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中职教育工学结合长效机制的研究
2009-01-27张永强
张永强
厦门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始于1920年,当时黄炎培先生受陈嘉庚先生之托创办集美航海科、集美商科等,按“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要求和“实习是重”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厦门中职教育的工学结合随着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发展而得到了迅速的开展。2006年10月,教育部在青岛市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会上印发的教育部文件公布了全国107所中职学校作为首批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试点院校。目前,厦门的职业学校都在积极推行工学结合,主要的模式有:“定单式”培养模式 ,“2+1”模式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等。
一、中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好处
(一)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养成
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录用人员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不是看重个人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是非常看重个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包括工作态度,合作精神和对企业的认同感等,有些企业甚至把这一要求列为首要条件。学校的职业教育在操作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同时也在职业道德、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教育,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通过到企业实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企业单位工作的职业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和精神。这些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有利于学生就业和企业用人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就业
实行工学结合,学生在职业学校接受基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在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接受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完成企业的教育或培训,因而可以直接上岗工作。因此,许多参与工学结合的企业均愿意留用在自己企业实习的学生,学生也愿意留在实习企业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工学结合,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后的稳定性大大增加,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和培训风险,是企业人力资源形成与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互惠双赢”的有效形式。
(三)有利于克服学生厌学现象,是吸引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重要举措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多是学习成绩比较差,其中一些行为表现也较差的学生。他们普遍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厌学现象普遍。而实行工学结合,让学生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让学生边学边实践,使他们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大大增强学生求学的吸引力。
(四)有利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减轻父母的教育负担
厦门市政府对中职生的助学制度,明确在中职学校的第一、第二年每人每年1500元的助学补贴,受惠面达到100%。第三年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获得一定的报酬(800元/月~1000多元/月)。这样就大大地降低了父母的教育负担,特别是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的经济负担。解决了学生的生活困难,保证职业学校的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从而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
(五)有利于降低职业学校的办学成本,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耗资比较大的教育。单纯依靠政府或职业学校本身的投入难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而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企业成了职业学校学生最大、最好的校外实训基地,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企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升级换代,其生产设备能够不断的更新,企业设备的成本可由所生产的产品分担。而学校建设的实训基地是非生产性的,即便建设当年投资巨大,几年后设备就可能落后,不利于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同时,由于学生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无论从师资、教室、宿舍和校内实训车间等方面都缓解了学校的压力,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包括学生的学费收入、从政府财政获得的生均费用补贴、教师编制内的包干工资等,使学校摆脱办学经费捉襟见肘的窘境。
二、中职教育工学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对工学结合的认同度不高,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的支持和强制性法规的引导,条件较好的企业招聘员工时,基本上是优先招聘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高素质劳动者,对缺乏工作经验的初中毕业生明显不感兴趣。条件差的企业有一定的合作动力,但往往又不符合学校所期望的合作条件;二是缺乏长远目标,较多企业的合作意向仅仅是出于解决“用工荒”的短期目标,一些企业为了完成生产订单,节约成本,对工学结合学生采用两班倒制,经常加班加点,使工学结合的学生有时劳动时间过长。
(二)学生不稳定
首先,企业以创造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对员工按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对工学结合的学生违纪违规或工作效率不高的容忍度很低。而学生由一个刚入厂的实习生到企业合格员工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合作的初期阶段,只要学生稍不留意就会出现被企业淘汰的现象。其次,学生因为年龄较小,不能完全适应既要工作又要学习的模式,加上企业的劳动及生活条件,如劳动时间和强度、工作环境、食宿条件、薪资等,都可能成为学生中途退学的因素,使工学结合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三)学校的管理压力大
