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言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09-01-27王臣远
王臣远
法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认为,教育应该辅导学生情感的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情感是信息传递的传送带、催化剂。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那么,何谓情感教育呢?“情感教育指的是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性情感的一种教育”。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在情感教育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文言文教学理应承担起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熏陶的重任。
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知人论世,把握情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能力,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白居易也说过:“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篇文章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为作品是时代生活的缩影,是作家思想感情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更要指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即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等,尽量接近作者的原意去解读文章,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的本意,从而为全面具体地理解文章、深刻准确地把握情感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对《岳阳楼记》一文的教学,可介绍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为官数十载,屡次犯颜直谏,三次被贬;买“义田”千亩,救济穷人,死时却“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的人生经历。从而使学生对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有更深切的体味。又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可以结合学生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作适当介绍。同时,对 “秦晋围郑”的背景也给予详细的介绍,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特别是烛之武临危授命的爱国豪情有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
二、指导诵读,体味情感
语文泰斗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显然是非常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的。诵读教学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重视和使用。晋朝的陈寿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文思兼美的经典名篇,教学时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有助于激发其情感、提高其审美趣味。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播放教材的示范朗读声像带,特别是一些著名播音艺术家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自然流畅、娓娓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中意境。当然范读只是一种先导,学生必须亲自诵读,才能更好地体味其中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读清句读,读明语意及语法关系,特别要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语速、语气等;其次指导学生读出节拍、音韵,即作品的音乐美。汉语的音韵之美主要表现在构词的双声、叠韵、叠音,押韵的使用以及反复、回文、顶真等辞格的运用。古代诗歌注重音韵美,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赋体散文以及骈体文也不例外,如苏轼的《赤壁赋》,诵读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句式和节拍,读出一种韵律美。再次引导学生读出重音、语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孙权劝学》为例,如“卿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句,应带着坚决、严肃、充满期望的感情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带着责备的语气读;“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用语重心长、言辞肯切的语气读;“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则应读出鲁肃的吃惊与赞叹;而“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读出吕蒙的自豪感。
朱自清先生说:“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诵读能将课文无声语言变为有感情的音响。教师指导学生读准语调,读懂感情,读出气势,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对培养他们健康美好的情感大有裨益。
三、营造情境,激发情感
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能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进行,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观察、体验、思考、练习,能使其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吕淑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潜在的,内蕴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进行情境诱发,以境激情,因为情随境迁,即景生情,置身于一定具体可感的情景之中,学生才能获得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体验,即调动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特定情绪,并保持在此种情境中。此时,学生才会随同课文内容或喜或悲。教材中的文言文本身就极富感染力,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此外,教学中合理增添一点音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以《陋室铭》为例,当古筝柔和婉转的旋律奏起时,教室里顿时弥漫着恬静优雅的气氛,学生都被这动人的优美旋律打动。境与心谐,情与景会,不觉此室之陋,只觉此室之雅,领略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图像的显示则能使许多难以用语言传达的或抽象的内容得以形象化地展现。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适当使用图像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学生阅读文章后,感受不到它所描述的美,笔者用PPt课件展现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天姥山图片,当学生看到“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图景时,连声惊叹。有了图片的感知,学生很快便情动辞发,我口说我心,纷纷描绘自己最喜爱的一幅图,在视觉上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文章的激情。
四、展开想象,领悟情感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文学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想象,文言文的阅读只有借助想象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才能领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散我们的想象。”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相对于现代汉语,文言文浓缩精练,正是因为文言文具备骨架般的简洁,可以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让简短的文言文变得有血有肉,从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学习《阿房宫赋》,能从“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联想到秦始皇摧枯拉朽的军事攻势,六王惨败的场景,硝烟战火中生灵涂炭的场景,六王在最后日子里依然腐朽奢侈的生活场景,秦攻下六国都城抢掠财宝和美女的情景,百姓伐木、搬运土石以及种种被奴役的凄惨的场景。自然就能领悟建造阿房宫所耗费的巨大人力物力,领悟秦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进而领悟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学习《三峡》一文时,如能想象三峡直插云霄、连绵不绝的山峰,湍流不息、势如奔马的江水,一泻千里的瀑布,矗立山巅的松柏,渔夫的晚唱,猿猴的长啼……自然就能领悟其中的思想情感,培养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也是构成推动人意志行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典雅,这一独特的语言特征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文言文鲜活的细节想象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五、联接写作,内化情感
通过持久的固定作用,刺激所得的情绪体验,将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操,这是情感的内化过程。由于情感是富有个性特征的,教师要善于将学生获得的价值观、信念组织到一个内在的和谐系统中,使学生受到一次完整的情感教育,这一层次的实施可以通过仿写、改写、续写、扩写、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进行。如学了《报任安书》和《渔夫》后,笔者就“屈原与司马迁同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为何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偷生?”这一话题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通过写作,学生明白了,屈原把人格、理想、国家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所以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价值;司马迁出于“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的原因,选择了忍辱负重,完成《史记》,实现人生的价值。两人的选择不同,但同样成就了伟大人生。学生写读后感,是对伟人的“生死观”进行思考,也是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其头脑中形成之时。将文言文学习与写作结合的活动,融入了学生对生活的情感和态度。经常进行这样的写作,能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文言文流传千古,哺育了一代代中国人,是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教材中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大浪淘沙后流下的精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结合作品的思想感情,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把握、体味、激发、领悟并内化情感,综合运用文言文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受到情感、人性的陶冶,获得感悟,最终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