或许较为现实的做法就是两者兼容,有机整合。采用“合理安排,取长补短”的策略,有可能使两种学习方式在提高学习质量的主题下,由两方的对立变为新的学习背景下的两极张力。
二、关于高考化学复习教学的策略
高考复习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如何开展优质高效的高考复习,笔者提出六种策略。
(一)策略之一——一步登天
“一步登天”强调的是基础的重要性。目前的高考化学试题按“考试说明”的要求,容易题占30%(难度值P≥0.7),中等难度题占50%,难题占20%(难度值P≤0.4)。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就不难确认这一点,2006年的浙江卷中,化学题没有一题的难度值小于0.4,2007年的浙江卷中也只有一题(第27题)难度值小于0.4。可以设想,一个考生拿到了30%的容易题分数,50%中等难度题分数,就相当于理综的240分。由此可见注重基础的重要性。基础可以是横向拓展,也可以是纵向延伸。诚如有人所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具体地说,第一是知识点,即在复习中,必须突出核心概念、核心知识内容在复习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几年全国理综试卷中化学部分对知识点的覆盖面仅为20%~35%,所以为了增加试题的有效性,高考时就会尽量增大主干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覆盖面。例如,有机化学的核心概念,一是官能团,二是同分异构体,有机化学的考查基本上集中在两个概念上。
第二是知识体系,在新课程中,由于实行模块化教学,模块之间既独立又有联系,模块强调探究活动主线和生产应用主线,使知识的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所以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必须进行模块之间的整合,让学生主动建构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
中学化学常与较深的理论联系着,在讲述化学原理时离不开物质的性质,在叙述某物质的性质时,必然会联系到一系列化学原理和其他物质的性质,知识点之间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空间网状的知识体系。若学生对知识间的联系缺乏应有的认识,便会造成难学易忘的后果。布鲁纳也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地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和规律,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迟早会被遗忘的知识。
任雪明老师曾这样阐述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的联系:
我认为,目前的形势下,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与研究是必须的,但是大家千万不要过分热衷于“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有其固有规律的,必须遵循,是不能赶时髦、追新潮的。试卷再怎么创新,是绝对不会动摇其学科根基的,这一点还是务必牢记的。
(二)策略之二——百炼成钢
能力是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力就是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它的着重点在“运用”,所以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对某知识点反复地运用,才能形成能力。在高考中所考查的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要靠教学中学生的反复操练才能获得。目前的高考中,题目的设定逐步实现了以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的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这就为我们的复习指明了方向。反复训练、复习巩固是公认的有效学习方法,新课程赋予“练习”新的含义,练习必须落实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和“学生持续发展”的新内涵。
1. 抓好基础训练
在复习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安排练习的难度。一定要以练习基础题为主,要把基础打扎实。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历来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常能在高考中出好成绩。除了个别的尖子生,绝大部分考生都无须在高难度题目上争高下,只要保证基础题上不丢分,就肯定能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2. 抓好学习习惯
在复习过程中,要处理好“思”与“练”的关系,“思”能提高“练”的准确性,“练”能巩固“思”的流程。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的关键是,有机结合“思”与“练”的关系。考虑到应试的需要,可增加一些练习,但不能不思考,没有思考的练习其效果甚微。必须反思解题过程、提升解题思想、归纳解题方法。
3. 抓好答题规范
答题规范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审题要耐心细致,要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对隐含条件的挖掘、对干扰因素的排除,尤其要注意思维定势造成的失分。
考试是对知识、智力、能力、规范、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查。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谁答题规范、注意题中的细节,谁就可以取得相对较好的成绩。在后期复习和训练中仍然要坚持不懈地强化对化学用语表达能力的规范化训练。
4. 抓好整体推进
注意培养学生的抗击打能力,在训练中增强得分意识,探求速度与效率的和谐,注意针对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的适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使学生通过精练并得到及时的反馈评价,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使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
每年的高考试卷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不少考题明显带有陈题改造的痕迹。所以,在复习时不要老盯着新题,在题型的选择上不要浮躁和赶时髦,不要盲目地强调“热点”问题,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基本化学知识和基本化学原理上,新题型再怎么变都离不开基本知识点,要科学有效地二次开发“经典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真正提高应变能力。
不要把练习与考试妖魔化,一提考试就以为不是素质教育。现实情况是,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只要把握好分寸,注意训练方法的科学性,练习与考试是取得好成绩的有效途径。
(三)策略之三——浮想联翩
“浮想联翩”指的是在高考复习中要注重思维能力的提升。“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高考化学试题所考查的思维能力概括起来有五项:一是对中学化学内容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二是对题设情景的分解及对知识块的分解的能力;三是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的能力;四是选择解决问题最佳方案的评价能力;五是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进行计算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类比