实施工学结合后,学生的安全成为压倒一切的重要因素。厦门的中职学校采取给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免费提供意外伤害保险;实习前和家长、学生及企业都签订了实习管理协议;进行实习前的安全教育并派专人到企业进行管理等相关措施。但因为学生年龄小,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加上在企业的实习时间长(由工学结合前的3~5个月增加到工学结合时的10~12个月),就容易出现事故,而一旦出现事故,学生家长和一些职能部门往往首当其冲找学校讨责任,无形中加大了学校的管理压力。
(四)社会对工学结合的认识不一
有的家长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在校内好好读书学习,学校搞工学结合是不负责任,是误人子弟。有的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因不满意企业安排的工作或不服从企业的管理而被企业退回或自动离岗,一度逃避实习而游离于学校与企业管理之外。还有的学生家境并不困难,到企业实习主要是不愿意坐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企业给的实习补贴对这部分学生起不到应有的鼓励作用,所以我行我素,有时还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对学校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随意议论,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建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长效机制的策略
(一)继续完善、落实工学结合的法规制度
厦门经济的发展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外资企业、港台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希望使企业参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做法更加规范化。笔者认为,首先,应继续落实工学结合的法规制度,如落实好国家对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税收优惠政策。其次,对企业职工工资总额1.5%~2.5%用于职工教育和培训的规定予以扩展,使其可用于工学结合之中,对积极参与工学结合的企业予以职工培训方面的优惠或奖励。再次,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如经发局、贸发局、工业开发区管委会和高新科技园区管委会等,在考核和评价企业时,将其是否参与工学结合列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明确规定,支持和发展当地职业教育是企业的责任。对做得好的企业,地方政府应当每两年表彰一次,媒体应当配合进行宣传,使企业家们既感到这份荣誉的光荣又感到这份荣誉的重要,从而激发企业强烈的责任感。
(二)建好校内实训车间,保证工学结合的连续性
中职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努力推进工学结合是必要的,因为在校企合作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中学校是主体。但企业有大有小,生产有旺季淡季,而厦门的企业中数量较多的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有的不能够提供实习学生的吃、住条件,有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不符合2007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中所提出的要求。为保证学校教学安排的顺利实施,保证学生工学结合的连续性,职校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应参照工厂车间的标准设计、施工、装备,可吸纳企业的设备在学校实训厂房安装运行,亦可吸纳企业的产品在校内实训厂房生产,实行工厂化管理。这样,学生可根据需要安排在校内或校外工学结合,一些在企业顶岗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更重要的是企业在学校的实训基地投资设备进行产品生产,学校和企业就有了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合作关系也就更加巩固。因此中职学校建设实训厂房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了。政府有关部门如规划局、发改委,在设计标准、规划审批、项目立项等方面要大开绿灯。学校用地有限的要允许其在开发区或工业园区购买实训厂房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所需要的建设资金或购置资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从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城市教育附加费的20%~30%)中提供并予以保证。同时对职业学校聘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市政府人事局和财政局应当提供政策支持,使专业人才到职业学校任教能打破身份界限,渠道更为通畅,让学校聘请兼职教师的资金更有保障。
(三)加强政府对工学结合的主导、协调和沟通作用
厦门市人民政府2005年元月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有“建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教育、计划、财务、劳动、人事、农业等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和政策措施”。由此可见,市政府对职业教育是十分重视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真正发挥职业教育工作局际联席会议的作用,使厦门市职业教育中的工学结合能够闯出新路子,获得新成果。笔者认为,近期厦门市职业教育局际联席会议应将工学结合的内容列为重要议程,并将科技局、经发局、贸发局等吸纳为局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经济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调研,由人事、财政和计划部门联合到中职学校进行调研,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商讨解决的方法。笔者建议,应当由国务院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从而使地方政府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厦门市应继续强化市、区两级人民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领导责任,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形势下本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规定,构建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四)中职学校深化自身改革,发挥主体作用,是建立工学结合长效机制的坚实基础
中职学校开展工学结合,本身就面临着诸多的改革和变化,如在管理方面,要成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既要及时解决在企业顶岗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要不断总结经验,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工学结合管理制度。又如在教学方面,要主动适应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要有灵活的教学计划与安排,并将工学结合中学生的表现纳入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之中。学校要主动出击,积极与企业保持联系与沟通,了解企业的需求并设法解决,使企业切实感到工学结合对学校、对企业来说都是“双赢”。只有这样,学校在工学结合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才能是长远大计而不是权宜之计。■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 中国高教研究,2006(8).
[2] 曹晔,邵建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探究[J]. 职教论坛,2006(9).
[3] 管平,丁明军.工学结合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 机械职业教育,2007(2).