类比方法是中学化学教学中运用相当广泛的一种方法,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综合体现。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的一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类比方法是认识未知物质的重要途径。人们常常依据已知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其性质之间的关系来类比未知物质的分子结构及性质。类比方法是解决具体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因为类比方法常常具有启发思路,提供线索,借助于某种范例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因此,类比不仅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也是一种寻求解题思路、猜测问题答案或结论的发现方法。当然,应该指出的是,类比的结论有或然性,
2. 逆向思维
人们经常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由于目前大部分题目采取正向命题,故人们常习惯于从正向思考问题,这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人们进行逆向思维的意识与能力。但是,目前出现的不少高考化学题给出的信息往往以主要思路为主线呈枝丫状分布,如果仍采用正向思维的方式,会使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而运用逆向思维则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因此,从思维策略上说,两种思维方式不可厚此薄彼,遇到具体问题时,正难则逆,就较容易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如有机合成中的“逆合成分析法”,就为我们尽快找到正确的合成思路指明了方向。
3. 猜想求证
通常,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在解题时,教师格外要求学生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过程必须严密等等。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这样做的,但这在较大程度上就削弱了应用另一种思维方法——猜想求证的能力,以至于在解题无路可走时,不少人也不曾想起尚可用猜想求证的方法。其实,科学史上的许多发现、发明、假说、模型、理论、猜想等基于此。比如1913年玻尔提出的原子模型,1869年门捷列夫排出的元素周期表,甚至像数学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等等。恰当地运用猜想求证的方法,解题时直奔主题,无异于简化了思维的历程,而且,在化学高考复习的中后期,学生对众多物质的性质都已掌握时,运用此方法去解答推断题就容易理顺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
4. 运用多种方法解题
高考化学试题中的一题多解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在多种解法里,有的十分简洁,有的就相当繁琐,绕了很大的弯子才能得出答案。目前在评分标准上还未能对这些不同方法有效地加以区别。当然,那些不能采用最佳方案解决问题的考生会在一个题目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从而导致卷面答不完全,这也形成了一定的区分。因此,在平时的练习中,探求最优的解法是非常必要的。
(四)策略之四——妙手回春
实验能力是中国学生的软肋,妙手回春的本意是注重化学实验能力的提升。高考化学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五项:一是基本操作能力;二是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三是初步处理实验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四是识别和绘制典型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五是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从高考实验题的命题趋向分析,化学实验能力绝对不仅仅是实验操作,今后能否升入好的学校很可能要通过实验能力的强弱来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高考中,探究必然是考查的热点。
所以,在高考复习中,首先要对实验能力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实验过程实质是一个探究过程:课题定向—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现象数据分析—结论成果。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中的实验试题,对真正做过实验的考生特别有利,而那些在平时学习中只看不做、只动口不动手的考生不易得分。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高考化学试题命题的动向。
其次,要强化实验的设计能力。目前的实验题一改以往连接好的多个仪器,而是给出中学最常见的仪器由学生按实验的目的进行组合,充分考查了学生使用各种仪器的方法、物质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充分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次,要培养一种进入实验情景的能力。实验题在内容选择上一般是依据教材的,不会超出教材搞一些学生没有见过的东西。但会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和加深,主要是在装置的改进与变换上。因此,有条件者,应走进实验室对各类仪器、装置、操作进行重新认识,或重新实验。要研读高中教材中的重点实验,分类整理,类比分析,重视变换,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策略之六——虚壹而静
荀子曰:“心何以知?虚壹而静。”这里的虚壹而静,指的是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我国高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影响高考成绩的20多个因子中,排在前两位的是考场心态和考前心态。可见,加强学生心理辅导、适时进行心理干预、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愉快学习、轻松面对高考是高三复习教学值得关注而又有必要解决的一个课题。两强相遇勇者胜,比的就是一种心态。
所以,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有必要做好以下两点:第一,在模拟考试中进行心理调适训练。高考模拟训练不只是解题训练,心理训练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心态绝不能过度紧张,要懂得调节。在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都应该注意心理调适,如考试中,千万不要做出一个题目后产生“我做出了,估计别人做不出”的想法,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我能做出根本不奇怪,因为大家都会做,关键是我能否答得更规范、更完整、更正确。第二,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心态调适作适当的指导。如每次考试后,对考砸的学生而言,心里肯定是比较沉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错题作归因分析,如审题、规范性、计算能力、解题思路等方面,并在关键点上适当点拨,有可能的话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还可以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让学生写阶段性的总结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28-131.
[2] 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修订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11-212.
[3] 张勇,袁廷新,江家发. 新课程高考化学复习策略[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3).
[4] 周改英. 新课程高考化学高效复习教学的新视角[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